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双面奥迪 7 上页:第 1 页 历史与未来 尽管奥迪历史部的主管托马斯先生以及他的同事们每天不断向各种肤色的人们津津乐道着这个闪亮的四环标志在战前所创造的辉煌,以及霍希、银箭甚至DKW的经典故事;尽管很多人在奥迪博物馆的霍希853面前激动得想要大哭,但奥迪的董事会心里明白,这些只能证明自己优良的血统,却不能用来征服今天的世界。 五十几岁的莱辛格是一位自由职业者,这位中国话说得比广东人还流利的老外,言谈十分狡诘,但当他面对“谁是德国汽车老大”的问题时,痛快地说:“奔驰是老大,然后是宝马、奥迪。”奥迪公司负责中国事务的董事施密特对此给出了一个说得通的解释:“他那个年代的人这样认为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时期,正是奥迪的低谷。如果你问那些二十几岁的人,他们会更喜欢奥迪quattro。” 奥迪一方面在世界各处搜集自己过去的辉煌,一方面尽力拿出符合新经济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消费者诉求的东西。正如战后宝马在美国打市场时放弃了观念保守的主流消费群体,转而将靶心锁定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从而赢得了现在一样,奥迪正在以它的动感豪华形象渐渐赢得白领新贵以及新一代社会名流们的垂青。无论从设计风格还是操作系统上,奥迪的去繁就简都为它赢得了业界的好评。其新的车载多媒体系统MMI,在德国权威杂志AMS最近的对比测试中,战胜奔驰、宝马得到最高的综合评分。 这个系统的研发出自总部旁边的新电子中心大楼。这座斥资4800万欧元的研发中心充分体现了奥迪公司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与其他所有大公司一样在研发方面不惜血本,招聚最好的人才,装配最高端的测试设备;另一方面,近年来电子中心在奥迪公司内的地位不断提高缘于他们对近期市场趋势的研究与判断——2002年后,在一辆汽车中,电子技术的含量已经达到22%,一两年后会增长到35%。 仍然跋涉于复兴道路上的奥迪很明智地将火力集中于未来几年的核心竞争领域之上,在许多个点上都已经后来居上。尽管宝马等公司不愿称奥迪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但事实上,这些已经引起他们的重视,而宝马公司近期对设计等部门的调整表明他们放下架子重新回归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战略上来。 桔红与灰黑 中国正在召开两会,马丁博士在说“我们在中国的私人用户已经达到70%”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在每一个两会代表下榻的宾馆前,现在都停满了奥迪A6。这些不是代表们自己的车,而是来这里执行公务的机关车辆。 一位身为民营企业家的人大代表告诉记者,他现在开一辆奥迪,但他准备再买一辆奔驰,为的是体面和舒服。而另一位不是代表的老板前不久对记者说过同样的话,他最后小声说:“换成奔驰的另一个作用是它一看就是一辆私车,可以把它借给那些在政府里的朋友办私事时使用。”披着灰黑色外衣的奥迪A6在中国依然被牢牢定位于公务车。 对于这一点,精明的施密特董事已经转变了态度。去年他还一个劲儿地说奥迪已经成功转变了公车形象,但今年当记者问到他这个问题时,他表示很满意于这一现状。一位公关经理告诉记者,在德国的许多政府部门公车中,奥迪的比例也是最大的。他承认,奥迪公司很善于与政府搞好关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德国。让奥迪A6和A8站稳高档公务车市场没什么不好,而其他更具运动个性的品系作为第二辆车进入高收入的家庭也是很好的选择——重要的不是用途,而是作为豪华品牌在销量与占有率上的同步增长。 与此同时,在以黑、灰色调为主,外型端庄流畅却不够张扬的奥迪车外表之下,它的灵魂渐渐回归于澎湃脉动的运动激情,那是桔红色的年轻与冲动。这种颜色是奥迪公司近两年来在公众面前时常展示的色彩,对足球比赛和球队的赞助,以及整个品牌组的发展方向都将奥迪公司内心的火热情绪渲泄出来。 在F1中仍然没有奥迪的车队这一点令人遗憾,也许仍然是大众集团全资子公司的奥迪,复兴至今的十年来所积蓄的力量还不足以玩这种天下最烧钱的游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在它的计划之中。 原文发表于《经济观察报》2004-03-15第151期 第 1 2 页 本文由![]()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