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企业方法 > 企业如何打通发展“任督二脉”?

企业如何打通发展“任督二脉”?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6-09-28, 作者: 于斐, 访问人数: 2679


  许多企业老板都是面色暗淡,愁眉紧锁。

  老板们大多为60后和70后,很少接受过高等教育,以往通过“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等”、“模仿、山寨、低价“来抢占市场。甚至习惯于贿赂权力、钻制度和政策的空子等手段来积累财富。不懂现代营销From EMKT.com.cn理念,更不想于学习,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赚更多的钱。

  如今,面对越来越微薄的利润、越来越大的竞争,已经越来越狭窄的市场空间,大多数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老板甚至连原始积累都要搭进去,怎么吃下去的就会怎么吐出来。

  目前我国有超过3000万的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市场份额在逐渐萎缩,企业想走出困境却不知该如何发力,很多企业的老总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迷惘,不知道企业该往哪个方向走,该如何走下去?

  怎么办?

  中小企业要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

  打个比方:在武侠小说里,每当一个人昏迷不醒,唯一的办法就是打通他的任督二脉,任脉主血,督脉主气。是人的奇经八脉,任督通则百脉通。如果这人运气再好点,它的“任督二脉”还可以被逆向打通!那么当他醒来时已成了一个绝世高手。

  而要打通“任督二脉”,企业发展应具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底线思维,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降本增效的空间越来越小;一种是顶线思维,千方百计提高经营附加值,价值增值的路子越来越宽。生产情结重成本,服务导向重价值,服务将走向价值链的高端。

  具体战略上,正如同美国改革政策研究所认为,现时热门的新经济应该是创新思想与技术创新和传统网络的融合,并促进服务业和商业的改造。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完整系统的品牌战略,可想而知其产品战略就是拍脑袋了。

  所以,企业如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明确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企业如何调整定位尽量避免陷入过多的同质化竞争怪圈?企业在经过多年的运作后,无论该企业盈利能力如何,都会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运营模式。

  在这些固定的运营模式中,很可能有些项目是不赚钱也不为企业带来较大附加值的,在企业运营的管理上也有些流程可能是多余的,但由于企业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出现一些视觉盲点,使得企业只是去适应他们的存在而不去改进他们,甚至还会觉得改变他们会很不适应,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殊不知,往往正是这种惰性思维一直在阻碍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透明度的增加,如何让品牌从信息经济迈向信任经济,大有文章可做。事实上,每个企业在树起一个品牌时都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他们不甘心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品牌烟消云散,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都期待自己的品牌可以长生不老,可以青春永驻。

  当前的产业市场,在品牌功能性定位以外的情绪情趣情感定位可以说是产品竞争的核心力量。但从品牌的长远发展与规划来看,如何才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再上演“各领风骚两三年”的历史悲剧?这需要我们用发展与战略性的眼光,在品牌资产的内容生产积累与产品形态扩大方面进行努力。

  品牌资产的内容生产积累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盲目跟风、朝令夕改。企业要围绕消费需求的痛点痒点幸福点再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等多种要素,对品牌资产进行积累与整合。在品牌资产的积累过程当中,树立起品牌的关怀、信心、诚实、爱心等核心主张非常重要,要配合产品的功能性定位,确立产品号消费者之间的一种良好的诚信关系。

  而当今流行的炒概念与跟风都是短期市场行为。

  目前一些企业,在品牌资产的积累方面大都认识不足,甚至过于夸大产品的功能,结果使消费者在产品消费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而当发觉产品并没有宣传中那么好的效果时,则形成巨大反差,品牌再无诚信可言。这些产品通常都是“火”上一到两年,直到消费者认识到产品的真实“面目”,销售便一落千丈。

  企业要成功的运作出一个品牌,首先要有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产品或服务。

  在许多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企业必须在开发产品时就立足创新,在运作过程中营造人性化优势,实现业务、产品和价格的优化组合,开创全新的市场格局。同时还要不断推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寻求新的顾客增长点,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才有真正吸引消费者的优势和条件。 

  企业不能活在过去而要活在未来!掌握优势不会新生,把握趋势才会重生。

  这是近期我们第3期蓝哥智洋机构私董会发布的共同宣言。

  不妨让我们来回望上一次美国的大萧条,那是1929年到1933年间,世界性经济危机让企业经营理念发生了第一次革命——销售意识确立,销售的地位首次超越了生产,营销自此产生。

  1933年大萧条带来了营销概念的产生,推销术、广告术、公关术细分类别产生并得到重视,这也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向下延伸,最终造就了全球跨国公司的产生。

  的确,中国的企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他们普遍处在低端、低价、低利润的境况,很多企业对营销不重视或者理解有所偏颇,加上营销手段单一和无创意性,走进了产品、广告、促销、品牌、渠道、执行等的同质化死胡同。

  不是吗,许多挣扎在生死线边缘的企业,由于没有显赫的品牌声誉,面对寒冬,也无法完全复制行业领袖企业一样的应对办法。因此,必须找出适合自己的“过冬”方法。

  事实上,再怎么顺风顺水的企业,也许之前经历了千难万险,如今看起来虽已达到了光鲜靓丽、风光招摇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进路上不会遭遇莫测和未来的某种不可确定性。相反,跌跤、犯错等等还会时时在经营的征途上重现和闪回。关键是,如何以一个理性的心态来应对。

  原中粮董事长宁高宁曾在为老朋友王石的自传《道路与梦想》所作的序言中不无感慨地说,王石和万科在成长过程中“犯了几乎所有可能犯的错误”,幸运的是“他们在错误还没有能把他们毁灭的时候醒悟了”。

  诚然,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特定客观条件的演变和调整。但更多的是在立足自身的前提下,能否有效把握行情的趋势运转能力,同时在审时度势前提下以整合资源和突破创新为双翼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才是考验企业真正命门的关键。

  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其战略应有其相应的发展导入模式:

  企业结构薄弱处。显然,取长补短应该是每个企业都明白的通俗道理。

  目前对于一些正在成长中的企来说,风浪凶险前景莫测。因此根据产业结构变动以及相应出现某个局部或某一方面的薄弱处来合理布局,制定本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措施,就显得大为强迫。最关键的在于企业应设法成为产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

  当然,这一战略又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产品变动的总体趋势及本地区的情况,选择处于上升、扩展阶段的细分领域,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二是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三是进入新兴行业,在“前沿”领域寻求变得优势及发展的机遇。

  企业资源的拓展处。中小企业通常会比较依赖本地区所特有的社会资源和人脉优势。这些资源优势有时相对单一和区域特征明显,但有其进入的可控性和便利性。如一些地区的特色生产基地等。

  生存夹缝的求索地。生产经营中,除少数技术集约型中小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设备水平、技术开发能力都比较低,一般难以在同类品种上于大企业直接展开竞争。在“夹缝”中求发展的战略,就是选择产品市场开发的结合部或边缘地带,找到竞争较弱同时又具有广阔前景的某些“间隙”,开拓企业的发展空间。

  依附经营的结合点。所谓“依附”,就是把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于发展相对固定的纳入或嫁接在某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上,成为这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系列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专业的生产与开发服务。选择采用依附型经营战略的好处在于中小企业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供销渠道,产品的开发方向较为单一、明确,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另外还能通过协作的关系进行联合开发,依靠大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实力,突破自身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制约。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指出,如果企业仅仅象过去一样在盲目推崇战术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忽视或根本没有注意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或者就如同温水里的青蛙一样看不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慢慢的,逐渐升高的水温最终麻痹的是搏击的力量和进取的斗志,接下来很显然,在市场的大幕上,只会演绎一场又一场的悲剧,而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现在,每当国家出台新政策和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总有些企业难以适应,呈现惶惶不可终日之态,他们总希望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影响不要侵蚀到自身,把一些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危机看得如临大敌。

  因此自身的企业由于缺乏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老是长不大,这种内心里企盼的安稳实际上就是保守的代名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与这种害怕危机呈现保守性相应的另一面,是国内众多企业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它使我时常感慨与我们国情与生俱来的一种文化与观念上害怕风险希望安稳的保守落后的劣根性一面。

  在我们古代的中国,由于地处东亚,与周围各民族相比,它是最先进入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天然经济和发达的古代文化,使之成为高高在上的“天朝”;整个民族形成了一种不屑于和外界交往的“自我中心主义”。当西方人初来中国时,中国皇帝还以为他们是来“朝贡”的,乾隆皇帝在至英王乔治三世的诏书中曾说:“天朝国威远被,万国来宾,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奇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中国人沉浸在世界和天地之中心的妄自尊大的迷幻中,对于外界发生的变化毫无思想准备。

  马克思对于中国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当中国盲目的“中心狂”被帝国主义的大炮所打破时,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的沮丧和外强中干的病态心理,以及对外部的本能的怀疑,莫明的恐惧和过分的戒备。这种心理关闭了近代中国像外国学习的大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由于长期的传统小农经济形态的影响,中国人在心理上对各种危机的接受总是害怕和担忧,从而束缚了自身的手脚。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6 05: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