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索尼、佳能数码相机龙虎斗 7 上页:英雄的盛世还是黄昏 尽管在传统相机领域佳能是公认的领导者,但在数码领域它却是个后来者。佳能直到2000年6月才推出其第一款数码相机产品,在迄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它就一举进入主流行列,并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导者。有关数据显示,2001年它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跃升至15%。而且,在佳能各种策略中也有意无意的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即实际上他们已将索尼列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佳能之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在知情人士看来是“蓄谋”已久的。首先,其作为传统相机领域的绝对领导者迟迟不推出数码相机,非但不是缺乏远见,反而从经营的角度分析起来还有其明智之处。鉴于其在传统相机领域的地位,过早介入数码相机市场既是对传统业务的冲击,也会因为在数码相机这一新兴市场上大量的市场投入费用而使利润导向的战略大打折扣;但如果对数码相机的兴起视而不见,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和危险的,佳能比谁都清楚这点;为了使这两方面得以平衡,佳能采取了蓄势待发的策略,一方面私下加紧数码相机技术的研发,一方面密切关注着市场的一举一动,但继续坐享在传统相机市场的巨大利润。正是这种策略的指导下,才使佳能一旦决定介入数码相机市场,便一鸣惊人,比谁都转的更彻底。这是许多在一个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巨头在涉足一种部分或者完全替代其目前占优势地位的产品时常采用的策略,例如IBM在由大型机向PC的转变时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而微软在对待Java和其他体现开放思想的技术趋势上也正在采用这种策略。上述事实也证明了佳能这种策略的有效性。 从综合实力上来看,佳能更非等闲之辈。佳能在全球500强中排在100多名,2001年销售额达到240亿美元,而影像行业其它竞争对手(这里不含SONY,SONY不算影像行业的竞争对手,他是家电行业)包括尼康、奥林巴斯、富士、柯达等,都排在在300-400名(其中尼康还进不了500强)。销售业绩也有利于这种判断,如佳能在2001年净销售额增长幅度为8%,达到2.9兆日元(相当于1835亿人民币),同时,净利润上升幅度为23%,达到1600亿日元(相当于101.3亿人民币),这样的业绩在经济不景气和IT业萧条的背景就更显得耀眼,而无论是上述的影像业竞争对手还是索尼,都为业绩下滑所困。在技术领域,CMOS的发明使得佳能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专业化产品,从而使其在中高端领域更加如鱼得水;另外,传统相机领域广受赞誉的“技术的佳能”和“专业的佳能”,也使佳能得以将这些优势移植到数码领域。据悉,佳能公司在美国的专利局注册专利的件数一直是处于领先的位置——第二名,第一名是IBM。 显然,佳能对自己的这些优势了如指掌。他们已然公开宣称其从2002年起的目标就是成为传统和数码影像领域的双料冠军,而且他们还明确表示2002年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要力争达到20%,并且放言要在2004年或晚些时候实现其目标。依现在的情况看,这一目标也绝非没有实现的可能。 第 1 2 3 4 页 下页:御手洗VS出井.安藤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