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特别关注 > 《新营销》特别策划:叶茂中还能火多久?

《新营销》特别策划:叶茂中还能火多久?


《新营销》, 2004-03-05, 访问人数: 17132


7 上页:叶茂中案例调查(2)

  孔府家:死水微澜

  2000年3月15日,一个显然经过刻意挑选的日子,孙建成履新成为孔府家新总裁。孔府家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由于受到鲁酒“勾兑事件”的影响,在消费者对鲁酒出现信任危机之下,已经是江河日下。为了重振旗鼓,孔府家请来了叶茂中。

  叶茂中对孔府家进行了诊断。叶茂中经过调查认为,孔府家成功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其体现的“家文化”,这是孔府家品牌核心价值所在;其次是包装上使用陶具。孔府家应该做的是继承这两点,并为之注入新鲜的血液。

  为此,叶茂中建议孔府家缩短品牌战线,集中力量攻单品。随之就是叶茂中的拿手好戏拍广告片。叶茂中认为,刘欢作为当年《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的演唱者,与孔府家的“家文化”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刘欢没有拍过广告,请他出山会形成新闻效应。广告片的主题仍然是以前那一句:“孔府家,叫人想家”。2000年冬季,广告片开始投放。

  从叶茂中的策划来看,有一点是令人佩服的。绝大部分企业新换的广告公司,都会对品牌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定位,并重新诉求,因为不这样不足以显示出其能力。但大名鼎鼎的叶茂中对于孔府家的品牌文化采取的是继承的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但是,态度是一回事,方向是否正确又是一回事。不少营销人士认为,孔府家的“家文化”,是在90年代初形成的,有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说出国热大家都很关注,但现在照搬过来,消费者却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叶茂中在他的案例中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

  这则刘欢的广告对于孔府家起到什么作用呢?叶茂中称,广告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反响热烈。在孔府家山东招商会和全国糖酒会上得到了热烈的回报。样板城市的销量增长迅猛,经销商信心大增。

  孔府家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广告片播出后,反响确实是不错的。原因一是刘欢的眼球吸引度很高,其次孔府家重出江湖在白酒界而言也确实是个大新闻。但是,在招商方面,真正的成交却并不多。

  “谁都知道糖酒会的热闹都是空的。一个企业一亿元的单,在糖酒会后有多少真正成交呢?能有一两成就算不错了。广告的播出能够引来经销商们的关注是无疑的,经销商很关注企业的变化,有明星广告推出来了,自然会来了解,但要真正招商成功,这仍然只是第一步。”

  叶茂中服务孔府家的时候,孔府家的市场已经从全国萎缩至山东、广东与上海的局部区域。2003年,记者采访入主的万基酒业事业部总经理、孔府家新任总经理刘敏时,刘敏称,孔府家的市场还是在山东、广东与上海的局部市场,甚至在山东大本营,也已经剩下零碎的几个市场。

  刘敏说,孔府家销售额从历史的高点9亿多元,到2000年时,跌到大约1亿元左右,2001年与2002年基本上还是在这个量上徘徊。集团每年亏损1000多万元。

  从实际的销售量来看,孔府家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在这方面,叶茂中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有如下论述:

  叶茂中:现在,我做的一个有关刘欢的广告正在各地热播,我觉得就非常成功。

  记者:但是,近年来,山东的酒业发展似乎十分不顺,从秦池标王的没落,到“孔府”之争(孔府家与孔府宴等系列争论),孔府家酒能力挽狂澜吗?

  叶茂中:这个问题应该由企业来回答。不过我做了孔府家酒的全面品牌规划,也知道一些内幕。关于鲁酒即勾兑酒的公众舆论,对孔府家酒的销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改变这一印象,可以说是大费脑筋。孔府家企业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孔府家酒作为国有企业,有很多国有企业所共有的弊端。比如:行动缓慢、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倾向。孔府家企业本身也有许多正面的优点,但不突出。没有明显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提炼、强化、传播自己的特征。

  确实,决定现代企业成功的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品牌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广告,策划塑造的品牌个性,文化上,还体现在支持品牌战略的质量、服务、人力资源等因素上。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单点突破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它是一个在更广泛程度和深度上的全面竞争能力的体现。孔府家能否力挽狂澜,这个问题应该由企业回答。

  但是,叶茂中所称的孔府家广告“非常成功”,体现在哪里呢?如果光从销量而言,实际的市场销量并没有多大变化。当然,销量的增长也不仅仅是广告的事情。

  对于叶茂中的策划,另一个相当重要的意见是:孔府家的没落实际上是受整个鲁酒信任危机的影响,因此,在传播上,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心,而不是拾起所谓的“家文化”。

  2003年6月,已如一池死水的孔府家被万基集团收购。

  珍奥核酸:广告备受指责

  在珍奥核酸的上市推广计划中,叶茂中的神来之笔是把38位因研究核酸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珍奥”链接。38位科学家由是变相成为了珍奥核酸的广告代言人。

  《叶茂中谈策划》一书中说:“找到这个大创意令我们和珍奥人兴奋不已,叶差点晕过去。”

  这个创意源于叶茂中在翻阅资料时发现,有38位科学家因为研究核酸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科学家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叶茂中认为,通过逐步讲这38位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使消费者了解核酸,从而相信核酸是个好东西。

  从逻辑上而言,叶茂中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38位科学家研究的核酸,与核酸是否具有营养价值根本是两回事。但是,在市场营销中,这无疑是一种宣传的手法。

  事实证明,这个创意对销售的促进相当有效。原因在于,消费者普遍对保健品持不信任态度,通过将科学家的头像做成广告,产品马上带了权威性的色彩。

  广告出街之后,珍奥核酸迅速占领了中国核酸市场的90%,叶茂中的创意在其中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个广告创意也给厂家带来了不少麻烦,受到包括专家在内的广泛批评。

  2001年,《南方周末》刊发关于核酸商业骗局的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许多专家指出,核酸根本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吃核酸甚至就跟吃粉丝没什么区别”。而珍奥核酸用38位科学家头像来做广告的做法也受到了指责。

  38位科学家中的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厂商将他们的肖像用于“核酸营养”的宣传未征得他们的同意。而珍奥核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在广告宣传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作为始作俑者,叶茂中在这种风波里面是否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呢?不少广告人认为,这是厂家的事情,跟广告人无关。

  尽管经过许多风波,珍奥核酸在市场上的发展还是相当高速。2002年销售额为4亿元,2003年达到10亿元。


1 2 3 4 5 6 7 页    下页:不都是因为叶茂中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6篇)
*叶茂中VS李志起,中国营销南北对决? (2006-01-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文海)
*危险的叶茂中 (2004-11-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范红杰)
*叶茂中:广告人的狼图腾 (2004-09-2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马蓉蓉)
*晋江激流 (2004-07-23, 《新营销》
*叶茂中:我是这样做金六福与米卢的 (2003-02-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韬)
*听叶茂中讲营销 (2002-03-15, 市场瞭望,作者:潘健挺)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5-01 0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