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跨国扩张频遭“埋伏” 华为如何化解“国际麻烦”?

跨国扩张频遭“埋伏” 华为如何化解“国际麻烦”?


经济观察报, 2004-08-20, 作者: 李小默石亚平, 访问人数: 2445


  旷日持久的思科与华为的“知识产权”官司终于鸣金收兵。

  8月5日,华为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徐直军对外表示,华为对诉讼结果(见“背景链接”)感到满意,同时感谢“霸中之霸”思科为华为在海外市场所做的免费宣传,“华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好卖了。”而思科公司新任CTO Charles Giancarlo日前在京无奈表示,思科对这场诉讼感到疲倦,并且让对手占了便宜。

  事实上,相对去年初思科发誓要将华为告得倾家荡产,双方剑拔弩张的局面,“和解”对华为来说,已经意味着“体面胜利”。IT评论家方兴东认为,双方从“法庭”撤回“市场”,思科以一场诉讼正式承认华为作为其全球竞争对手的资格。

  体面的胜利

  和解并非华为与思科博弈下的最终结局,市场才是华为和思科进行竞技的真正赛场。人们真正关心的是,与思科博弈后的华为在步履艰辛的海外扩张中究竟能有多大的建树?

  其实,除了与思科意味深长的和解之外,最近让华为喜笑颜开的还有“历时十年耗资100亿,华为在海外的战略布局已经完成了,并且开花结果”。华为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徐直军向记者透露的最新数据是,“今年上半年,华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是8.9亿美元。”

  2003年,华为的海外业绩表开始显出一些华丽:GSM、CDMA产品已经进入独联体、泰国、印度、葡萄牙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移动通信产品的海外销售额达到3.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16%;WCDMA产品在中国香港和阿联酋商用,成为全球第七家、国内第一家具备WCDMA商用能力的设备厂商;截至2003年底,已经为国内外120多个运营商提供了移动通信解决方案和产品,全球服务用户达3500多万。

  “一定程度上,做海外市场拼的是时间和资本。”一位华为人士告诉记者,除了研发和人力成本,还有一项风险成本,即一个项目在竞标前后,甚至中标之后由于各种不可控制因素带来的损失。

  显然,华为2004年在海外开始放量冲刺。该公司全年海外销售目标为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0%。但是此前华为CEO任正非仍然十分低调,甚至有些悲观:“海外市场很不好做,价格太低,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新麻烦

  不过,刚刚得到喘息的华为最近又遭遇了新的麻烦,华为的国际声誉再次受到了考验。

  7月21日,日本富士通公司首席律师马勒尼·斯科菲尔德Melanie Scofield致函任正非,正式通知其员工朱宜斌不久前在美国SuperComm展会上因窃取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被抓获,当事方富士通公司已经邀请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介入此案调查。

  不仅如此,富士通还向AT&T、思科、朗讯、北电网络以及Tellabs等电信设备企业广发信函,信中称朱宜斌也同时“窃取”了这几家公司的部分产品信息。朱宜斌则解释因为首次参加这一美国展会,并不知道展会上禁止拍照,同时他也否认打开了富士通产品的外包装。

  据悉,朱宜宾已被华为辞退。一场误会,还是精心蓄谋的策划?富士通缘何对华为如此大动干戈?

  显然,富士通与华为之争的主战场,不在展览会照相这种小事情上。“四年前,华为取代富士通成为亚洲光网络市场份额第一,并保持了四年。这是富士通要进行战略牵制的动因。”方兴东分析认为,“富士通醉翁之意不在酒。”

  富士通是华为光网络产品领域的“夙敌”。近几年,华为在交换机和光网络领域的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富士通手中夺取的。最近,华为光网络产品开始进入北美市场,引起了欧美日传统光通信厂商的极大警惕。于是,北美市场似乎成了华为无法踏入的“雷区”。

  目前,华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厂商。在国内市场增速相对缓慢的背景下,华为逐渐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国际市场,由于其主打产品,如路由器、交换机以及其它网络设备要比思科等公司同类产品便宜20%,该公司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取得了巨大进步。自2002年华为成功登陆美国后,等于已经把战火引入到美国本部。

  商场如战场,谁能击败竞争对手谁就是胜者。经营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竞争优势击败对手,也可以通过各种法律诉讼达到竞争目的。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阚凯力教授认为,思科、富士通状告华为,都是一种竞争手段,毕竟华为的迅猛发展和争夺市场的凌厉攻势威胁到了其已有的市场份额。与其说这是一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还不如说是一场产品市场准入纠纷。最终和解的方式,是以华为撤出美国市场为条件的。

  然而,思科诉华为不仅没能阻止华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反而将全球眼光聚集到华为身上来。

  专利扩展令人生畏

  从现实情况来看,华为并没有为知识产权方面的指控所困扰,而是以价廉质优的产品吸引大量海外合作伙伴。在与思科和解之前,华为与乌克兰一家电信运营商签署提供无线设备合同,另外还与巴基斯坦一家运营商达成建立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网络合同,此外,华为还与位于英国的芯片制造商ARM达成合作协议,被允许在其第三代电信产品使用ARM芯片。

  事实上,华为在海外扩张的野心和快跑明显让跨国大佬们感到了恐惧:华为提供了低于思科产品50%的价格。尤其在中低端市场,华为产品的价格有着强大的竞争力——价格竞争是华为进军北美的首要策略。去年,华为FutrureWei公司携带产品一举进入美国某展会时,美国媒体曾评论说:“只需600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台路由器,目前为止只有华为一家可以做得到。”

  在美国分析家看来,尽管华为和其他一些低成本的竞争对手目前并没有对思科的地位构成严重的威胁,但是它们最终必将影响到思科最核心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业务的利润率。这些产品占据了思科的销售额和利润的80%。

  毫无疑问,华为正在成长为思科的第四代竞争对手,尽管被华为视为最后一块堡垒的美国市场目前还是荆棘密布。 

  而在不断遭遇麻烦的华为看来,在成为“跨国公司”的艰苦的国际化进程中,除了耐心之外,真正的“防身术”是技术实力。如今,华为正在建立全球化的研发网络,华为的研究院遍布美国、印度、瑞典和俄罗斯等国。华为重视知识产权,每年将不少于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华为和其他大陆企业,思科对华为的诉讼只是一个漫长的专利纠纷时代的开始。

  中国内地企业真正开始重视专利只有数年的时间。华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华为国内申请专利数位居第一。

  但即使这样,华为仍然遇到了相当激烈的专利挑战,在3G领域是高通,在网络设备领域则是思科。

  “在美国,对一些基础性专利的定义已经扩展到了计算方法以及概念原理,由于这些东西往往是新的技术和产品诞生的温床,这使得在电子产业中,完全不依赖其他基础性专利而进行创新,几乎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一位业内人士称。

  原载:《经济观察报》2004-08-09第172期
       本文由 经济观察报 授权转载,版权属于原出版人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4篇)
*思科状告的不是华为? (2004-05-09, 《中外管理》2004年第五期,作者:方兴东)
*华为的下一步 (2004-02-27, 经济观察报,作者:蓝姝)
*思科暗战华为 (2003-12-12, 《环球企业家》,作者:李波、鲁娜)
*华为之困 (2003-10-13, 《知识经济》,作者:韩成栋)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5-08 05: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