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麦肯特
在线投稿 热销丛书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热门搜索
文  章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用户评论
全部文章 我的收藏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变革的力量——领导力
*销售能力强化——竞争型销售、增值展示及新客户开发
*分销网络的建立与管理
*增值销售谈判

更多

麦肯特观点
本站推出麦肯特系列丛书:

营业经理晋升培训手册
区域市场》《销售经理
见习主任》《增员话术
战略营销计划
业务员教材
新人培训手册

...更多

滚动 | 家电 | 通讯 | IT | 房地产 | 汽车 | 医药 | 银行 | 保险 | 证券 | 航空 | 旅游
酒店 | 服装 | 食品 | 化工 | 会展 | 媒体 | 娱乐 | 教育 | 商业 | 营销 | 政府 | 其它
中国营销传播网 > 动态 > 保险 > 正文

洋保险的中国“围城”


www.emkt.com.cn 2002年11月14日 09:42   三联生活周刊


  记者李三

  “城外的人想要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是已经被公认的对婚姻态度的表达。今天,借用“围城“的这个表达,说外资保险公司与中国市场的微妙关系

  走出围城和将要走出的2002年,对“洋保险”来说可谓一言难尽。好不容易等到中国加入世贸这一天,中国保险市场打开了一道门缝,“洋保险“们却因为各种原因,掉转身,撤离中国。

  较早时候,美国林肯金融集团悄无声息地离开中国市场,时值登陆中国5年。

  2002年6月,瑞士人寿(瑞士人寿保险和养老金公司)在北京和广州的两家代表处又相继关张,巧的是,瑞士人寿来华也是5年。

  在2002年的这个冬天里,撤退的下一个又将是谁?

  下一个是“格宁”?

  虽然消息还没公开,但种种迹象表明,来中国7年之久的格宁保险公司可能就是撤出中国市场的“又一个”。格宁在中国保险监事会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提交营业执照申请,格宁保险公司总部决定撤出中国保险市场。

  格宁保险公司是德国第二大保险公司,从1995年就在中国开设了办事处,德国格宁保险公司驻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德凯陆还是欧盟中国商会保险工作委员会主席。2001年,中国与欧盟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上最关键的一个分歧就是欧洲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条件,格宁保险公司参与了欧洲保险公司进中国的谈判,并得到了在中国进一步开展业务的营业许可证。但现在看来,似乎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了意义。

  一年前,记者曾就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作过一次采访,这位欧盟中国商会保险工作委员会主席曾对中国保险法草案提出过很多质疑。

  几乎差不多一年以后,当记者再次来到格宁保险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在燕莎写字楼的办公室时,德凯陆正在默默地整理文件,这位首席代表虽然不是很情愿,但还是接受了采访。

  德凯陆并没有直接回答关于公司决定离开中国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我大学的专业是国民经济学,我当然知道一个国家为发展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必要性,特别是刚兴起的行业,比如保险。

  “德国政府在60年代和70年代对煤炭工业同样也采取了保护措施,结果呢?整个鲁尔区笼罩在一片烟雾中,环境极度恶化,清淡颜色的衣服是没有办法穿的。德国政府每年还要拿出很大的资金来补贴煤炭的开采。如果当时从亚洲和美洲进口煤炭,质量要比德国的高,而价格都要比自产的低。到80年代,政府才意识到这种保护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这以后,鲁尔区的许多工厂才开始转产。现在鲁尔区环境已经非常好,位于鲁尔区的莱茵河河水也清了许多。我告诉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保护这个行业谁得到利益?这样的保护到底应该是多长时间?”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格宁在已经拿到开业执照后,仍然决定离开中国?

  德凯陆:格宁保险公司在经营上的确遇到了大问题,也许您已经从德国媒体上知道,格宁的再保险业务很可能会被别的公司收购,情况可能还会更遭。“9.11”恐怖袭击以及频发的大灾难,让2001年整个保险业处境都很困难,德国最大的两个保险公司股票最近一直在狂跌,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资本能力也大大缩水,投资战略也需要重新考虑。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国际大背景,有没有中国市场的原因?

  德凯陆:在中国开办保险公司成本非常高,在中国开办保险公司需要2亿人民币,2亿人民币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太高了,因为有国外总公司会承担分公司的一切责任;而目前一个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的营运范围只能在一个城市。虽然在WTO协议中有继续开放市场的条款,但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难道您不在乎它未来的潜力?

  德凯陆:我这个中国代表要说服董事会继续投资是很困难的。面临同样选择的公司还有很多个,我们当时来中国正因为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几年后,市场准入的门槛也许会降低,到时候我们可能会再回来。

  采访那天是10月28日,欧盟贸易委员会主席拉米正好也来到北京,他与中国有关方面就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开业需要2亿人民币的门槛问题交换了意见。那天晚上,欧盟企业协会举行晚宴招待拉米主席,拉米向在座的欧洲企业代表通报此事情时,德凯陆就坐在离拉米3米远的座位上。-

  外资保险撤出中国备忘录2002年春,“林肯”撤离今年2月,已在中国驻扎近10年之久的美国林肯金融集团再保险决定退出中国,当时该集团驻华首席代表马浩德痛定思痛地说出四个原因:1.外资保险公司意识到中国的潜在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还需要时间。2.合格的保险从业人员数量有限,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3.外资公司为节约经营成本,会控制外籍员工的数量,但培养当地员工,尤其是没有经验的员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4.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在发育,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式以满足长期资本与负债的匹配方式,是各家保险公司面临的难题,这就迫使保险公司不得不放慢其发展速度。而且外资公司与中方公司合资经营,要按照多数意见来管理公司,除非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否则合资公司很难有独立的决策和经营行为。

  2002年夏末,瑞士人寿撤离瑞士人寿前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陈龙清称,撤离中国是瑞士人寿的全球战略转移。

  据了解,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该公司2001年的利润从2000年的9.24亿瑞士法郎下跌到1.24亿瑞士法郎,迫使原来主张积极扩张战略的总裁邹德曼退位。而在今年2月底,接任的切拉欧斯基便采用“守城”战略,将业务重点放在家门口。

  撤离中国实在是瑞士人寿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知情者说,瑞士人寿领导层物色中国合作对象的工作从去年年初就已开始,甚至已涉及到选址,其高层甚至还与天津市有关部门表达了在天津立业的意向。但2001年9月,中国保监会签发8张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经营牌照,瑞士惟一的机会却给了做非寿险业务的苏黎士保险。此后,纽约人寿、荷兰人寿、忠利保险先后宣布成立合资保险公司,一直没排上队的瑞士人寿遭受到的打击不小。

  但外资保险人士却认为,其深层的原因恐怕与瑞士人寿对中国市场水土不服不无关系,他们也有可能是对中国市场信心不足。

  2002年冬天……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中国保险业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也一样。但无论如何,外资保险的撤离多少折射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警觉。他们所遇到的困惑,也是中国保险自身需要解决的病症。

  走进“围城”和努力走进的2002年11月1日,对于三家“洋保险”驻京首席代表来说,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约见给了他们在那个周末一个好心情。据知情者透露,那天下午2:30,在保监会大楼11层会议室里,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美国利宝互助保险公司和日本财产保险公司,得到了被批准进入中国市场的“绿卡”,获准在中国已经开放的城市筹建营业性机构。

  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将与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资筹建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美国利宝互助保险公司计划在重庆开办财产险分公司;日本财产保险公司的落脚点选在了大连,它也将在那里筹建一家财产险分公司。

  自去年入世以来,中国保监会严格按照入世承诺和有关保险法规,先后批准了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和美国信诺保险公司等3家公司进入市场筹建保险营业机构。截止到2002年11月初,加上此前已有的31家,获准进入中国市场营业或筹建营业性机构的外国保险公司已达34家。

  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外,除了这些抢得先机的外资保险公司,还有更多翘首等候的身影。这是一场耐力和速度的比拼,看等到最后,看谁笑到最好。

  入围者心态:信心从未动摇过11月5日,瑞士再保险公司公共关系总经理Dr.KAI-UWE SCHANZ来到北京,为中国媒体记者专门举办了关于再保险的讲座。他的真正目的是向中国企业推广再保险业务。

  瑞士再保险公司公共关系总经理和在北京的首席代表高璁先生在讲座的“课间休息”时,接受了记者采访。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的洋保险公司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需要再保险公司?

  Dr.KAI-UWE SCHANZ:瑞士再保险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我们有风险评估、管理、分散等方面更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本身就降低了承载风险的总资本成本。另外,许多在中国有投资的企业是瑞士再保险公司客户,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需要保险公司的支持,特别是再保险公司的支持。例如特别重大的灾难如洪水、飓风和地震等。

  三联生活周刊:难道直接保险公司没有能力承保这些风险吗?

  Dr.KAI-UWE SCHANZ:从理论上讲,大的保险公司当然可以承担这些保险,但是,再保险的优势在于能够把世界上很多大的风险如:加利福尼亚的飓风、日本的地震和欧洲经常发生的洪水风险分散开来。我们从直接保险公司那里得到了很多这样的保单,风险的分散就更容易一些,因为这几个大的风险在同一个时间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即使发生损失再保险公司在理赔方面不存在资金问题。早在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时,瑞士再保险公司就是主要的保险人之一,我们迅速的理赔为公司在美国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旁观者说:

  都能在中国赚钱,那才是不正常的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内地市场后,为节约成本不会在各地都建立庞大的机构,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当地的保险中介公司合作,依靠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来承揽业务。

  2000年6月在北京成立的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家,第一年就赚了钱。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2001年有9家营业,2002年半年过去,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已达27家。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建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在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保险经纪公司,您如何看待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

  张建:保险经纪公司实际上是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险产品服务的,如果保险公司很多,产品很多,保险经纪人才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才能为被保险人争取到最大利益。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加入世贸后,目前还不发达的保险行业应该如何与国际接轨?

  张建:我们需要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接受以市场经济为原则的游戏模式,学习、接受国际保险行业已经形成的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规范的价格体系等等。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开始退出中国市场时,是我们的问题?还是他们“水土不服”?

  张建:应该说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我们需要向外资保险公司学习的东西很多,同样,外国公司也需要来了解、适应中国市场。中国的保险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是无情的,不适应就会被淘汰。有些公司开始改变在中国的战略甚至退出中国是很正常的,如果不是,如果每个外国公司在中国都赚钱,才是不正常的。

  观望者心态:为将来准备着汉诺威再保险公司是欧洲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在中国开设办事处也有5年之久,至今没有得到中国保监会批准的营业执照。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汉诺威再保险公司驻上海的代表MICHAEL HUANG先生,按照黄代表的说法,在中国的国外保险公司基本上是两种战略:“一个是等待市场的发展;另一个是先进入,得到一部分市场份额。”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欧洲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汉诺威再保险公司目前在中国处于什么状况?

  黄先生:观望并等待。汉诺威再保险公司1997年来到中国上海,1998年开设了代表处,现在仍没有在中国开业的营业执照。按照中国官方对外资保险的许诺,我们可能还要再等上2到3年的时间。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工作,就是观察中国保险市场变化,与多家中国保险公司进行保险技术领域的合作,为将来做准备。

  三联生活周刊:贵公司在这5年里总共投入了多少?

  黄先生:我们在中国的目标是“用最少的投资,得到做大利益”。代表处每年预算是30万美元,包括办公费用和支付工资。与别的公司比起来,30万美元当然不算太多,另有一些别的费用是没有办法计算在预算中的。比如:公司上层来中国考察,与中国的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产品,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软件等等。

  三联生活周刊:您如何看待中国保险市场的前景?

  黄先生:中国未来的保险市场潜力非常大,但这个市场的含金量到底如何?这个问题我们再保险公司更关心。中国保险市场虽然潜力很大,但含金量仍然比较低,比如寿险方面,被保险人的保费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有一些国外的保险公司已经或者准备退出中国市场,汉诺威再保险公司的中国战略是否有调整?

  黄先生:在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一般有两种战略,第一种是持观望和等待态度;第二种是采取首先进入中国,迅速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我们作为再保险公司由于还没有得到营业执照只能采取观望和等待的战略。至于是否会退出中国市场,那是董事会的决定,我到目前还没有接到退出中国市场的指令。

  等候者心态:我们有的是耐心11月初,中国泰康保险公司和中国保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次商业健康保险讨论,ANASTASIOS GOUDOULAKIS是论坛发言人之一,这是一个希腊名字,此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德国健康保险公司在深圳的“首代”。5年前,他奉命前往中国深圳时,名片上中文名字是顾炎鹏。

  三联生活周刊:尽管在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很多了,但是专营商业健康保险的还很少,中国现在连基本的社会保险还没有完全实施,你们在中国会有前景吗?

  顾炎鹏:商业健康保险能否取得成功与市场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是对社保的进一步补充,或者说是对社保的附加保险。当一个人觉得社保还不能完全满足自己需求时可以选择商业健康保险。中国现在的商业健康保险也在开展,但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社保和商业健康保险的界限,其次是健康保险产品和市场标准化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将很困难。

  三联生活周刊:德国健康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是否会有变化?

  顾炎鹏:我们坚持认为中国的保险是一个新兴行业,这就像在一片绿地上要修建一座高楼,在整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具体到保险业,我认为在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更多培养专业保险人才甚至更重要。1997年来到中国,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我们还没有向中国保险的主管部门递交开业申请,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这些年,我们与很多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健康保险产品,观察和培育健康保险的市场,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德国健康保险公司一定会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

  外资保险申请“入围”备忘录*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早在1979年就与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有过业务合作。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月26日开业。

  * 2001年12月26日,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宣布组建。

  *“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是一位新人。11月1日,合作双方——恒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批准成立。

  *几个月前,位居“财富500强”排名第151名、全球第五大保险公司的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放话,他们将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人寿保险合资公司,预计明年开业。

  *今年4月29日,甘集团保险公司、安盛公司、标准人寿保险公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信诺保险集团、科隆再保险公司、丰泰保险公司、大西洋再保险公司、大陆保险集团公司、三星生命保险公司、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伦敦人寿保险公司、安宝集团等外资保险机构,接到保监会通知。保监会有关人士表示,在《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生效前,上述外资公司递交的申请材料不完整,根据《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规定,他们应补交材料后再报再审。■



相关新闻
外资保险公司施展新攻略 (2002-01-17 09:45)
中国保险业:狼真的来了 (2001-11-01 09:56)
政策开启 洋保险登陆中国市场 (2001-10-10 09:29)
看洋保险营销招数 (2001-06-21 09:44)



搜索新闻: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 © 2000-2003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