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营销安全无小事
7 上页:第 1 页 营销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营销安全不仅仅关系到企业命运,更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战略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安全与社会稳定,这绝非危言耸听!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宏在一次出国访问时曾说,“丰田是我的左脸,索尼是我的右脸。”无疑,这是对丰田、索尼两大品牌的最高赞誉。同时,这也说明了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在西方,品牌被人们称为经济的“原子弹”,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甚至是最暴利的投资。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品牌战略包括三个层次:国家品牌、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国家品牌、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概念,而是密切关联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品牌是城市品牌的基础,而城市品牌则又支撑着国家品牌。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竞争决定于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决定于企业竞争力。可见,企业不但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品牌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只有过硬的品牌,才能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并且,根据20/80定律,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最终都将是20%的强势品牌占据着80%的市场,或者说是“品牌强权”时代正在到来。 在国际政治军事舞台上,国家安全是每一个主权国家必然要挂在嘴边的热门词汇。实际上,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技术安全等诸多组成部分。并且,在这些组成部分中,经济安全是基础。如今,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都不得不面临全球化市场浪潮下的“经济入侵”,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合法的“软战争”。而“经济入侵”则以“品牌入侵”为核心,向民族品牌(或自主品牌)发起了进攻。就如韩国文化部长曾说出的让全世界尊敬的三句话那样:“19世纪是武力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品牌改变世界的世纪,为此韩国倾一国之力打造了LG、三星、现代等三大品牌……”如今,很多跨国品牌可谓富可敌国。就拿全世界最大的第一品牌零售商――沃尔玛来说,这家公司在全球的销售额近3000亿美元。如果把沃尔玛的营业额折换成人民币的话,相当于广东省全省的GDP总量。实际上,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就体现在品牌上。中国企业品牌价值与跨国公司品牌价值差距巨大,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富可敌国,几乎是中国品牌第一位海尔的10倍,更是中国品牌前10位的价值总和。并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的前10位中许多是“中国式垄断”企业,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诸如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等等。 世界是平的,21世纪,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品牌将充当攻打市场的武器,即跨国企业入侵其他市场疆界的“武器”就是品牌。如今,对于很多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除本土以外的最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成为这些商业巨无霸的投资热土。同时,很多跨国公司更把企业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中国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跨国公司的中国迁移潮,跨国公司为扎根中国市场,先是把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尔后又开始了研发中心建设与迁移浪潮。实际上,这是准备在中国市场上酝酿一场持续而规模宏大的品牌战争。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后,很多行业市场“失守”。由中国并购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产业地图》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除工业领域外,外资对我国流通渠道的控制也呈加速趋势。在流通渠道中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高端市场已经失守。从某种意义上讲,跨国品牌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国经济,而且控制程度还在不断地加深,与其说是中国经济在强劲增长,不如说是外资在中国飞速发展更加准确。在中国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合资、并购等经营手段,一些优秀的品牌被收入跨国公司的旗下: 徐工集团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机械品牌之一,是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这家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被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并购。结果,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快速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并且占有了中国工程机械市场20%的市场占有率。再如,南孚电池,在2003年时,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曲线收购”。原来在1999年时,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地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南孚公司的国有股东陆陆续续将所持股分卖给外方投资者,这些外方投资者最后又把股权转让给美国吉列公司。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0%。吉列通过并购使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的同时,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网点优秀企业,更借此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不仅如此,在中国很多首屈一指的品牌都被跨国品牌“斩首”或“收割”,诸如:胶卷业民族品牌乐凯被柯达收购、食品业强势品牌乐百氏被达能收购、化妆品行业小护士、羽西被欧莱雅收购……还有很多品牌在合资或并购后被“冷藏”、“净化”了,在合作的过程中就被跨国品牌给“消灭”或者“钝化”了掉了,诸如曾经令国人自豪的洗衣粉品牌活力28、牙膏品牌美加净……实际上,跨国品牌的品牌的重心是本土化,他们的目标是“比中国品牌更了解中国”,而大多中国本土品牌打的是被动的阵地战、防御战,只有少数企业打的是积极的防御战或者进攻战。中国本土品牌之所以被动,就是因为缺少进攻的“能量”、勇气和魄力,结果导致很多品牌打不过竞争对手就“加入”到竞争对手的队伍里去了。所以只有中国民族品牌(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使中国不但成为品牌大国,还要成为品牌强国,国家经济才足够安全。 当然,很多跨国公司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国,有很多公司是带着笑容满载收获而归,也有很多企业带着失望刹羽而去,有很多实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叶,曾经在中国市场占率有达到70%-80%富士胶片,却因有染“走私风波”而走向下坡路,竞争对手柯达却乘势而上,成为新的领导品牌;曾有着美国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美誉的惠而浦,在与雪花合资的几年间,累计亏损2.7亿美元,不得不于1997年11月8日将其所持有的60%股本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雪花集团。无疑,这意味着合资失败,无奈地退出中国电冰箱市场……这些跨国公司的兵败中国市场并不是个别的,同行者还有很多:瑞典通讯巨头爱立信、意大利乳业骄子帕玛拉特、日本零售业领袖八佰伴都陆续败退中国……(本文选自贾昌荣的最新实战著作《营销的安全•安全的营销》,更多内容请关注此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贾昌荣,实战咨询策划专家,中国企业十大策划师,中国企业十大最具魅力培训师,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品牌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中国酒业创新联盟战略营销顾问,客户世界研究院专家顾问,长春团市委青年创业导师,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会员作者,《太阳能资讯》、《河北酒业》、《工业品营销》等多家报刊媒体专家顾问。在《销售与市场》《经理人》《当代经理人》《新营销》《成功营销》等50余家媒体发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类文章300余篇,超过120万字。出版图书专著《品牌王道》《营销就是为消费者造梦》《营销的真相》《服务营销战》等10余部。另外,还在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第一营销网等80余家网站开设专家专栏。Email: scheeming_jcr@sin.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