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你不懂消费者的心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1-05-16, 作者: 翁向东, 访问人数: 7044
7 上页:第 1 页
对消费者体贴入微能给消费者全新的、独特的、很有吸引力的利益,给产品带来很强的竞争力。大家知不知道世界四大名车是哪四个品牌?有说奔驰、林肯、劳斯莱斯的,其实汽车业一般把奔驰、宝马、沃尔沃、凯迪拉克称为四大名车,劳斯莱斯尽管很高档、很豪华,但从技术上不具代表性,没被列入四大名车。大家知道成为顶级豪华名车仅有卓越的技术是不行的。品牌还要有历史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就象娇兰香水、路易威登旅行包与手袋能卖出天价,源于当年为约瑟芬皇后和一大批王宫贵族定制过香水与箱包。从这个意义上看,日本人要做出一个与四大名车一决雌雄的品牌有着先天的不足,因为日本在国际社会心目中一直是文化比较肤浅的民族,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用的是片假名。这一点日本人自己也承认,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森岛道夫说过“日本向来对中国抱有一种民族自卑感。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地大物博,人丁兴旺,一海之隔的日本与之相比,不免自惭形秽。这种自卑感转化成一种非要胜过中国不可的集体意识,难怪明冶维新以来的日本国策一直以中国为对手”。从二战后对战争的态度看,日本也显得十分小家子气,文化上的浅薄毕露无遗,就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蛮汉,横竖不讲理,做错了事就是不承认;德国人就不一样,总理到波兰访问能在被纳粹法西斯所杀戮的犹太人的墓前跪下来忏悔,就象一位智者一样虚怀若谷,勇于承认错误。所以说,从民族文化积淀看,日本车很难被赋予高贵典雅的气质;从日本车发展的历史看,也与高档车无缘。日本汽车业是趁七十年代西方石油危机而崛起的,美国人对油价上涨茫然不知仍然在生产粗笨耗油的大家伙,日本人则适时推出了省油、轻便的经济车,给日本汽车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这也为日本车打上了一个记号,即日本车成了“省油、低档车”的低名词。大家可能觉得日本的佳美、皇冠、雅阁挺高档的,那是因为我们国家穷,其实这些车在国际市场上顶多是中档车和普及型车种。可见,日本车要在高档车占有一席之地,从四大名车碗里扒一口饭,非常困难。但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80年代后期丰田准备争夺美国的高档豪华车市场。为此,丰田公司派出专家小组前往美国,与山姆大叔同吃同住观察记录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并运用问卷访问、座谈会等方式深入调查美国人开车、坐车的方式、姿势与习惯、平常会在车里干点什么及对轿车的每一细节的要求。经过五年多的呕心沥血,推出了凌志车。凌志首创了方向盘可升降,这样无论是2.3米的蓝球名将还是1.4米的侏儒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盘高度来进行驾驶,对人性的关爱可谓到了极点。说实在,方向盘可以升降在技术上并不是一个难题,关键是有没有能力率先发现消费者的这一潜在需求;车载电话与手机铃声一响,音响就会自动调低或关闭,这给开车者带来很大的利益,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因为一手拿手机听电话,一手去关音响往往会出大事情,现在凌志连让你伸手调低音量的举手之劳都免了。凌志沙发的每根弹簧的弹性、高度都十分贴合美国人的身材。如今凌志顶着日本车推豪华车不利的先天条件,在美国站稳了脚根,一项调查显示全美前500强大企业的财务总监首选车便是凌车,连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座驾也是凌志。为什么凌志能打破日本车“低档”的形象,与宝马、奔驰、凯迪拉克决一雌雄,主要不是靠核心技术上的优势而是靠“凌志比别的车让美国人更舒服”,据我了解,德国、美国在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领域还是一直领先于日本车的。可见,把产品造得无限体贴消费者创所造的竞争优势是惊人的。
第 1 2 3 4 5 6 页 下页:第 3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3篇) |
不懂消费者,老板你还玩什么? (2008-07-0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于斐)
“唤醒”沉睡的消费者 (2003-01-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尹波)
以奇特的活动征服消费者的“芳心” (2002-12-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周文辉、周燕飞)
王太太的多元选择 (2002-06-27, 《中国商贸》2002年第三期,作者:陈硕坚)
拒绝消费者的商家 (2001-06-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言言)
情感,俘获消费者的爱 (2001-05-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翁向东)
监测消费者 (2000-08-25, 《销售与市场》1995年第十二期,作者:黄宇芳)
“以消费者为中心”营销观的困惑 (2000-08-24, 《销售与市场》1995年第八期,作者:汪纯宏、段俊英)
消费者管理与市场营销 (2000-08-08, 《销售与市场》1995年第三期,作者:张大亮)
消费者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2000-07-12,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四期,作者:周捷)
培育消费者关系的四个阶段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三期,作者:谢俊贵)
中国消费者谁来维护你的权益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三期,作者:彭诗金、董萍)
商家,要学会适应消费者 (2000-06-30, 《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六期,作者:晓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