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企划与广告 > 企划观点 > 轰动效应不等于轰动效益

轰动效应不等于轰动效益


《销售与市场》1999年企划人实话实说专刊, 2000-06-27, 作者: 蔡丹红, 访问人数: 3582


  今天,当你作为广告公司的策划人员与企业洽谈业务时,你得到的一个最为热切、最为期盼的目光就是:你能拿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创意吗?当然,问题的实质并非只是个创意的轰动性的问题,而是这个创意背后,能否给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20%提升到50%甚至80%的问题。

  翻开充斥在街头各大大小小书摊上的策划书,你更可以读到策划人如何如何使企业一举成名并大获其利的传奇故事,即使是从国外翻抄的各种各样的策划经典案例中,我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策划的神奇,以至于这些经典策划被依样画葫芦地搬上中国的经济舞台,表现在从平面设计到活动策划等方方面面。譬如什么“三个篱笆一个桩”的悬念式广告,什么“大鳖鱼进城”等等,而这些你总能在世界策划经典中找到它的原型。

  而所有爆炸性新闻的炒作都离不开“新闻由头”,这个词伴随着企业人与策划人对轰动效应的欲望在近年来得以广泛地流传。当企业人最初从策划人那里听到“新闻由头”的字眼时,还觉得十分的神奇,懵懵懂懂地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便也开始如法炮制。什么香水洒马路、商场门口摔酒瓶、饺子里面放金戒指等等就是其中的一个个杰作。假使出不了这些新奇的主意,便希望与一批新闻记者一起策划策划,弄出个爆炸性的新闻来。如此这般,总而言之,就是制造轰动效应,一举占领市场。

  

轰动效应炮制法种种

  轰动效应的制造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种:

  明星轰动法

  这是一种借台唱戏法。借明星搭好的戏台唱企业的戏。由于明星在社会上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其台子比较高,企业借明星之高台容易引起世人的瞩目,易于扬名。此法被世界各地的企业广泛运用。据说,阿迪达斯、松下等知名企业都曾成功的运用了此术。国内的健力宝与李宁、成龙与小霸王、巩俐与美的的合作成功更使那些有点实力而又想不出更高明的点子的企业,纷纷采取这个方法。有趣的是,由于目前中国最有钱做广告的是药类、酒类企业,于是,我们的演艺明星、体育明星都相继被策划成了一个个“药罐子”、“酒坛子”。

  触目惊心轰动法

  此法的要领在乎设计上强调个“触目”,在活动的策划上讲究个“惊心”,要让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见了之后,心要惊,肉要跳,从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互相传诵,广泛传播。于是就有策划到“阴间”去旅行的旅行社,并且,为了触目惊心,还要在广告语的旁边,画上两个象征着“哭鬼”与“笑鬼”的人面图案,或者弄个大军靴踩在地球上,让天天祈求“平安是福”的小民百姓深感不平安的恐怖。如果说,这个平面上的设计仅能让人眼跳的话,那么,“大鳖鱼进城”的策划则不仅仅是让人眼跳的问题了。特别是这个广告通过电视电台报纸那么一喊,不由地使人浮想联朗,绝对有一流的轰动效应!

  大制作法

  此法创意的重点是放在制作的宏大上。从道具的运用到人员、背景、摄影技艺等等都用一个“大”字来体现。譬如制造一个千人万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仰慕一个企业产品的场面。画面上那产品从天而降,配上宏大的交响乐和众人期待的神情,犹如期盼一个救世主的来临。

  遗憾的是,这个被朝圣的产品往往不过是一瓶酒或者一部彩色电视机!或者用场景的不同凡响来衬托产品的不同寻常。于是中国的黄河、长城,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都成了轰动效应的一个个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当然,这种大制作的代价是巨大的,即使人们在观看后难以与画中人共鸣,但至少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企业确实实力非凡,这不能不说有那么一点轰动效应的味道。

  贴金法

  对一个泥塑的菩萨,人们是很难产生一种朝圣的感觉的,但如果给这个菩萨镀上一层金,膜拜的人就多了。策划的贴金手段不外乎如下几种:一是强调其历史的久远,在人们能相信的范围内自然是越远越好。因此,一般都上溯到清代为止,太往前,人就不信了。二是强调发明人物的伟大与至上性,如果联系古代的,则用帝王将相最为“上策”,当然这个帝王必须是普通百姓都熟悉与敬仰的人物,如康熙、乾隆之类;如果是现代的,那么,科学家也是一个极好的贴金法。“某某大学的专家教授悉心研究几十年的成果”云云,听起来,绝对地打动人。第三种办法是撒点“胡椒粉”、“洋芥末”,用点洋人洋品,那土生土长的土味自然也能减去不少。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轰动效应策划虽产生了轰动效应却往往难以产生轰动效益,有时甚至连轰动效应也难以产生。嘎纳节中国广告人的全军覆没便是对此问题的另一角度的说明。它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我们的策划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到底失误在哪里?

  

轰动效应的误区

  失误一:错把知名度等同美誉度

  知名度不等同于美誉度,名牌不等于有名气的牌子。一个产品要占有市场,不仅仅是要让人知晓,更重要的是让人了解它时,就能产生一种好感、信赖,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购买行为。轰动效应必须同时具有知名度与美誉度,方能转化成轰动效益。因此,我们在策划时,不仅仅要让人知晓,更要懂得让人怎样知晓,对后者下大功夫,才是真功夫。但问题是,我们的企业人与策划人做策划时,往往过于重视轰动性,一心营造知名度,只关心某某产品传开了,知道了,但如何传播,怎样传诵却不予以充分地关注。于是才出现珠宝店送珠宝,虽出手大方,却遭人嫌恶;“大鲨鱼进城”虽让人心惊肉跳,销量却未有实际的增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本来,宁波的这家小小的珠宝店邀请刘晓庆这样一个演艺明星,目的是引起公众的关注,提高该店的声誉,使人们对它产生信任。因此,策划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公众对珠宝店的关注上。因此,完全可以借媒体关注刘到宁波这家珠宝店购买珠宝之事,表现这家珠宝店的货色来源可靠、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完善等等,借大明星的台,唱自己企业的戏,观众是广大的消费者和潜在的目标客户群。或者请客户代表与刘同台演出、联欢,请消费者幕后参与等等,都可以借机把企业推销出去,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好感。而这家老板却把注意力放在个人与明星之间的关系上,唱了一出老板与明星之间的戏,只关注了明星在戏中的感受,而忽略了这出戏真正的观众——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所以,虽然有了知名度,却没有美誉度。轰动效应是有了,但没有轰动效益。

  失误二:错把公关策划当成营销策划。

  营销策划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产品策划、渠道策划、价格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促销策划、销售管理策划、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组织策划等等。一个企业效益的产生,是所有策划的组合的成功,仅仅靠某一个方面达至整体的改变,获得效益都只能是一种投机型的心理,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就象我们解说宗庆后、陈金义之所以产生在中国的八十年代而非世纪之交的中国那样简单。  

  通过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事件制造轰动效应,本质上属于公关策划。它通过事件的新、奇、特,引起公众的关注,激发公众的热情,改变公众的心理。由于现在广告信息的泛滥及广告发布的价格昂贵,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向往着这种少花钱办大事的策划效应。但实际上,公关策划的效益的产生,仍然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公关策划作为系统中的一项策划,它必须在其他策划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方能对整体效益产生效果。当然,从局部来看,一项公关策划也有成功与失败之分。成功的策划当然能对企业的整体效益产生推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但是,再优秀的公关策划在企业其他营销要素策划不到位的情况下,仍然不可能起到改变全局的作用。

  今天,“太一工程”作为1995年中国公关金奖的公关案例被记录在中国公关发展史册,作为主策划人的孔繁任先生也当之无愧地当选为中国的十大策划人之一。我们不能否认,“太一工程”作为一个公关策划是成功的,但是,由于销售的必要准备没有跟上,使一次成功的公关动作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白白耗费了,对于这一点,作为华立集团太一食品销售公司的总经理、太一食品营销策划的主要负责人、“太一工程”的主要策划人之一的我,是很有感触的。当时,我与许许多多的企业经理一样,把注意力放在产品的市场策划上,而忽略了对我的合作者——太一维奶的生产者所能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与产量等问题的关注。因此,当我们前方把“太一工程”、“太一”的广告炒作得乒乓直响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却像难产的婴儿干呼万唤难以出来,结果,临时改变合作方法,由我们自己动手请模具师,上生产线,才使一个原本二月份上市的产品在四月份才匆匆忙忙的应市。由于从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生产,只是实验室的产品,而且,我们也都是门外汉,从没有接触过奶制品的生产。产品一上市,“太一工程”已全面展开,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生产线的问题立即暴露出来了,质量问题、产量问题、人力问题、精力问题、售后服务经验问题等等。终于销售线上支撑不住了,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公关广告效应大量流失。  

  我曾与当年比我们还叫得响的生命核能的代理商交谈过,当时,他也迷信那一千万的马氏配方的轰动效应,因此,花了200万的代价购得了这个产品的代理权,而最终,一支支的营养液却因长毛而被退回,市场就这样错失了。

  影响轰动效益产生的因素当然绝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如前所说,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单项的公关策划所能主宰。如果,把公关策划与整个营销策划等同起来,必然会导致失败。而今天,重谈这个话题,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企业只重视市场的策划而忽视工厂的管理,质量的改进,只重视前台的销售人员,忽视后台的生产人员。或者把所有可能借贷的钱倾其所有地投入到广告宣传上,而不愿意拿出一小部分提高员工的待遇,保障员工的福利,改善生产作业的环境,提高产品原材料的质量,甚至从员工的工资、原材料的成本上挖钱搞宣传。结果,轰动是产生了,但效益不仅没有,反而使企业雪上加霜,直接滑向破产的边缘。

  公关策划的第二个局限性是由公共关系本身的性质、功能所决定的。因为,公共关系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扩大知名度的问题,更是提高美誉度的问题,用俗话说是想办法让人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你的产品的问题。所以,它需要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去逐渐地影响改变人们的心理,而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公关的工作需要长期有序地坚持,而广告与促销则不然,它是打阵地战,通过短期性的广告的集中发布,使产品的知名度迅速地建立或给消费者一个甜头使其立即购买你的产品。

  如果新产品要进攻一个新的区域,短期性的集中广告发布或促销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它使人们很快地了解到产品的几个主要信息,如名称、功能、厂家、品质等。但当这些信息被普遍地了解以后,广告就应进入持续巩固的阶段,该阶段,企业需在公关上下大力气,逐渐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使人们产生对产品的信任,使购买行为持续化,长期化。以“太一”为例就很能说明问题。“太一工程”的推出,使品牌的知名度和企业的影响力直线上升。为了支持销售,我们的广告在杭州五个电视台每晚以10:20次的密度发布,于是同期我们产品的销量就直线上升。二十天后,我们把广告转入巩固阶段,每晚以5次的频率发布,但由于当时正好有一个竞争对手——“葫芦王”果汁饮料在同期攻打市场,也采取了高密度的广告轰炸,所以,立竿见影,“葫芦王”销售量马上跑到“太一维奶”的前头。无奈,我们只得重新上广告。“太一工程”是个细水长流的活,像颗青橄榄,越嚼越香。如果,当时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成问题,产品又确实有特色,产品的价格定位适度,那么,通过“太一工程”的长期运作,对“太一”品牌的创立必会产生更为重大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当时并不能明白这些。所以,当我们操作公关活动时,必须对企业的整个运营情况做一深人全面地调查,即企业诊断,然后再决定切入的时机与办法,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失误三:心态上急于求成,暴发户心理严重,实态操作中又缺乏人才。

  某些企业,一方面不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在营销上迷信“四千精神”——“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以为市场靠这个“四千精神”就能轰开,同时又眼红那些一夜之间暴发的户头,总想步其后尘,发个大财。所以,瞅着人家发财的商品想想自己也有这个钱,就跟着上,而不管自己具不具备这方面的人才,特别是相关的技术性人才与营销人才,而前者十分专业,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它不象策划一个公关活动一样,临时借助于一个外脑,或请一个公司代劳即可,它需要较强的稳定性,必须由企业内部人员组成。遗憾的是,即使是今天,技术人才与营销人才同样是供不应求。因此,在这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光靠一定的财力匆匆上一个产品,并大搞轰动效应是仍然不能挽救企业失败的命运的。联想集团的老总说得好,企业上项目一定要坚持三不原则:没有资金不上,没有好的项目不上,没有人才也不上。但是,这些用大量的金钱换来的教训又有多少个企业在仔细地琢磨呢?

  失误四:大策划,少求证,失之偏颇。

  杭州华立集团的汪立成总经理每年都要因公事到日本,每次回来总是说日本人不好。但有一年,从日本回来后,却一反常态,大夸日本人。我们都非常奇怪,汪总何以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原来,以往汪总去日本,是民间贸易往来,属于私交。而此次访日,则是作为浙江省优秀企业家,由政府组团前往,对方也是由政府接待。因此,下飞机到宾馆以后,每人即领到了一本这一个月访日的具体行程,文中对每一天每分钟的活动细节都作了安排。而实际的结果是,一个月下来,竟然没有一分钟的误差。这使考察团所有的成员膛目结舌,也彻底改变了汪总对日本人的固有的不良印象。显然,这是一次杰出的公关活动!

  这个公关活动从创意来看,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一次十分普通的公关接待活动,但它就是靠安排的平实、科学、精细并渗入诚意,而使活动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于无声处见精神”。

  相形之下,我们的公关策划却多有豪迈,少了一份平实。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创意的新奇特上,而忽略了对创意的丰富与发展,最后,使一个很有构想的宏大的创意失之偏颇。

  实际上,创意的细化是策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某种意义上超过策划的独创性。因为,公共关系的本质就是与公众沟通,公关活动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活动改变公众的态度,使公众对企业留下良好的印象。新奇特的公关创意,固然能吸引一大批公众的关注,但无非是把公众的注意力引过来而已,问题的关键是要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公众都留下美好的回忆。而这一点,靠的就是对活动细节的策划,不仅要有对整体的大创意,更要有对过程中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细节进行创意。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活动的失败。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在形形色色的策划书上却很难读到如何丰富创意的知识介绍,几乎所有的策划书上总是连篇累犊地介绍由于创意如何如何地独到而使策划获得巨大的成功,片面地一味地强调创意的“新、奇、特”。于是,导致了我们的企业人与策划人把大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创意上,脑力激荡会的中心议题就是搞出一个爆炸性的创意来,而较少关注创意背后的细化与小心求证。因此,一个具体执行前的策划案也只有薄薄的几张纸就把所有的内容都囊括进去了。而相比之下,国外的公关人搞的活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活动,也是构思地非常细致,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创意,因此,往往一个活动就是厚厚的几十张稿纸。这也是我在可口可乐公司公关部工作得到培训的最深切的感受之一。

  我曾经参与过一些由十分专业的公关专家策划组织的公关活动,感觉都差不多,与参加老企业搞的活动没有两样,同样是比较粗糙。活动过程中,组织者总是上窜下跳,忙的象热锅上的蚂蚁,总是有那么许多人,有那么许多事一起冒出来涌向主办人。这种公关活动过程中的“蚂蚁症”实际上就是活动缺乏细化的结果。在这样的策划活动中,往往有许多的参与者得不到关照,而产生了不被重视后的不良心态,他也许是陪同领导的秘书,或者给首长开车的司机,他们的评价对企业仍然发生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公关就是要让所有的参与者都通过此活动对企业留下良好的印象,原来有不良印象的改变了态度,一直有好印象的更加好。一句话,企业与公众的心相通了。

  大策划,少求证的主要误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只注意被邀请的前台人物的接待,而忽视了后台人物的接待,这些人物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首长的驾驶员或秘书。

  2.只注意了对参与活动的主体人员的安排,而忽视了对辅助人员的安排。如这次日标公众是小学生,那么,不仅要考虑小学生的话动内容,而且,也要考虑家长的活动内容。

  3.只关照了前台的议程,而忽视丁前台与后台连接的环节。我见过许多的策划书只有前台表现的内容,而没有后台的策划。于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主持人在前台宣布发某项奖品给某某人,可奖品还不知在谁的手里,或者请某位领导发奖,可突然到处找不见领导了。

  4.只注意了物质层面上对人的吸引力,忽视了心理层面上的关照。如南京的一家酒店叫鸿缘酒店,在高考发榜以后,策划了一个“心连心,手拉手”落榜同学相聚在鸿缘说说心里话的活动。本来,这个活动的创意是不错的,表现了企业的道德心。但活动的策划人却犯了一个通病,就是缺乏对细节的关照、忽视了高考落榜同学的心态,没有在这个细节上进行创意,结果,变成了一个无人参加的聚会。

  5.对策划的发展状态估计比较乐观,缺乏最坏情况的思想准备,只按自己的预想进行策划。有许多策划,为了吸引公众参加,在策划中施放了许多甜头,譬如允诺凭报纸广告可以免费获赠产品,结果人山人海,费用上带来的困难不说,这混乱的局面给参与者造成的不良心态就是一笔损失了。还有的对意外情况缺乏防范,譬如让孩子们在湖边画画,就要策划出如何防止小孩掉入水中的措施,否则,一个事故,满盘皆输。

  6,费用预算粗糙简单,结果与预算相差甚远。由于策划没有细化,所以,费用预算上也无法细化,一般在列出几项主要的开支后,再加个百分之十,就算可以了。由于许多策划参与的公众与费用是同比例增长,而公众的参与人数又难以确定,于是,费用的差距十分大,有时,甚至失控。企业如兑现承诺,就意味着一大笔损失,如不兑现,也是一大笔损失,只不过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这种策划上的失误案例我们可以屡屡见到。曾有一家名牌皮衣推出了新产品——一个同品牌的衬衣,为此策划了皮衣回娘家送衬衣的活动,末料到应者如云,挤破了兑换点的大门,而厂家根本未准备如此多的衬衣,结果,来者叫骂声不绝,齐呼上当。这种公关的效应显然已是负增长,虽然它不会立即反映在销量的降低上,但实际上已有很大的影响,只不过公关效应的这种潜伏性、长期性,使主办人一时半会儿还感受不到这种切肤之痛。

  7.只注意了过程中的策划,忽视了活动结束后,善后工作的策划。善后策划有多方面,譬如奖品如果是后发的,那么,由哪个部门完成,如何告知公众,活动的新闻稿件如何保证见报,领导如何借机跟进沟通,道具、图片等如何建档,活动如何总结,进一步提高等等。

  

轰动效益的产生机理

  要真正走出轰动效应的误区,使轰动效应转化成轰动效益,要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呢?

  轰动效应的策划目标是实现轰动效益,它实际上是企业试图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活动,迅速地改变人们对原有品牌的忠实度或以往的消费习惯,形成对新品牌的认识,并促成购买。这是对人们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一次大撞击,是有预谋的制造事端促成事物的突变。因此,它必然要有全方位的撞击。具体表现在:

  第一,要击中原有品牌或者说竞争对手的薄弱点。这个薄弱点有二:一是宣传上的时机。假使对手正在大张旗鼓地搞促销,你也扎闹猛,那么容易被淹没,不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二是产品上的弱点。本来,每个产品都有一个市场定位,但有时等产品出来后,发现同类产品己比较多,可能原来为产品设计的优势己不复存在,此时,就要在宣传上进行修正,根据每一个区域市场碰到的实际对手的弱点设计自己宣传的重点,突出优势。当然,这种设计在产品本身中需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第二,大撞击的新闻炒作应尽可能避开与其他产品同期。因为,如果正好这时也有个产品在做宣传,信息会相互抵消一部分,投入的传播力度势必要大些。所以,策划前,必须调查清楚这一阶段有没有其他产品的介入,一般通过媒体、招聘广告都能观察出来。因为,一个产品进入一个新的区域后,要搞大规模的行动必须先在组织上进行准备,如招收策划人员、营销人员等等。一般在招聘后的三两个月后开始大规模的行动。而在行动前,又必须与媒体接触,所以,只要有心,是很容易获得情报的。一定要尽可能地避开交锋,哪怕是不同类的产品o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与重大的政治活动重叠,一方面,政治活动期,媒介的宣传重点都在这个活动上,另一方面,公众的关注热点也容易受影响。

  第三,适时地把人们对新闻热点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产品的注意上,使人们对这次公关活动的好感自然地转移到产品上来。在这里,密切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由新闻的炒作转移到产品的广告诉求,有一个自然递进的关系,是一种推波助澜。“太一”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当时,“太一工程”在开始的设计上,只重视了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以及在钱江电视台与《杭州日报》上刊登调查报告,而钱江电视台的播出滞后了一个月,《杭州日报》的报告连续报道也因为人大的召开而中断,所以,公众的反响没有预期的火爆,我们全集团关注此事的人都十分着急。搞“太一工程”的目的是给“太一维奶”铺垫子,没有基础的热度,这前期的工作都白做了,必须适时地把人们的注意热点从太一工程自然地转移到太一的产品上,把对“太一工程”的好感转移到对“太一维奶”的好感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时,正好有许多记者来问我,为什么叫“太一”,而且,记者的习性使他们对此作了许多很有创造性的联想,何不利用“太一”的这个特点,再制造一个小小的高潮呢?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在太一调查报告后,适时补充了一个策划,题为“太一是什么,请你告诉我”和“太一是什么,我来告诉你”的活动,请人们以自己的理解与猜想,解释“太一”。活动的反响很大,一个礼拜就收到了近万封信,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宣布“太一维奶隆重上市”。然后,在各大电视,电台上大播太一维奶的广告,一下子把太一维奶给热了起来,4月份投放市场,生产根本跟不上。

  如果不能及时转换这个热点,又会怎样呢?天翁集团的50万年薪的轰动效应是很大,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天翁开胃饮,又有多少人购买了这个产品呢?《中国第一打工仔》披露的真实情况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个极为强烈的轰动对实际的销售又是多么的无助,那么大的代价只创造了一个名声。当然,后期因为不能兑现使这名声变成了恶名,但至少在当时,这个轰动也没有刺激销量的增加,以至于企业因为把所有的资金都耗在轰动效应的炒作上,而缺乏了后续资金,销售回笼又十分差,很快地陷入困境。所以,轰动效应在策划时,切不可忘记策划的终极目的是带动产品的销售,必须及时地转换热点,不要为轰动而轰动。

  第四,注意费用的预算。策划只有细化后,费用的预算才能比较准确。轰动效应的根本在于创造轰动效益,这必然与钱有直接联系。因此,费用的预算与控制与效益的产生息息相关,策划人必须从策划之初就高度重视此问题,并做好详细的实证调查。

  当然,影响轰动效益的要素还有许多,本文不再一一赘述。而文中所有的陈述,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引起同行对轰动效益这一问题的关注。我深信,如果策划人在策划轰动效应时始终把握轰动效益这个原则,那么对其产生方法的策划,对在智慧业中操戈的策划人来说,实在是不在话下。

  (后记:本文完成之际,曾交当年“太一工程”的主策划人孔繁任一阅,并清他谈谈看法。之后,孔繁任转来如下一段话:关于“大一工程”的分析是很有价值的,我认为案例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真实性和因果关系之间的逻辑清晰,关于“大一工程”已有很多报道,但从企业方代表和营销负责人的角度来谈还是第一次,这一角度的披露不仅可以提高案例的研究价值,同时还是一个有益的提示;仅仅接受客户的阶段性委托来完成企划目标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企划人应深入地发掘与一个具体的企划目标相关连的部分和环节以及企业的资源配置。)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7篇)
*乐凯,愿你乐起来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十期,作者:常为民)
*有一个空间可以做烟草广告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二期,作者:陈东)
*营销近视症 (2000-06-29, 《销售与市场》1996年第九期,作者:张占东)
*“润迅”的飞跃 (2000-06-27, 《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一期,作者:朱凌云)
*关于中国企划业的对话 (2000-06-27, 《销售与市场》1999年企划人实话实说专刊,作者:杭平)
*“蓝十字工程”诊断万里行 (2000-06-27, 《销售与市场》1999年企划人实话实说专刊,作者:陈放)
*企划三说 (2000-06-27, 《销售与市场》1999年企划人实话实说专刊,作者:孔繁任)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7 05: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