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I工具如何改变团队管理:威胁还是帮手? 潇湘晨报在今年4月份有篇报道,广东某企业员工将内部资料上传至AI导致公司全员被调查。有律师甚至站出来说“严重可构成刑事犯罪”。那么问题来了,管理者如何用AI改变团队管理?AI工具到底是威胁还是帮手?在做出判断之前,首先我们看一个案例。 杭州某电商公司张经理最近遇到头疼事:客服团队每天处理3000条咨询,员工加班成常态。该公司引入阿里云智能客服后,系统自动解决80%常规问题,团队腾出手做VIP客户服务,季度复购率提升了15%。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AI的力量:的确是我们工作中的好帮手。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AI技术正在引发管理方式重大变革,如果说2025年是中国企业AI元年,那么在未来3-5年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关注三大核心变化: 一、人员转型:从“操作工”到“指挥官”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案例:深圳科技公司使用钉钉智能文档功能,自动生成产品需求文档和用户分析报告,项目筹备时间从2周缩短到3天。财务部门应用金蝶智能系统后,报表制作效率提升60%,会计人员转向经营分析工作……可以看出,在AI工具的加持下,工作效率提升,以前重复低效的工作被AI轻松拿捏,如果说工业时代是机器替代了重复低效的体力工作者;那么AI必将替代简单的脑力工作者。德鲁克口中的“知识工作者”中的“操作工”,在AI时代将向“指挥官”转移。笔者的这个判断是有数据支撑的: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基础岗位需求下降28%,而数据分析师岗位增长120%(数据来源:智联招聘)。正如用友网络CEO所说:“AI不是抢饭碗,而是帮员工扔掉低级重复的铲子,拿起决策指挥棒。” 二、决策升级:告别“拍脑袋”做决定 笔者举一个真实案例:上海某连锁餐饮企业接入百度智能预测系统,通过历史数据精准预估各门店备货量,库存损耗率从8%降到3%。杭州某制造厂使用华为云AI质检,次品识别准确率达95%,比人工检查快4倍。 我们都是知道,管理岗位很多都是从一线提拔的,具有扎实的经验基本功;但是,经验主义的“拍脑袋”决策也常常会给企业带来重大误判。以上两个案例通过AI数据分析预测系统把控住了备货量和产品出厂质量两个重要KPI指标,让潜在的企业风险提前在内部化解。 当然,AI决策准确性取决于“数据投喂”的准确率。规范的科学的数据喂养AI,AI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Deepseek时,提示词的使用就是一个关键点。不同的提示词其结果也必然是大相径庭的。而这个“数据投喂”堪比“提示词”。言归正传,我们在使用AI做决策时要设置一个“安全阀”。 笔者做个重要提醒:AI决策要设置“安全阀”。建议建立三层审核机制:AI初筛(70%常规决策)——主管复核(20%重要事项)-——老板拍板(10%战略决策) 三、跨地协作:打破距离的智能办公室 无论是企业出海,还是企业跨区域扩张,跨地协作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如何打造一间“智能办公室”?这是很多中小企业老板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点。笔者先为大家推荐几款实用工具: 1、飞书妙记: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同步更新客户档案; 2、科大讯飞听见:实时语音转文字,支持22种方言、多国语言在线快译; 3、腾讯文档智能表格:自动识别数据关系生成图表 举个笔者自己的案例,我在做企业培训时,助理首先自动开启AI语音转文字,并将文字通过AI转为培训试题。我的培训结束后不久一份培训考试卷也就完成了。效率相比以前快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笔者曾经服务的客户,广州某设计公司的李总曾告诉我:AI工具在技术部门使用率达80%,但在创意团队只有35%。他建议根据部门特点选择工具:技术部用自动化工具,创意团队用灵感激发类AI。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因此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把工具用好,首先是要把工具用对。 有人问我,在企业推广使用AI工具,遇到员工抵触怎么办?会遇到哪些常见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笔者简略回复如下: 1、员工抵触怎么办? 其一,组织AI技能比武大赛; 其二,设立“人机协作标兵”奖励; 其三,开展“AI工具创意应用”分享会。 2、数据安全如何保障? 1)选择通过国家等保认证的系统; 2)建立分级查看权限; 3)定期做数据安全演练。 3,投入太大值不值? 笔者建议先从免费工具试用:腾讯云、阿里云都有体验版;当老板的都会算细账,比如计算投入产出比;我身边有一家企业,花5万部署智能系统,半年节省人力成本28万。这个数字就是老板算了细账后告诉我的。 有老板问笔者,企业部署AI办公,具体怎么做。笔者简单给个行动指南,将大象放进冰箱共有几步?笔者给你个三步走的行动指南: 第一步:诊断:用下表评估企业现状: 部门 重复工作量占比 AI适用场景 客服 70% 智能问答/情绪分析 财务 60% 票据识别/自动对账 第二步:试点:选择1-2个痛点部门先行 第三步:推广:制定3个月全员培训计划 总的来说,我们要明白一点:“AI不是万能药,而是放大器”。佛山某家具厂老板的经验值得借鉴:先用AI处理50%基础工作,逐步培养团队人机协作能力,两年内实现产能翻番,人员仅优化8%。 记住:会用AI的管理者不会被淘汰,拒绝改变的才会出局。 笔者为武汉某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营销From EMKT.com.cn实战派。电子邮件>>: 18627908989@16.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