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三维透视 > 莫让发明成为尘封的记忆

研究发明不能转化为商品,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使你的智慧赋予生命。

莫让发明成为尘封的记忆


《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十二期, 2000-06-27, 作者: 松郁郁, 访问人数: 1963


  我们知道,一项发明成果能否真正发挥出价值,而不是束之高阁,这取决于市场,即发明是否实现了商品化。但现实是,许多发明者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成果无人问津。发明者在辨认自已的发明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时,应该具有客观、公正、良好的心态:当一项发明被认定不符合市场需要时,要毫不犹豫地把它抛弃;只有当一项发明被认定符合市场需要,而前期推广又不成功时,才需要从方法入手,找到正确的途径,继续努力推广。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发明者都需要学习市场经济学这门课。

  

一、要十倍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

  评价和判断一项发明是否适合市场需要,是一件很难的事。在实施之前必须保密,不便于广泛争论听取意见。如果要等到全面实施,在市场上碰钉子后(这意味沣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证明某项发明不适合市场需要那就为时过晚,损失太大了。因此,发明者应尽早,“至少”得赶在发明诞生之后,实施之前,判断出它究竟是否适合市场需要。

  那么,怎样判断,凭什么去判断,谁去判断,谁是这方面的权威呢?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1952年3月,为了学习先进技术,开拓视野,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先生第一次跨出国门,来到美国。在纽约参观访问期间,他从许许多多科技成果中了解到,美国人发明了一种新型晶体管,功能十分完善、可以进入实用阶段了。凭着一位电气工程师多年的市场探索经验及敏锐的商业嗅觉,井深大先生心中暗喜:这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商机吗?

  他不动声色,开始与美国人进行购买这项新技术的谈判。但当“晶体管”最新发明专利的拥有者知道井深大要用它做收音机后,不禁失笑,并好心地“忠告”说:“千万别那么干,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用它做助听器,你们不妨试一试。”当然,井深大不这样认为,他出资2.5万美元买下了这个专利权。

  两年后,小巧玲珑、质优价廉的晶体管收音机诞生了,成为震惊世界的畅销高科技新产品并很快打入美国市场。且随着需求量的日益增大,晶体管收音机潮水般地涌进美国,源源不断地赚取了数万个“2.5万美元”,使索尼公司一炮走红,迅速步入跨国公司的行列。

  事后,美国工商界人士叫苦不迭,质问:为什么用那么便宜的价格,把如此优秀的发明卖给了日本人?!是谁干的蠢事?……然而了解当时实情的发明人争辨说,新型晶体管发明诞生后,谁也看不清它有什么用途,门前冷落。他们向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推荐,说尽了好话,一直无人理睬。日本人来了,一下子就拿出两万五千美元。当时谁出得起这样的高价?他们自然别无选择。

  反观深井大先生为什么能够认定这项发明适合市场需要?首先,因为他是电气工程师,在实践中对晶体管及其用途有深刻的了解;其次,他多年亲自参加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对市场需求了如指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使井深大先生高人一筹,眼明心亮,自然敢于下注。

  这个实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发明者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并身体力行,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丰富自己的市场经验,培养自己的市场直觉,掌握市场的运作方式,方能使发明商品化获得成功,创造和积累巨大的财富。

  

二、市场需要是发明之母

  我们“至少”要赶在发明诞生之后,实施之前,判断出它究竟是否适合市场需要。这是因为,许多发明已经搞出来了,我们只好在“发明已经诞生”的既成事实基础上,判断它是否适合市场需要。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这样做还不能治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开始,就根据市场的需要搞发明。业内人士称之为“市场导向型发明”。这样做,可以使发明从构思之日起就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出“发明废品”。

  这种观念变化,牵涉到一句赫赫名言:“需要是发明之母”。但问题是,许多发明者们只要看到有“需要”,便立即构思发明,没有或者基本没有对市场进行考察和研究市场潜力,以致于发明诞生后无人理睬,或在市场中搁浅。笔者认为,只需在“需要是发明之母”之前增加两个字:“市场”,意义就大不同。

  笔者有一次到湖南省专利局去,正巧碰上许伯年工程师对一位申请专利的青年讲发明。那时是冬天,他顺手拿起桌上一顶“带围巾的棉帽”说:“这是我自己做的。我为什么要做它?因为我住在很远的郊区,骑自行车上下班很冷。我就把围巾缝在棉帽上抵挡风雪,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很实用。那么是不是可以作为一项小发明申请专利呢?也许有些初搞小发明的年轻人,把脑袋瓜一拍,觉得是个‘蛮不错的主意’,会马上去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但是,我认为,这个东西连小发明都不能算。因为:像我这样家住很远,交通不便,冬天需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很少;即使有人需要,因为它很简单,很容易做,自己缝一顶就是,不必花钱去买这样一个造型不太美观的‘专利产品’;再退一步说,有个别需要者懒得自己缝制,他却买不到这样的帽子;而我制造出来之后,因为需要者少,商店不愿销,又无钱打广告,在茫茫人海中无法找到买主……因此,这样的东西,看来有人‘需要’,但只是个别人、少数人的需要,不是人民大众的需要,够不上小发明的资格”。我站在一旁,听了许工这番生动的高论,很以为然。

  发明者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之后,不仅在发明领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且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终身受益无穷。

  

三、发明商品化要用一百倍的力量

  许多发明者为一项发明呕心沥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当发明诞生的那一刹那,他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欣喜过后,头脑深处那根绷紧的弦顿时松弛下来。此时也许他们头脑里想的是:终于搞成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我们看井深大先生怎么说:“假如把研究人员用于发明的努力看成1个砝码的话,判断其实用与否就需要10个砝码,再进一步把它付诸实施就需要100个砝码。

  “市场”一词,其词义为“商品交易的场所”,极其简单、平凡。只要你步出家门,就可能走进了市场。  但这时你会发现市场是非常怪异的,它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马,难以驾驭;它波诡云谲,变幻莫测,使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笑逐颜开……人们喜爱它,害怕它,由于捉摸不定,人们称之为“魔鬼”。把一项发明推向“魔鬼般的市场”,哪能一帆风顺,没有艰难险阻呢?

  许多发明者轻视市场的表现在于:当一项发明通过论证、初具雏形后,他们就错误地认为到了收获的季节,踌躇满志地等待着别人来奉献金钱(购买发明专利)。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不是用在“怎样去实现商品化”这个节骨眼上,而是忙着划分“普通转让”、“独家转让”和“分省市转让”的价格差。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四、什么发明是市场最需要的

  “什么是市场最需要的”,与“什么商品是市场最需要的”有很大关系。

  那么什么是畅销商品?商品为什么会畅销?本世纪中叶,日本有一位名叫伊吹卓的年轻人,拿着一件发明新产品去请教一位声誉卓著、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那位企业家瞪着眼睛看了半天后,反问一句:“这东西有销路吗?”一句简单的反问,噎得伊吹卓先生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伊吹卓先生被“有没有销路”这个问题难住了。他冥思苦想几天几夜,想不出什么名堂。这促使他后来走上一条探索“什么是畅销商品”的道路。伊吹卓先生不懈地阅读有关商品经济知识的书籍和报刊,不断地向人们请教,并身体力行地在千千万万种商品之中倘徉,详细了解、记录和分析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二十多年后,他终于揭开了“畅销商品”的秘密。

  这就是:“人民大众人人喜爱的商品,就是畅销的商品”。他为此写了一本书:《畅销商品的秘密》。

  伊吹卓先生认为:人们的购买行为与他们的基本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带有程度不同、有时甚至是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天冷了,某人去商店购买大衣。大衣能御寒,符合这位顾客的基本需求。但是到了商场里,除了大小尺寸的选择外,还有品牌、式样、面料、质量、花色、轻重、硬软……需要选择。顾客最终决定购买的那一件,必定是他十分喜欢或比较满意的。这种“十分喜欢”或“比较满意”,就带有因人而异的强烈感情色彩。如果到商场里买大衣的人,十个人中有七、八个人喜欢这种式样的大衣,那么,这种大衣就必定成为畅销商品。

  厂商的任务就是大量制造、销售“满足广大顾客需求”,激发顾客喜爱情感的商品。商品是否“畅销”,与时代潮流、地域、民族、文化、历史沿革、风俗习惯、政治环境以及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它具有一定的显性,可以进行分析、探索,人为地给定方向。但大多数时侯,它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机遇匆匆,稍纵即逝,且非人力可以左右?畅销没有绝对的模式,也没铁定的规律。

  1981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女研究员王涛自找课题,研制出一种高效广谱生根促进剂“ABT生根粉”。经过两年多艰苦试验,1983年,“ABT生根粉”正式通过了部级鉴定。当年,林研所一共完成29项科研成果,通过优中选优,筛选9项上报林业部。选中的9项都是人们普遍认为科技含量高、前景看好的“大成果”。生根粉是个人自选的不起眼的“小课题”,理所当然地落选了。由于在研制过程中与北京市两个林场进行了合作,后来北京市林业局就把它作为“北京市科研成果”上报了。令人吃惊的是,经过林业部专家评审,林研所上报的9项“大成果”全部落选,王涛这项不起眼的“小项目”却榜上有名。不仅仅是参加评审的领导、专家青睐这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它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空前欢迎。用生根粉配制的浸渍液处理过的树苗、瓜果蔬菜秧苗,成活率高,生长状况特别好,产量可以增加两、三成。由于这项技术易学易用,效果立竿见影,所以迅速被人们认识,求购信函雪片似地飞来,很快推广到了全国。王涛同志又善于抓住机遇,多次到全国各地举办免费培训班,并成立了以农民为主的全国性的推广网络,使生根粉新产品的复盖面越来越大。十多年来,生根粉对我国林业、农业生产,作出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贡献。

  “发明商品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个大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涉及面非常广泛,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和未知数相当多,一时很难全面论述清楚。笔者在这里坦陈一家之言,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也谈发明商品化等 (2000-07-05,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三期,作者:毛炜、江子、周泽锋、林哲、雨石)
*包装:无声的推销员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七期,作者:张占东)
*我能为你做什么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七期,作者:乔远生)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6 0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