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经营观点 > 《论语的管理智慧》绪论:为什么是《论语》

《论语的管理智慧》绪论:为什么是《论语》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12-08, 作者: 马千里, 访问人数: 30203


7 上页:第 2 页

  (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相互的尊重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爱人”其实是《论语》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具体一点就是“忠恕”。“忠恕”是什么?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先让别人得到满足。这就像企业要想赢利,就必须舍得让员工和经销商赚钱一样。尽管比较功利,但至少在客观上是给了对方利益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给别人;自己接受不了的,不要强加于人。比如制定企业规范,如果老板觉得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员工做到呢?这种“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对对方的尊重。这一点,在处理企业关系方面非常必要和实用。

  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一直是企业关系中的最重要的事情。《论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和“礼”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这种尊重是相互的,甚至是互为条件的。也就是说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孔子明确反对“以德抱怨”,而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也是这个道理。孔子甚至更加直接地说:“惠则足以使人。”对待下级、员工不能够无条件地使用,而要先惠而后使。这个观念在当代企业里尤其值得老板们思考。

  在处理平级之间的关系上,也要把尊重常存于心。企业里各个岗位尽管是合作协同的关系,但也必然存在竞争。如果你替代别的部门做了他的工作,人家不一定感谢你,反而会觉得难堪,因为这样倒显得自己无能,连本职工作也做不来似的。所以做到“不出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着处世的世故,但更多的却是尊重对方的表现。适当的帮助、提携而不去替代、争功,正是体现了同事、同级部门之间和谐的关系。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劝戒,但是“朋友数,斯疏矣”,也不要喋喋不休,反而把关系疏远了,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因为绝对“真诚”而带来的副作用,可谓中肯。

  当然,《论语》中关于社会关系的论述和意义绝非这么肤浅。《论语》强调的“孝悌”,是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的放大就成了家庭以外的社会人际关系,故而,其意义实际上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而无论“孝悌”、“忠”和“爱人”,其核心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尊重。

  (七)礼仪的礼发乎内心

  《论语》中说的“礼”,是“制度品节”,即制度规范的总合,并体现于国家政治生活中。而这些“礼”也包罗了所有礼仪规范,遵循这些规范,个人则成为谦谦君子,国家则成为礼仪之邦,都是事关形象的大事情。现代企业也是很注重礼仪的,不仅有公司内部的礼仪,还有企业接待礼仪,更常见的是服务行业的对外礼仪规范。而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如果缺乏内心的虔敬之情,则会显得生硬而教条,反而给人礼仪不周的感觉了。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质问,礼仪仅仅是华丽的外表吗?限于形式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精神。

  那么礼仪的精神是什么呢?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首先是“仁”,如果缺乏仁,外在的礼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其他方面如待人庄重的“恭”、对人真诚的“敬”、对待事物谦恭的“让”等,无不体现一个“情”字。这种情就是因尊重而引发的出于内心的关心、照顾,所以礼仪的实质最终要体现为“方便别人”,如果让人感到别扭,反而失礼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乡党》的记载中看到孔子本人在言行举止方面对礼仪、礼节的重视和把握。比如,在接待来宾完成任务后,要“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向老板汇报说“客人走远了”,这既是礼仪的要求,也是工作的程序,更是对上级的尊重。所以,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是“玉帛”之类美丽的外在形式,也不仅体现内心的敬意,更具有实际的功用。缺乏真诚的礼仪是摆样子,形式不规范就不能体现的敬意,而缺乏实际功用的礼仪实际上就流于迂腐。礼仪,在《论语》中应该是内心、形式和功用三者结合的整体。

  读《论语》,我们要知道礼仪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称为“礼治”;用《论语》,就应该明确礼仪的实质,并且将其作为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

  (八)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是个人修养和事物状态的理想标准。“文”是外在美,“质”是内在美,两者和谐匹配才是最高境界。如果“质胜文”,则缺乏约束,再有教养的人也显得粗野;如果“文胜质”,则华而不实。企业其实总是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开发和推广等,都存在内在和外表两个方面的权衡。企业应该注重或善于宣传推广,但如果企业实质或产品品质不能够和外在形象相一致,那必然是欺骗,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己;如果抱着“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思想,不注重外在展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恐怕还赶不上“劣酒”的销量。

  孔子说“义以为质”,所谓的“义”即“宜”,是合乎社会规范、发展规律的一切合理的标准。如此,企业合法经营,尊重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的战略目标,采用符合社会道义的企业行为,都属于符合“义”的“质”;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安全标准、具有适合市场的功能,则也是对“质”的严格要求。在这方面,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儒家传统思想有内敛的特点,凡事不张扬,体现朴实无华的作风,但并不排斥合理的展示和表现。有人问子贡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意识是说,你把质量做实在些,那些华丽的包装有什么用呢?子贡说:“文尤质也,质尤文也。”说如果内在品质是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外在形象也一样关键。这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尤其产品开发来说,真有醍醐灌顶之妙。

  诚然,单以产品为例,质量上乘而款式陈旧、包装粗糙的产品无疑的产品开发者的失败;同样,过度包装如“天价月饼”之类的现象也多有欺骗虚妄之嫌。而最完美的状态是品质和外在完美统一的“文质彬彬”。


1 2 3 4 页    下页:第 4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7篇)
*半部《论语》可以避免三鹿和双汇的沦落 (2011-03-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段俊平)
*经理人管理智慧提升的三大境界 (2009-06-0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乾波)
*半部《论语》治企业 (2006-05-22, 《中外管理》2006年第五期,作者:孙大午)
*《论语·学而第一》中的管理启示 (2005-06-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马千里)
*《论语》中的管理学 (2005-03-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马千里)
*《论语--里仁》与销售经理的目标管理 (2002-09-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郝志强)
*《论语--学而》与销售经理的自我修炼 (2002-08-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郝志强)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5-01 05: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