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烟草业2006十大悬念 7 上页:第 1 页 如果烟草工业企业是从2002年开始实施关停并转和组织结构调整的话,那么到2006年,通过3~5年的整合,中国烟草计划中的应对外烟竞争的中式卷烟代表或是扛鼎企业是否会脱颖而出? 综观过去的2005年,在工业企业联合重组方面呈现了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此前通过多种形式重组而成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加快了内部的融合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两广、武烟等,而另一方面也真的出现了所谓的“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重组,如河北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就体现了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支撑的“两个更高”的联合,而红云集团的成立则是工厂制向公司制改革的试点典范。到这年12月8日最后一个挂牌成立的陕西卷烟总厂,如果给“两个更高”做个注解的话,那就是,“更高”体现在重组体制上、重组规模上、实施重组的企业上以及采取的重组模式上。这些可以粗浅地理解成“两个更高”内涵的具体化阐释。而且,可以大胆断定,“两个更高”的重组原则还将在2006年继续有效。 面对国外烟草集团日益紧逼的局面,中国烟草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实现总体实力的提升,以应对未来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前面已经说过,通过前几年的整合重组,2006年势必会有一些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烟草未来的主角。在这里,如果我们把其定量为10大企业的话,不妨让我们大胆猜想一下,会是哪十大? 1.红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烟草行业绝对的大佬和明星之一,由强势企业昆明卷烟厂和曲靖卷烟厂强强联合组建而成,仅生产指标就299万箱,以规模排序,位居中国烟草第二把交椅。另外,红云集团也完全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改革和变迁,机制相对灵活,决策相对科学,同时也代表了未来烟草企业整合的方向。除以上二者之外,更重要的,其品牌实力更不可忽视,拥有“云烟”“红山茶”、“石林”、“小熊猫”等众多强势品牌,尤其是近年来已进入佳境的“云烟”品牌,随着资源的整合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势必呈现出更快的扩展空间和成长速度。 2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刚刚改名后的红塔集团,一直都是中国烟草的领导企业。尽管红塔山在最近几年中表现一直差强人意,已失去了璀璨的光芒,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相信在“保卫红塔山”的运动和红塔人的努力下,抵御了外烟的倾销,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中国烟草、作为中国烟草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红塔集团是会重新大力“雄起”的。红塔山再不济,红塔集团还拥有百万箱品牌之一的“红梅”,其江湖地位早已经是奠定的。同时,相信红塔和红河“一个锅里舀饭吃”本身并无悬念,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到时可以想象到的是,两个颇具实力企业的联合,成就的不单单是世界第四强烟草企业,更是新红塔集团强势品牌的崛起。因为重组后,其品牌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红塔山”“红梅”或者“红河”,甚至三者全是,都将给中国卷烟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而究竟会注入的活力,则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的。到时,真正的大品牌很可能将在这个巨人的怀抱中中诞生。 3.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兼并重组了北京和天津两家烟厂后的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不仅扩充了计划资源,更牢牢把控了京津环渤海湾经济带。你不能不佩服“会过日子”的上海人的精明和智慧。京津沪在手,何愁真金白银没有?当前,整合后的上海烟草集团拥有知名品牌“中华”、“牡丹”’“红双喜”和特色品牌“中南海”,“中华”烟继续垄断全国高档烟市场上绝对份额,尽管遭遇到一些挑战;而其他品牌就是其“护卫舰”。尤其是,拥有了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市场以后,上海烟草集团就拥有了其他企业很多无法替代的优势。作为中国烟草三极中的一极,上海烟草集团如果能将周边浙江的“两强”吃掉后,其实力更加不容小视。 4.白沙集团和常德卷烟厂。这两个企业任何一家都是中国烟草的扛鼎企业之一,“白沙”和“芙蓉王”是响当当的全国品牌,加之近年来两个企业互相攀比的跑马圈地,企业和品牌在行业内形成了无可比及的影响力。2005年也有专家指出,两厂未来联合也极具可能。如两厂未来一旦联手,当今及以后,抵挡湘军还有几人欤? 5.广东卷烟总厂。2005年1月广东卷烟总厂正式成立,一年来经过内部的充分融合和资源的整合,广东卷烟总厂已经具备了大集团的实力,其旗下的“双喜”和收服的“五叶伸”品牌在其低调的运作中迅速成长,成为了业界被“低估”的品牌。另外,广东卷烟总厂的成立也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两广联合的重要进程,而2006年“订婚”多年的两广在跨省联合方面肯定不会踯躅不前,如能一步到位,顺利实现,那包括广东、广西卷烟总厂在内的新烟草集团将很可能成为中国烟草的第四极,企业影响力会大幅提升。 6.武汉烟草集团公司。武烟几年来整合的力度的确够大。运用强势手段将全省烟草统一为一家,不但形成了200多万箱的规模,而且其当家品牌“红金龙”也迅速成长为百万箱品牌。2006年,其无疑将更加加快向全国范围扩张的进程,从而真正实现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的转化。尽管当前业内人士对武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看法,但最终不能掩盖其高速的成长性。其一举一动也同样牵动着一批人的心。 7.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贵州烟草以黄果树为荣,黄果树集团的成立正式宣布了贵州烟草强势突围的开始,其旗下的“黄果树”品牌已经超过百万箱产量,而且在全国中低档卷烟市场上占有绝对市场优势,集团成立后更加有利于该品牌的做大做强。 8.河南烟草大集团(暂定)。河南一直是烟草大省,经过近年来的内部整合已经形成了新郑烟草集团、郑州卷烟总厂和许昌卷烟总厂三大集团。虽然当前红旗渠和帝豪成长较快,但区域性是二者无法回避的共同“短板”,尤其是后者。因此有专家言,如果河南烟草工业尝试建立母子公司集团,那么在中国未来强势烟草版图中是应该有河南的位置的。 9.黄山卷烟总厂:安徽烟草2005年的重点就是黄山卷烟总厂的成立和内部的资源整合,“黄山”品牌在总厂强大后盾支持下有了很好的市场表现,而且“红三环”品牌增量也很突出,充分显示出来整合的强势。另外,黄山卷烟总厂的成立只是安徽工业整合的一步,据说2006年将把芜湖和阜阳两厂纳入总厂,其实力自然不可小视。 以上所列的十大企业(集团),只是根据2005年的表现对2006年的一个猜测,在烟草变革如此剧烈的时期,上述烟草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否和预测一致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同时,这些企业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烟草最终的扛鼎企业还是个悬念。 2005年,国内市场出现了红金龙、黄果树等多个成长形势较好的品牌,这些品牌甚至已经动摇了同档次大品牌的市场根基,对国内烟草品牌分布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本文筛选出的十大最具成长潜力品牌,近年来成长形势都比较好,并且,所在企业大多进行了新的整合,壮大了自身实力,品牌由此而具有了长远发展的基础。 1. 白沙。 湘烟的代表品牌之一。湖南长沙卷烟厂生产。主打规格是软、硬白沙与和牌白沙。2004年产销量120万箱,与红梅、红河并驾齐驱,共同成为中档烟市场的领军品牌。 白沙这两年上升势头明显,从广告宣传到终端操作,白沙都很有独到之处。长沙卷烟厂在全国范围内兼并重组的数家烟厂为白沙的扩张提供了良好的计划指标和市场资源。和石家庄卷烟厂的深层次合作也成为行业内的典范,使其在石家庄的销量由2004年的3.5万箱增加到2005年的8万箱。白沙对华北等地的开发都使其销量不断突破。在“三驾马车”中的另两位红梅、红河的增长态势都趋缓的时候,白沙仍保持着巨大的增长潜力,预计2005年白沙的销量将要再创新高。 白沙在全国的稳固基础也使其在中档烟市场的快速增长有保障。国家局的支持和潜心培养、湖南烟草对白沙品牌的精心呵护都使白沙的增长有据可依。大企业、大品牌、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在2006年,白沙的产销量仍然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出现大的增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软、硬白沙是长沙卷烟厂成长到今天的基础,但长沙卷烟厂并没有在这两个规格上投入更多精力,把量做大,而是把精力大都放在了开发高档烟上。精品二代白沙与和牌白沙的推出和大力推广试图延伸白沙品牌。这种延伸与消费者心目中把白沙作为中档卷烟的定位差距很大。而且这种延伸还可能混淆消费者心目中对白沙品牌的印象。因此,到目前为止,白沙的高档烟规格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2.云烟。 红云集团昆明卷烟厂生产。云烟系列有多个规格,在市场上表现均不俗。目前云烟销量最大的主销牌号为红云;另一个主销牌号珍品云烟。其创牌四年,销量已经达到8万箱,紧紧跟随中华、芙蓉王,已经形成气候。紫云的表现也非常不错。近50万箱的品牌规模使云烟系列成为全国一二类卷烟销量最大的品牌之一。近几年来上升势头明显、强劲。 云烟的市场基础总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这大概与其沉稳的营销风格有关。云烟可以说是中高档卷烟近两年来发展最好的品牌。云烟善于“地面作战”,终端维护非常到位,客户关系良好,市场基础牢固,产品线相对集中,有着准确的消费定位,依托着云南原料优势,在华南、西南、华北、东北、华东大多数地区表现良好,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004年7月9日,昆明卷烟厂推出超高档卷烟云烟印象,零售价为600元/条。目前在超高档卷烟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005年,昆明卷烟厂与曲靖卷烟厂合并成立红云集团后,实力空前强大。红云集团“做精云烟”的发展思路将会对云烟的成长起到巨大作用。云烟市场基础好,背靠“红云集团”这棵大树,口味方面又具有云南烟一贯的清香,具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2006年的成长应会比较快。 3.芙蓉王。 湘烟的另一代表品牌。湖南常德卷烟厂生产。24万箱的产销量使其成为高档卷烟名副其实的代表品牌。芙蓉王的高贵形象、“质价比”高的消费印象使其市场基础异常稳固。 芙蓉王醇香、独特的吃味使其多年来在市场上形成了稳固的消费群。其引进的外国优质烟叶和独特的生产工艺为芙蓉王霸主地位提供了坚实保障。 芙蓉王当初进入20元左右的空白市场,推出黄盖芙蓉王,成功后顺次推出蓝盖芙蓉王、蓝软芙蓉王、钻石芙蓉王,推出一个火一个,而且每年保持极高的增长率,势头良好。 芙蓉王可以作为“擅长地面作战”的典型代表,终端维护得力,渠道形象良好。其长期采取以销定产、调控营销,对商业存销比控制得相当好,既能保持按需投放,又能使货源相对紧俏,尤其是在放量和控量的节奏把握上具有非凡的艺术。 一直以来,芙蓉王都拒绝过度的曝光,对硬性广告的投入也非常理性。芙蓉王不希望通过大众消费品式的广告轰炸手段,去实现品牌的高知名度,而是希望通过口碑传播,努力为品牌渲染一种神秘高贵的气氛,进而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芙蓉王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2年还是9.8万箱,2003年12.6万箱,2004年19.2万箱,2005年预计将达到24万箱。其巨大的成长力对“中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目前,芙蓉王的增长进入理性增长阶段,存销比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我们预计其在2006年仍然会保持一个高水平的增长。 常德卷烟厂的向外扩张也为芙蓉王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基础,多种方式的合作加大了芙蓉王的销售领域,有了强大的市场拉力,芙蓉王的前景被看好。 4..红塔山。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红塔山系列有多个规格,市场基础比较牢固的有软、硬红塔和世纪红塔。红塔山是国产卷烟品牌中最具价值的品牌,产销量最多时近百万箱,品牌在国内外知名度都非常高,影响力极大。 红塔山品牌曾经在市场上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低迷。2002年开始,红塔集团就已经在努力恢复红塔山品牌原有的影响力,只是效果并不明显。铂金红塔山的上市尽管在红塔集团的部分重要销区呈现席卷之势,但是从销售终端来看依旧是没有在全国同价位的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红塔山毕竟是一个有深厚基础的品牌,凝聚了太多人的情感,因此也得到了众多的支持和资源倾斜,具备做大做强的能力和基础。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和外烟叫板的品牌就是红塔山。由此可见,红塔山的能量、红塔山的基础、红塔山的优势是目前国内其他品牌所无法相比的。各界的关怀必然会使各种资源向其倾斜,这必然促进红塔山的恢复性增长速度加快,其成为国烟领军品牌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重要的是,近两年来,红塔山在全国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只是产品结构还需进一步提升。2005年,红塔山一口气推出了“人为峰”和“新势力”两大规格完善红塔山的产品线,体现出其出众的产品研发能力。红塔山积极寻求创新途径,也可以看出其做大做强的迫切愿望。 另外,红塔烟草(集团)和红河卷烟厂的合并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如果两厂在2006年顺利合并,那么两厂的高档烟资源将会向红塔山整合也是可以预料的,毕竟红河卷烟厂的高档烟品牌实力尚不强。因此,红塔山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也是可以预见的。但如果两厂合并不能迅速达成,那么,预计红塔山的增长速度就要打折扣,最起码跟两厂合并的状态无法比。 而且,如果两厂顺利合并,那么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世界第四大烟草集团,这样的一个大集团,又肩负着阻击外烟的重任,红塔山在这个环境中被培养起来也是很自然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计,红塔山在2006年的成长将是近几年来最快的。 5.利群。 浙江杭州卷烟厂生产。主打规格是老版利群和长嘴利群。2005年产销量预计将达32万箱。由于产地消费结构高,因此利群的产品整体结构较高,使其单箱税利非常高。 利群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品牌,尤其是在同省兄弟——大红鹰的光芒掩盖下,利群更是不为人注意。在卷烟结构较高的江浙市场,利群是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市场基础比较稳固,并逐渐进入全国各地市场,表现良好。利群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其重视渠道客户关系维护和终端维护有关,利群做市场非常细致,促销做得很到位。因此其营销效果非常好,奠定了其稳步发展的市场基础。 利群在近几年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2002年销售13.45万箱,2003年销售18.49万箱,2004年销售25.96万箱,2005年预计销售32万箱。利群每年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率。最关键的是,其在省外市场的拓展也非常迅猛。2004年,利群省外销量8.91万箱,2005年预计将达到12万箱。省外市场的遍地开花体现了利群品牌的发展潜力。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曾经在提到中国烟草的四大品牌时,将利群与中华、芙蓉王并列,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家局对利群这个品牌寄予的厚望。有多方的支持,利群的发展前景应被看好。 利群的品牌战略目标是“打造2~3美元中式卷烟领导品牌”,但其与芙蓉王等品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利群在品牌传播上比较薄弱,这也从一个方面限制了它的快速发展。 6.黄果树。 黄果树烟草集团生产。主要规格为三类和低三类卷烟。为在全国地区分布最广、消费者认可程度最高的卷烟品牌之一,近年来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性。2004年产销量是80万箱,2005年黄果树品牌产销量预计可达100万箱。 黄果树虽然在在宣传造势方面不如一些品牌,但产品定位非常好,2.5元价位的黄果树很受低收入阶层的欢迎,5元的黄果树在很多地区的市场表现也相当不错。在四五类烟中,黄果树优势很明显。其本身就是名优烟,而且口味很好,价格也低,自然就成了低收入人群的首选品牌。 黄果树能够入选最具成长潜力品牌,一方面是其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黄果树烟草集团的成立有关。而且,在2005年9月,黄果树烟草集团一统贵州烟草,集团实力大大增强,而黄果树作为贵州烟草唯一一个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将是黄果树烟草集团以后培养的主要品牌,为其进一步做大提供了条件。 贵州烟草整体实力并不强,但黄果树仍然能够走向全国,显示了其一定的品牌力。当前虽然黄果树品牌在整个中、低档卷烟市场中的影响力尚不能与“三驾马车”相提并论,并且有哈德门等同档次品牌的激烈竞争,但是黄果树品牌在2006年的市场前景仍然被看好。 7.苏烟。 江苏徐州卷烟厂生产。是近几年成长起来的超高档卷烟新秀。2005年预计5万箱的产销量让苏烟成为超高档卷烟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2000年推出的苏烟,推出时就紧紧瞅准“中华”的市场空档,经过几年的运作,连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销量1.3万箱,2004年就达到了3.6万箱,2005年更是在几乎所有超高档烟都出现增长延缓时,依然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已经“突破了‘中华’烟的天然包围和封锁”。这种成长使超高档卷烟市场上的绝对霸主——“中华”无法忽视。上海烟草集团某人士在谈到高档卷烟的市场格局时,反复强调苏烟的势头迅猛。苏烟除了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创新,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外,对渠道和终端的重视也是其成长的助推器。苏烟的零售价格稳定,利润率高,渠道和终端对这个品牌都比较支持,这也为苏烟提供了充足的成长空间。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苏烟与中华仍然不可相比,但是与其他同档次的高档卷烟相比,苏烟已不再是泛泛之辈了。我们把苏烟拿来研究,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成长性非常好,苏烟近几年的发展使其成功撕开“中华”烟的销售网络,对高档烟格局产生影响。应该说,苏烟对超高档卷烟市场的开发策略是比较成熟的。因此,苏烟才能在2005年逆市走强,销售范围逐步扩大。预计,2006年,苏烟仍然将是成长性良好的品牌之一。 8. 黄山。 黄山卷烟总厂生产。主打规格是黄山和一品黄山。2005年产销量预计可达18万箱。 国家36名优烟之一,中国卷烟品牌9个驰名商标之一,预计2004年产销量15万箱。大部分在省外销售,其广告宣传策略采用“高举高打”策略,在一些大众强势媒体投放,品牌文化突出感悟人生,感悟成功。 2005年,黄山卷烟总厂成立后,确定了高档烟向“黄山”整合的思路。但总厂其他品牌,如皖烟、迎客松等实力都不弱,因此整合难度很大,黄山的销量也未见多大起色。 不过,毕竟黄山卷烟总厂实力非同一般,既然确定了黄山品牌的发展思路,就一定将一切优势资源向其倾斜,到时候,黄山想发展不起来都难。基于黄山卷烟总厂的综合实力和黄山品牌在省外的良好销售状况,预计其在2006年中档卷烟市场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9. 将军。 将军烟草集团济南卷烟厂生产。主销规格为特醇将军和普通白将军。 将军销售以低档为主,因此其逐步调整结构,试图向高端产品发展。其虽然是一个地域性较强的品牌,但是近两年向外拓展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其省外主打规格是特醇将军,还有就是自己的特色产品——意图取代希尔顿的11mg混合型将军。2004年将军系列达到18.55万箱。虽然将军目前尚不足以与红梅、白沙、红河等品牌比肩,但是作为鲁烟的代表品牌之一,是目前少数能代表鲁烟的品牌,鲁烟能否成为国内烟草抗鼎企业与将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在整合进程如此迅速的今天,将军必须在2006年实现大的突破。而山东烟草也不会坐视不管,必会对其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扶持。 10. 娇子. 成都卷烟厂生产。其主销规格为软阳光娇子。 2005年1~10月娇子品牌产销量达到10.25万箱,而去年仅为6.51万箱。是高档烟中的一个值得注目的品牌。 娇子以品牌策划和传播见长,“境由心生,自在娇子”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对其品牌形象的树立功不可没。 娇子的销售主要在省外,其在省内市场认可度较低。其主打规格——软阳光娇子上市后,在一些城市进行了大力度促销,并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基于产品本身质量较好,软阳光娇子上市后就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表现出良好的成长趋势。 娇子是成都卷烟厂乃至整个四川影响力最大的品牌,以后受到的关注和支持会更多。因此,2006年的市场,娇子将有可能在高档烟市场出现大的增长。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