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谁谋杀了“喜力”?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1-11-12, 作者: 乔远生, 访问人数: 7518
7 上页:第 1 页
固然喜力啤酒象征自然、新鲜和生命活力的绿色瓶装,特别是那颗为中国人感到亲切的红五星标志赋予了品牌某种情感的附加价值,但是,当它独自行走在深夜的大街上时(图一),谁知道在昏暗的街角埋藏着杀机呢?凶手不是别人,正是人们常常用来开启酒瓶的工具,它原本和喜力无冤无仇,为何要对它下毒手呢?这一场景不由得让受众同某些电影中盖世太保或国民党特务对革命党人的暗杀镜头联系在一起。创意像恐怖小说一样给受众留下悬念和迷惑:可能是有人太想得到喜力了,派了专门对付酒瓶盖的开瓶器去充当“凶手”。不管结局如何,拟人化的“谋杀”创意在静态的画面中戏剧性地交代了开瓶器和喜力啤酒之间的“敌对”关系,“杀手”伺机单单选中喜力下手,品牌的魅力在幽默的手法中被表达得惟妙惟肖,而广告语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屡遭“暗杀”的“只能是喜力”。
究竟是谁“暗杀”了带有红五星标志的“革命党人”,警察当局迅速将几个嫌疑犯逮捕归案,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电影画面镜头:肥胖各异、身高体态不同的嫌疑人靠墙而立,自然是要证人识别谁是真正的“凶手”。这几位看上去都是对付酒瓶的老手,又都显得很无辜的样子。画面中(图二)喜力啤酒的包装若隐若现,暗示了和这些“嫌疑犯”的关联,告诉受众“被害人”的身份。创意的经典之处是将开瓶器人格化为“嫌疑犯”,并和“谋杀”篇的创意联系在一起,产生了连续剧的效果。创意很诙谐地传达了喜力啤酒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以致于有这么多的开瓶器想要它的“命”;广告语一语中的揭穿了“嫌疑犯”想要“谋杀”的对象——“它只能是喜力”。
两个创意都没有从正面去诉求喜力品牌的口感、品质、工艺和历史,而是用“被害人”和“嫌疑人”的角色,故作姿态地寓意自己因卓越而屡遭“谋害”的不幸。其实,喜力家族心里很清楚是谁“谋杀”了三代喜力啤酒,他们世代都心存感激。
原文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
第 1 2 页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