![]() |
![]() |
|
|
民企如何突破成长瓶颈 7 上页:从机会主义向能力主义转化的关键点在哪里 一、产权清晰、股权分散的结构对企业成长是有利的 第一个问题是产权结构是否开放。一个产权没有开放度的企业,是没有吸引力的。现在有的员工不愿意在国企工作,很大原因是因为产权不清晰,但很多人也不愿意在私人企业打工,因为他总觉得是在为某一个人卖命,久而久之,容易心理不平衡。 据我对很多企业的了解,员工比较喜欢给那些股权比较分散的企业打工,就是产权要清晰,但股权要高度分散,这样,他就不觉得是对某个人服务了,他比较喜欢说我给某某公司打工,而不是说给某某打工。当这个公司的产权分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资本实际上社会化了,他会觉得,我是为社会打工,为社会做贡献。 要想摆脱产权完全由某个老板私人所有的问题,就需要把公司的产权设计成开放式的,尤其知识型的企业,就更应该这样,比如慧聪商情公司,郭凡生等几个股东占50%多的股份,其余的归战略投资者,同时,他公开宣称,他分红只分10%,相关的帐目向中高层公开,这样就用分红机制实现了产权的开放性,增加了中层员工的参与度,提高了中高层的稳定性。 二、宋江文化必须打破 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的文化结构必须开放。中国很多企业在创业时有着文化上的同源性,比如是一个家族成员共同创业的、或者是一帮同学一起创业、或者高层领导全部来自同一个地区,这种企业,都或多或少形成一种宋江文化,聚一百单八将的土围子情结。 这种文化结构往往开放性不足,最终表现在对人的不开放,所以也就难以形成企业持续的活力。 三、让企业的智慧超越老总的智慧 第三个问题是智慧结构必须开放。智慧结构就是指决策能否善于吸收外界的智慧源泉。比如,一个服装企业的老板出身于服装设计师,以前还做过模特,他可能会设计出非常好的衣服款式,但是,他作为一个企业的一把手,关键是要考虑如何使企业在100年当中能有不断的创意源泉。 这种智慧源泉,与很多企业的智慧结构相关。很多企业不善于把组织内部的智慧积聚和共享,尤其是很多创业型的企业家,不善于将过去积累的经验,一些只存在于老板脑子中的经验和一些秘招总结提升出来。这些东西,别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把它格式化,变成系统知识,才能成为企业组织智慧的一部分。 对于吸纳外部的智慧,更是许多企业一直想要尝试却又很难成功的一件事,开放智慧结构实质上就是开放权力结构。有些老板在请入职业经理人任总裁,自任董事长的时候,却并不放心,不愿把权力交出来,结果总裁变成了一个陪吃陪喝的礼仪首相。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