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营销管理 > 选择大于努力:代理商,别再做传统推广的“殉道者”

选择大于努力:代理商,别再做传统推广的“殉道者”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25-11-26, 作者: 陈波


  在商业世界里,总有一些场景令人困惑不已:超市货架前,品牌代表精心调整商品陈列,确保产品以最佳角度面向消费者;居民区内,地推团队顶着烈日发放传单,笑脸相迎却常遭冷眼;卖场中庭,品牌活动热闹非凡,围观者众却购买者寥寥。这些画面是否熟悉?是的,这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推广模式。  

  更令人深思的是,超市管理人员常常对品牌方说:“你们投入这些费用,虽然没卖出多少产品,但至少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且不说单一超市的广告影响力有多有限,更重要的是,整个广告生态和消费者心理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传统推广的三大迷思  

  迷思一:陈列与地推是品牌建设的基石  

  许多代理商仍然坚信,只要把产品摆上货架,不断进行地面推广,品牌影响力就会自然提升。这种思维在二十年前或许有效,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却显得力不从心。  

  王先生是一家食品品牌的省级代理商,入行已有十五年。他坚持每周拜访重点卖场,亲自检查产品陈列,定期组织促销活动。然而,近年来他明显感到投入与产出越来越不成正比。“同样的工作流程,甚至比以前更努力,销量却不见增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的困惑代表了许多传统代理商的心声。

  迷思二:短期活动能产生持续广告效应  

  “虽然没卖多少,但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句话可能是商业世界中最自欺欺人的安慰之一。广告的本质是重复与持续,几天的促销活动,在消费者心中几乎留不下任何痕迹。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品牌信息需要在不同场景下被消费者接触7-15次,才有可能被记住并产生信任。传统推广的短期性、间歇性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形成有效的品牌认知。  

  迷思三:消费者还是那些消费者  

  这是最危险的误解。今天的消费主体已经完成了代际更替,80后、90后乃至0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购买决策逻辑、品牌认知路径与上一代消费者有着本质区别。对牛弹琴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牛已经变成了鱼。  

  消费者已经改变,你在对谁弹琴?  

  要理解为什么传统推广方式效力不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下的消费者。  

  消费者疲劳:在广告轰炸中长大的免疫力一代  

  现代消费者从出生就置身于商业信息的包围中。据统计,一个都市人平均每天要接触3000-10000条广告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不仅产生了广告免疫力,甚至发展出了“广告盲区”——大脑自动过滤那些被认为是广告的信息。你的精美陈列、宣传单张,很可能只是消费者眼中的背景板,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意识层面。  

  注意力碎片化与决策路径改变  

  互联网重塑了消费者的决策流程。以前,消费者可能会通过商场陈列、朋友推荐或传统广告了解产品,然后做出购买决定。现在,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变得极为复杂:可能从小红书的种草笔记开始,通过抖音短视频加深了解,在知乎查看专业评测,然后搜索比价,最后可能直接在直播带货中完成购买。在这个链条中,传统卖场的陈列和地推处于什么位置?很可能完全不在这个路径中。  

  圈层化与价值观驱动  

  新一代消费者不仅购买产品,更通过消费行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他们聚集在各种各样的网络社群中——二次元、国风、极简主义、环保主义者……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沟通方式。传统推广方式无法穿透这些圈层,甚至可能因为“太主流”而遭到排斥。  

  尴尬的传统广告:为何重复不再有效?  

  广告确实需要重复,但重复的方式决定了效果。  

  几天活动VS持续曝光  

  传统推广往往采取短期集中轰炸模式:周末两天促销、一周主题活动。从认知科学角度看,这种短暂曝光几乎不可能形成品牌记忆。现代数字营销From EMKT.com.cn则通过内容矩阵、社交媒体、信息流广告等工具,实现对目标消费者的长期、多触点、软性曝光,让品牌在不知不觉中潜入消费者心智。  

  单向灌输VS互动参与  

  传统广告是单向的信息灌输:我展示,你接收。数字时代的广告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用户生成内容、社群讨论、品牌与消费者对话。这种参与感不仅提高了广告的接受度,还使消费者成为品牌的共同创造者和传播者。  

  通用信息VS精准触达  

  “见多了就有效”的前提是“见对了人”。传统推广无法区分受众,只能广撒网。数字营销则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人群,确保广告信息被最可能感兴趣的人看到,大大提高了转化效率。  

  选择大于努力:拥抱有互联网基因的品牌  

  对于代理商而言,在新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已经从“如何推广”转变为“推广什么”。选择有互联网基因的品牌合作,往往能事半功倍。  

  什么是互联网基因品牌?  

  互联网基因不是简单指品牌在互联网上销售,而是指品牌从产品设计、营销模式到用户互动的整个价值链都融入了互联网思维。具体表现为:  

  1. 用户导向的产品开发: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持续迭代产品,如完美日记通过小红书用户评论不断改进化妆品配方。

  2. 内容驱动的品牌建设:善于创造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如花西子通过东方美学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话题。

  3. 数据赋能的精准营销:利用用户数据优化广告投放和营销策略,如元气森林通过分析消费数据精准定位产品口味和渠道。

  4. 社群化的用户运营:构建品牌私域流量,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如蔚来汽车通过APP和用户社群培养品牌忠实粉丝。  

  互联网基因品牌与传统品牌的推广路径对比  

  传统品牌的推广路径通常是:广告投放→渠道建设→消费者购买。而互联网基因品牌的推广路径是:内容种草→社群互动→数据沉淀→精准触达→转化购买→用户共创。这两种路径的效率差异,决定了代理商推广工作的难易程度。  

  实战案例:选择的力量  

  案例一:林先生的转型之路  

  林先生是某三线城市的饮料代理商,曾代理多个传统饮料品牌。尽管工作勤奋,但业绩增长乏力。三年前,他偶然接触到一个新兴的互联网气泡水品牌,虽然品牌知名度不高,但他被其独特的互联网打法吸引:通过抖音挑战赛引爆话题,通过KOL测评建立信任,通过线上引流线下实现转化。  

  林先生决定冒险一试。结果令他惊讶:不需要大量的地面推广,产品自然动销;不需要反复教育消费者,年轻人主动搜索产品;不需要费力解释产品卖点,消费者比他还了解。他的工作角色也从传统的物流、陈列、促销,转变为本地化内容共创、社群管理和用户体验优化。一年后,该品牌在当地年轻消费者中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多个传统大牌。  

  案例二:张女士的坚守之困  

  与林先生相反,张女士选择坚守她代理了十年的传统食品品牌。这个品牌曾经是市场领导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渠道覆盖。然而,随着消费人群的老化和品牌形象的老化,销量连年下滑。  

  张女士和她的团队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增加拜访频率、优化陈列位置、加大促销力度。结果却是:投入增加,销量持续下滑,团队士气低落。更让她焦虑的是,当她试图与品牌方探讨数字化转型时,得到的回应总是“我们有传统的品牌优势”、“线下渠道才是根本”、“消费者会回来的”。  

  两个案例,两种选择,两种结局。  

  如何识别有互联网基因的品牌?  

  对于代理商而言,识别真正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品牌至关重要。以下是几个关键特征:  

  1. 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品牌是否基于用户数据和市场洞察做出产品开发和营销决策?

  2. 内容创作能力:品牌是否拥有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的能力?其内容是否能引发用户自发传播?

  3. 用户运营思维:品牌是否重视用户反馈并与之建立长期关系?是否有构建私域流量的规划和行动?

  4. 快速迭代的文化:品牌是否具备小步快跑、不断试错、持续优化的能力?

  5. 全渠道整合能力:品牌是否能打通线上线下,提供一体化的用户体验?  

  结语:告别一厢情愿,拥抱时代变化  

  亲爱的代理商朋友们,商业世界已经改变,消费者已经迁徙,推广方式已经进化。继续坚持传统的推广方式,就像在智能机时代仍然大力推广传呼机一样,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扭转趋势。  

  这不是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强调选择的重要性。选择大于努力,不是鼓励人们投机取巧,而是提醒人们要顺势而为。正如巴菲特所说:“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而在潮水方向改变时,选择逆流而上的人,无论如何奋力挥臂,都难以前行。  

  作为代理商,你们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关键桥梁。你们的努力、经验和本地智慧无比宝贵。但这些宝贵资源应该投入到有未来的品牌上,投入到符合时代潮流的营销模式中。  

  放下对传统推广方式的执念,摆脱“投入就有广告效果”的自欺,拒绝成为超市口中“虽然没卖多少但起到了广告作用”的冤大头。选择那些有互联网基因、懂用户、善用数据的品牌,让你们的努力乘上时代的东风。  

  记住,选择大于努力,不是不努力,而是让努力更有价值。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最可怕的不是走得慢,而是走错了方向。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929892628@q.com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5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11-26 15: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