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打破张艺谋的“第二饭碗”--电影名导与广告问题探讨 7 上页:从野力干红到TCL 广告和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不同的,广告是一种“戴着枷锁的舞蹈”,在某种程度上比电影还难制作。电影是导演的一种艺术创作,是导演对人生的一种自我诠释,电影导演的脑袋是向艺术靠拢的,考虑最多的是作品。而广告就不同了,广告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地按照市场规律、营销科学做事,每一步的执行都要到位,长此以往,消费者才会对产品和品牌产生认同感。因此,广告完全是服务,广告片首先要为客户和广告代理公司服务,最后要为消费者服务,广告片是纯商业的东西,时时要把产品和受众放在前面。广告导演必须把准市场的脉搏,更多地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而电影导演的脑袋里没有或很少有这方面的意识,电影导演最大的愿望是观众喜欢,而广告的最大目标是达成销售。 “好的商业广告会让你产生心理需求,你的情感会引导你做出我们所希望的选择或决定。”这是有“亚洲第一广告导演”之称的吴锋濠的原话,电影可以做到前半句话就成功了,而广告片的重点在后半句—希望的选择或决定。 目的的不同决定内容不同。广告是商业目的导向的,导演必须关注广告是卖产品的什么概念,是推出产品的什么品牌,而电影是讲故事,讲情节的。可以这样说,电影是讲故事,广告是讲概念;电影本身就是产品,广告是依附于产品之上的诉说。 对于一个总是把电影当作最终产品的电影导演来讲,这种转变无疑是很痛苦的,因为他的意识要求他把电影当成本位,而要他把电影放在为产品服务的从属位置,这犹如洗脑般艰难。由于电影导演的思维定势作怪,许多广告就出现了关注细节而忽略重点、关注广告本身而忽略广告受众的情况。 广告的受众完全不同于电影的观众,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掏钱买票看电影的与歪在自家沙发上看电视的,他们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看广告的受众手里有一个决定生死的转台器,广告需要在第一秒就吸引受众的眼球。 广告受众的心理状态远比电影的受众要不稳定,收看广告是一种强迫行为,观看电影是一种自愿行为,所以广告受众总存在谋杀的欲望。受众的心理不同对广告片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表现要求,广告片一般不会超过60秒,创作者和广告导演必须在数秒之内、方寸之间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一波才动万波随”。而电影一般都有比较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因而电影导演在电影片中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高超影视艺术技巧。迈克·贝有类似的表述:“广告片的每一秒钟都很具体。” 广告片的受众是企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群。广告是为了企业更好地与目标消费者沟通,让消费者产生共鸣,最终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提高销售量。电影是为了人们的休闲,只要情节感人,内容生动,便能打动观众。广告受众的不同,对导演的专业技术、拍摄手法、故事结构、叙事节奏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拍摄申奥片的过程中,张艺谋深知申办奥运片不是艺术片,而是一个报告、一部宣传国家形象的广告片。要在5分钟的画面里表现一个新北京,而且在三个月之内拍摄完毕,这并非张所擅长,张自己也常说:“确实不懂广告怎么拍,广告跟电影真的不一样......”因此,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上一向喜借力而发的张艺谋就物色了6位中国优秀的广告导演,组织了一个150人的创作队伍,张挂了一个总导演的名。为了保证高质量和高水准,张艺谋将创作队伍分成4个创作小组,选择不同的广告导演来进行创作。实际上申奥片的活都是广告导演去干的,张只是总体上把握一下。如我们在申奥片中看到的玩滑轮的少年、紫竹院里的老人、沙滩排球、地铁、天坛等等镜头,就是广告导演高小龙的杰作。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