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新营销》特别策划:叶茂中还能火多久? 7 上页:将俗广告进行到底 叶茂中擅长将自己做过的案例撰成文章,这种方式现在已经成为策划公司流行的营销手段。解读“叶茂中现象”,有必要详细了解叶茂中所做的这些案例的情况,了解企业在与叶茂中合作过程中的感悟,以及成败经验的总结,以期给更多的企业以启示。为此,本刊记者随机抽取了叶茂中所做的部分案例进行了采访。 文/本刊记者 章回 传化:仓促而盲目的结合 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的案例列表中,有如下记录:浙江传化化学集团广告片《小狗篇》、《洗衣服篇》。 2000年1月,在孔繁任的介绍下,传化与叶茂中开始接触。叶茂中曾在杭州精锐广告公司任企划部经理,对于传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传化看中的是,叶茂中曾帮宝洁从事三年的农村市场路演工作,对农村市场有一定的了解,这与传化的目标市场相当吻合。 传化当时的要求仅仅是拍广告片,而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每条片子的费用在40万-50万元之间。为此,叶茂中曾提出,时间太短没法作调研。但最终,叶茂中没有坚持这一点。 两个月后,叶茂中拿出了作品。 《小狗篇》是为传化洗洁精而拍。叶茂中给传化洗洁精的定位是:干净,没有味道。而创意大致是:家庭主妇将盘子洗好之后搁到一边,小狗却把它叼回来;而用传化洗洁精洗过之后,小狗就不再把盘子叼回来了,原因是用传化洗洁精洗过的盘子不再有气味。 传化高层看过这个片子后,感觉这个片子的创意很偏,看法不一。但在叶茂中的说服下,最终还是通过了。 “老叶的说服能力和沟通能力很强,能让人产生信服的感觉,我们老板也被他说服了。我们想,与客户沟通能力很强的人,与消费者的沟通能力也应该很强,而且,在这方面,总应该听取专家的意见吧。”传化花王公司(与花王合资后的名称)市场部部长俞顺红说。 回过头来,俞顺红发现,《小狗篇》的失误,恰恰就在沟通上面。 首先是在小狗形象的使用上。在国外,狗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可爱而值得尊重的,人性化的。而在中国,狗的形象却并不太佳,“看门狗”、“丧家之犬”等诸多用语中,狗都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对于主力市场在农村的传化而言,这种文化上的认知冲突更是严重。 其次是沟通的低效率上。《小狗篇》的创意无疑是较强的,但是片子播出来之后,传化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不明白为什么小狗刚开始去叼盘子而后来却不去叼了。在低端市场上更是如此。“消费者都喜欢看轻松的东西,广告拐了两个弯之后,他们就不想这个问题了。”俞顺红说。 这条并不直观的广告篇,如果要让消费者理解,无疑要大量增加投放的力度,但当时传化的情况是,该项产品的广告投放费用有限。 另一条广告片《洗衣服篇》是为传化洗衣粉而制作的,其中同样用了小狗的形象。创意大致是:一个成功男士开车在农村公路上,车坏了,男士停下来换轮胎,换完之后发现衬衣上有不少油渍。这时他看到路旁有一条小河,岸边有正在洗的衣服,但是主人却不在。男士于是走过去拿起洗衣粉洗衬衫,被守在附近的小狗发现,小狗发现后汪汪大叫冲过来。于是男士在前面跑,狗在后面追,待男士回到车上,发现手中的衬衫已经干净了。 俞顺红认为,《洗衣服篇》犯的错误与《小狗篇》差不多。例如,片中男士开的是小轿车,而且样式像是老爷车,这跟传化洗洁精的样景是别墅一样,在生活方式上与农村消费者无法对接。而大部分看了一两次片子的目标消费者都表示看不懂,他们不明白,那只小狗为什么要去追这个男士。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特定的目的,这两条广告片只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是由于中央电视台的费用昂贵,传化选择只播出15秒,而这两条广告片都是按照30秒的结构拍的,结果造成消费者更加看不懂了。 “当时时间确实是太匆忙了,1月份我们和老叶谈,3月份就要赶着播出,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深入的沟通,所以会出现片子按30秒拍但是播出时间却是15秒的问题。”俞顺红说。 《小狗篇》与《洗衣服篇》在中央电视台播了半年之后,多方的测试表明,这两条广告片的效果非常不理想。传化终于下决心将它撤了下来。 2000年,正是国内洗涤用品市场洗牌的时候,市场竞争非常残酷。此时传化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出现销售下降的趋势。当时传化高层都对这两条广告片充满了期望,然而,广告播出之后,销量仍是下降,“当然,这两条广告片对销量下降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俞顺红说。 俞顺红认为,从广告的效果来说,这两条广告片应该是失败了。但是,“这不能怪老叶,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没有好的策略。” 俞说,当初请叶茂中拍广告片时,传化自己在品牌规划上思路并不清晰,也根本没有整体的品牌规划思路,只知道要拍个创意好的片子,但是目标消费群的调查、传化的品牌价值是什么,这些先期的工作,都没有搞清楚。另外,由于一定要在3月播出广告片,操作相当匆忙,虽然叶茂中对此也有意见,但是,“老叶他们终究是做生意的,并不会就这样不拍广告,这我们能够理解。” 由于当时的市场竞争环境,传化高层对这两条广告片都抱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对于“大师”的崇拜心理,使得传化高层迷失了自我的判断。俞顺红说,当初广告的创意出来之后,传化几个高层对创意提了一些意见,但是,在叶茂中很强的说服能力下,传化最后将创意的选择权交给了叶茂中,因为觉得自己是外行,外行不能代替内行思考,于是最后选择了完全授权。 “现在看来,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毕竟我们对自己的企业与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俞顺红说。 俞的结论是:片子创意是不错的,但并不适合传化。而这两条片子的失败,企业应该负主要责任,叶茂中作为一名广告人,在广告创意的方向也出现了失误。 广告片播出之后,传化与叶茂中的沟通并不多。“虽然我们也意识到了问题,但是出于面子,不好意思跟老叶说,毕竟大家都是朋友啊。到后来停播之后,我想老叶他自己也就明白了。” 至于日后是否会与叶茂中继续合作,俞顺红表示,这种可能性很小。“我们已经意识到找外部的机构合作,要有自己的原则,不可能完全按照对方的方式去做。但老叶太强势了,他不一定会接受我们的想法,所以双方再度合作的可能性较小。” 通过与叶茂中的此次合作,俞顺红认为,传化还是从中学到了许多。 “企业与外部的机构合作时,一定要有强大的品牌规划,或者是找一个做全案的公司,否则效果不但可能达不到,还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另外,如果费用有限,不要找太好的公司,否则真正的操盘手不可能是重量级的人物。总的来说,企业一定要打到门当户对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而不要盲目祟拜大师。” “品牌的建设与市场的胜利是长期性的,不是一个战役能够解决问题的。”俞顺红深有感触。 交了学费的传化,摸索出了另一条做品牌的方法。他们先找来大量的顾客,与顾客一起来讨论传化的品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规划,在这一步彻底抛弃“大师”。品牌规划出来之后,落实到产品的开发上面,包括市场定位、概念等,要在前期完成,在此基础上,他们的第三步才是找广告公司合作。 在2003年下半年新拍的洗洁精广告片里,传化用了最通俗的手法来表现“彻底干净嗞嗞响”的销售主张,测试表明,大部分消费者一下子就看懂了,而且印象比较深,能说出来。而在洗衣粉广告中,传化则使用了一首台湾民谣,结果传播得非常快,沟通的效率令他们相当满意。 俞顺红说,2003年,传化花王的销量增长为40%,在业内名列前茅。 圣象:绝好时机 叶茂中最引以为豪的案例或许是圣象品牌整合策划案。为此,他还将此案例写成完整的一本书。 然而,当记者致电圣象集团市场部经理陈大男时,刚说完采访意图,就被陈大男打断。 “我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可能是一个策划公司的功劳。我们跟叶茂中公司只是在某些项目上的合作。” “跟我们合作的广告公司很多,叶茂中公司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陈大男在拒绝进一步采访的同时,说:“策划公司将合作项目对外传播,是违反双方的合同的,我们认为这样非常不合适。”当然,他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仍会与叶茂中公司进行合作。 诚然,一个公司的成功不可能完全归结于一个策划公司。但是,一位对圣象有所了解的人士告诉记者,圣象的成功,在于在恰当的时机跟叶茂中公司进行了合作,对品牌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叶茂中公司对于圣象品牌的策划,对于公司确实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圣象与叶茂中公司的首次合作始于1998年4月。成立于1995年的圣象公司,由于率先把强化木地板引进国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1998年时,圣象在强化木地板市场上已经占据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叶茂中接过圣象木地板的案子后,对当时的地板市场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地板市场上,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三分天下,圣象已经成为强化木地板市场第一品牌。但就整个地板市场而言,没有一个领袖品牌,甚至连稍具领袖意识的品牌都没有出现。叶不由得感叹:“这是多么宝贵的一个市场空位!”由是,叶茂中为圣象制订的第一个品牌战略是:圣象由强化木地板第一品牌,转变为地板市场第一品牌。 在一个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但高速发展的行业中,由于市场增长非常快,造成了行业企业忙于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而忽略了许多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例如品牌,行业整体的品牌意识非常薄弱,因为问题已经被高速的发展掩盖了。此时,如果哪一个企业能够有意识地打造品牌,那么就极有机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规律已经被众多的例子证明。而圣象也正是如此。 圣象在地板行业的经营模式非常独特,它采用了虚拟经营的方式,由德国著名的公司来为自己做OEM,而自己则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品牌经营上。这种做法使企业的成本非常高,企业的市场压力非常大,只能寄望于打造品牌,用品牌提升产品的价值上。事实上,这种经营模式已经体现出了企业决策者的胆识。 陈大男也认为,从一开始就坚决塑造品牌,正是圣象成功的关键。在圣象找叶茂中之前,在行业中已经确立了一定的地位,而圣象需要的,是在当时的平台上进行提升,把企业往上推到另一个更高的平台。从理论上而言,这是符合企业平台跳跃式发展的规律的。 首次合作,叶茂中公司为圣象进行了营销诊断、市场调研、整合营销传播策划、销售管理体系、专业销售、VI设计等,并制作了广告片《鞭炮篇》、《舞蹈篇》、《小狗篇》、《钢球篇》、《时钟篇》、《无缝篇》、《非洲篇》、《搬家篇》。从叶茂中书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圣象在品牌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而叶茂中当时的工作,主要是将圣象品牌定位于整个地板市场的第一品牌,同时确定了多品牌战略,并努力使圣象品牌体现高品质、高品位,富于价值感。这些工作实质是在圣象原有品牌基础上对圣象品牌进行提升,使之更完善,而广告片又是最直接的武器。 当时不少木地板企业也有广告投放,但是大部分是简单的功能性诉求广告,制作非常粗糙。而叶茂中公司将圣象的广告分为形象篇与功能篇两大类,制作非常精美,美感始终贯穿于广告片中,非常完整地传递了圣象木地板的品质感与价值感。当然,这里面也部分归功于圣象在制作上不菲的投入。 据了解,广告制作成功之后,叶茂中曾希望说服企业进行大量的系列广告投放,以造成轰动效应,但是,最终圣象只是选择了其中两篇广告,一篇是形象篇,而另一篇则是功能篇。圣象认为这两篇广告已经把功能、唯美与成本结合得最好,而过量的投放反而可能会对品牌的美感造成损害。 广告播出后,形象广告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相对于不少企业粗制滥造的叫卖式广告而言,圣象确实走到了行业的前列。 应当说,叶茂中的策划给圣象品牌起到了较大的提升作用。然而,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叶茂中的策划之后,圣象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在整体的品牌计划下,仍然用各种手法来提升品牌。至今,圣象已经连续五年占据了行业销量第一的宝座。 陈大男称圣象的成功“不是一个策划人的成功”,这里面或许是对叶茂中的案例炒作有所微辞,但我们更愿意将之看作是一个理性企业的体现。确实,圣象与叶茂中的此次合作,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绝佳的时机,有了一个以品牌为导向的理性企业,有了最能发挥策划人特长的合作方式,才使项目取得了成功。 第 1 2 3 4 5 6 7 页 下页:叶茂中案例调查(2)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