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营销哲学研究系列(五) 德与不德 五论陈光标式慈善与吴志泽式慈善 7 上页:第 1 页 第三部分 ---- 德或不德 吴志泽和陈光标式慈善营销From EMKT.com.cn哲学思辨审视 营销哲学辩证思维告诉我们,先从价值观角度去考量。吴志泽和陈光标两人对慈善的理解,还是有差异化的。吴志泽坚持慈善不分大小,并检讨自己慈善有功无德,承认企业慈善不可能没功利心。目前,陈光标各种谈话中,并没提到这方面的认识,这应可以沟通。 再从制度建设角度分析。美国慈善发达,美国普通百姓75%的人也都慈善,为什么?是美国人比中国人民善良吗?非也。制度使然。美国人遗产税要征求55%,而慈善是免税的。在中国还没配套的法律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度还没配套完备情况下,何必把慈善神话?把慈善当普通消费,也未尝不可。 三是从传播和舆论的角度,没必要把慈善上纲上线,上升到道德完人的角度。“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何必有那么高的、不切合实际的道统要求? 第四部分 ---- 德或不德 吴志泽和陈光标式慈善带来的启示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怎么理解这些话?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说,道是德的本原,德是道的作用,德之后的仁义礼等则是具体的表现。失去道的统摄而去谈德,不求德的真性而去讲究仁义礼制,其实是失去基础而求高楼的空谈。正如没有了忠信才去求之礼仪仁义一样,是因为没有了德才来谈这些事,所以说忽略道和德的作用来谈治理天下(仁义礼等方式),是混乱的开始。从这些道理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发: 第一, 理解什么是道。道是德的基础。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道的规律和作用中。人要生存就是道,能吃饱还要吃好也是道。道是自然的需求。 第二, 理解什么是德。德是在道的基础上的尺度把握。德者,得也。得到什么,对等地舍弃什么,都很平常,都是德的评价范畴。 第三, 理解什么是不德。不德,不得也。不得就是失。这里失的,有道本身的规矩。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些话“某某人不上道”来说明某某人不通人情世故,违背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则。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有翻译为:品德高尚的上德者从不有意布施德惠,因而品德高尚而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下德者则总是忘不了布施德惠,因而品德低下而无德。至于那个正确,无从考据,除非老子自己活过来,否则都是各自读者的理解和诠释。德与不德,关键在把握行事的“道”,这是关键。是吴志泽式的“道”合适,还是陈光标式的“道”合适,读者自己评判。 上述是笔者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