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绩效管理过时了吗? 近年来,“绩效考核无用论”在管理界掀起不少讨论。有专家指出,传统绩效管理体系形成于工业时代,强调标准化、可量化与层级控制,而如今的工作形态日益依赖知识创造、协作创新与敏捷响应,旧模式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很多人认为绩效考核不仅无效,还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 但真的是时候彻底抛弃绩效管理了吗?还是说,我们该做的不是抛弃,而是升级? 一、传统绩效考核体系遭遇的挑战 许多企业对绩效考核的抱怨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体系设计与执行中的深层缺陷: 1、抑制内在动机与创新行为 外在激励一旦被过度使用,就容易挤压内在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Deci Effect)早已指出,频繁依赖奖金、评级等外部奖励,会削弱人们由兴趣、责任感和使命驱动的工作热情。 例如,在某互联网From EMKT.com.cn公司的研发部门,由于将代码行数、问题关闭数量作为绩效关键指标,导致工程师倾向于做“容易量化、快速完成”的修补工作,而不愿投入周期长、风险高但更具创新价值的基础架构重构。久而久之,团队变得短视,创新能力持续萎缩。 2、助长短期主义与功利文化 当绩效指标与季度奖金、年度评级紧密挂钩,员工行为难免会扭曲。比如某些销售团队为完成当期数字,向客户过度承诺甚至捆绑销售,虽然短期数据好看,却损害了客户信任与品牌声誉。 类似的,项目经理也可能为赶工期忽略质量管控和技术债的积累,导致产品在后期频繁出现问题,修复成本反而更高。 3、破坏协作与信任,引发零和博弈 强制分布排名和末位淘汰制,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这类机制暗示着“优秀名额有限”,从而促使员工相互竞争而非合作。 在一家实行强制排名的制造业公司中,跨部门知识共享几乎停滞——因为帮助他人可能意味着为“同事竞争对手”加分,甚至降低自己的相对位置。最终导致部门墙高耸、信息孤岛形成,整体效能不升反降。 4、管理成本高、体验差,实际效果有限 很多管理者抱怨,绩效考评占用大量时间:填表、校准会议、答辩、反馈面谈……但这些流程往往演变为纸面作业,而非真正帮助员工成长。 而从员工视角,年度绩效评估常被形容为“年终审判”——一次性、高压且回顾性强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其年度贡献,反而容易引发焦虑与抵触。 5、衡量偏差显著,公平感缺失 对于知识型工作,很多真正创造价值的行为——如辅导新人、文化传承、跨部门推动协同——难以被量化。结果,绩效考核常沦为“衡量那些容易测量的”,却忽略“真正应该测量的”。 比如一位默默协助多个团队解决技术难题的资深工程师,在缺乏量化指标支撑时,绩效评分可能反而不如一个只完成自己基础任务的同事。 二、摒弃还是重塑?绩效管理的未来之路 尽管传统考核方式弊病显著,但一刀切地否定绩效管理并不理智。微软、谷歌、Adobe 等领先企业的实践表明,问题不在绩效管理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重新设计它。 这些企业不约而同地推动了如下改革: 1,从年度评审转向持续反馈:取消一年一度的绩效评估,代之以季度甚至月度的 Check-in 沟通,强调实时辅导与调整,避免“秋后算账”式的滞后评价。 2,取消强制分布排名:不再硬性要求团队按比例划分绩效等级,减轻零和博弈压力,鼓励协作共进。 3,分离发展谈话与薪酬决策:尽量避免在同一场谈话中既讨论员工成长又宣布调薪结果,以降低沟通的敏感与压力,更聚焦于未来发展。 4,采用敏捷目标管理工具(如 OKR):强调目标公开透明、对齐战略,并可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增强战略响应力。 5,强调前瞻性而非结果反馈:即不仅反思过去,更关注如何帮助员工在未来做得更好,包括提供资源、培训和支持。 三、绩效管理为何依然必要? 一个设计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依旧是现代组织运营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1、实现战略目标的对齐与分解 没有绩效体系作为抓手,公司战略很容易沦为口号。通过OKR或KPI等工具,高层目标可以被有效拆解到部门、团队与个人,确保组织上下“力出一孔”。 比如某电商公司通过层层对齐的OKR,在促销季期间成功协调了运营、技术和物流团队的行动,最终实现了创纪录的订单履约率。 2、提供结构化的反馈与成长路径 定期绩效沟通为员工提供了清晰的发展信号。哪做得好、哪些有待加强、下一步如何规划——这些信息若只靠非正式反馈,往往容易丢失或失真。 某咨询公司推行每季度的成长对话后,员工离职率显著下降,很多人反馈:“现在更清楚自己该怎么成长了。” 3、支撑重要人事决策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晋升、调薪、轮岗、淘汰等重要决策,若没有绩效数据作为依据,很容易陷入主观判断或办公室政治。绩效结果提供了相对可衡量的参考基准。 尽管绝对客观很难实现,但有数据支撑远比“领导觉得”“谁声音大谁赢”更公平。 4、识别高绩效人才,强化激励效果 高效的组织必须让优秀者被看见、被认可、被奖励。绩效体系能够系统性地识别高潜力员工,并通过激励政策留住他们,同时树立绩效导向的文化标杆。 5、反向审视组织与管理问题 绩效数据不仅是评价员工的工具,也是诊断组织机制的镜子。某个团队整体绩效低迷,问题未必在员工个人,而可能出在流程、资源或领导方式上。 比如某软件公司通过绩效分析发现,某个产品迭代缓慢的原因是跨部门协作流程冗长,而绝非工程师能力问题,从而推动了组织流程优化。 四、避开三大陷阱,让绩效管理真正生效 很多企业的绩效体系之所以失效,是因为落入了以下三类经典陷阱。成功系统的设计,正是要规避这些陷阱: 陷阱一:考不准 即考核结果偏离实际贡献。 成因:指标设计不合理(如只考核易量化的结果指标、忽略过程与行为)、评估者主观偏见(如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信息源单一(仅上级评价)。 对策 结合结果与行为指标,使用平衡计分卡等多维工具; 引入360度评估,整合多方反馈; 对管理者进行评估培训,减少人为偏差。 陷阱二:考不服 即员工不接受考核结果。 成因:过程不透明、目标模糊、缺乏过程反馈、横向不公平感。 对策 全程保持沟通透明,目标设定达成共识; 持续反馈,不在期末搞“突然袭击”; 结果面对面沟通,给予员工申诉与解释的机会。 陷阱三:不敢用 即考核结果未有效挂钩激励。 成因:管理者怕冲突、怕影响团队稳定、文化不支持、资源不足难以差异化激励。 对策 高层坚定支持,建立绩效导向的文化; 建立清晰、公开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赋能管理者,培训其艰难沟通的能力。 五、结语:进化,而非革命 “绩效考核无用论”有其积极意义——它尖锐批判了传统模式的弊病,推动了组织的反思与迭代。但彻底否定绩效管理,则无异于因噎废食。 现代企业需要的,不是放弃绩效管理,而是将它升级为一种更敏捷、更人性化、更着眼于发展的新系统: 从控制到赋能; 从评估到对话; 从问责到学习; 从管理过去到激发未来。 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识别贡献、区分高低、驱动成长——从未过时。落后的是那些僵化、粗暴、缺乏人性的执行方式。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理念,而是实践。 只有这样,绩效管理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恶名,重新成为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桥梁。 作者为武汉某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电子邮件>>: 18627908989@16.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5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