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奥运商机,如何争锋? 在百年难遇的奥运商机面前,中国企业有两种最典型的态度,一种是踌躇满志型,一种是望而却步型。 前者大抵都是那些已经和2008北京奥运结缘的战略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和特许商们(以下统称为赞助商),花了大价钱才挤进奥运门槛的它们,理所当然地视奥运为企业的最大机遇;后者则是中国数量众多的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创业型企业),它们渴望分享奥运的甜美蛋糕,但没有正式身份的它们往往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奥运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只能艳羡地看着那些“有身份”的企业在市场舞台上卖力地表演。 一般说来,心态不同,命运自然迥异。但是否与奥运五环攀上“亲戚”后,企业就会自动进入坦途大道呢?没有成为奥运各种赞助商的企业是否就没有机会,只能坐听别人的掌声响起来呢? 奥运赞助,昂贵的学费? 我个人的观点是,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上那些已经花费巨大的奥运赞助商的表现,并不都是可圈可点的,在很多时候,它们甚至被解读成过于急功近利,它们的许多商业行为甚至与奥运精神背道而驰。 比如最典型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赞助商都将奥运当成自己扩张的好机会,在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上发力,而恰恰忽略了遵循奥运精神的基本要求,没有更好地与消费者、与当地城市、与社区环境、与国家政府等相关群体进行良性互动。这就注定了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收获――有了知名度,却没有收获美誉度,也没有得到市场更大的回报。 举例来说,我们已经有航空公司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正式合作伙伴,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除了只能欣赏它们的广告外,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它为我们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努力和改变,非但如此,如果它的服务还是一贯的粗糙、它的航班还是常常误点的话,奥运是不是恰恰成为传播负面口碑的最佳载体呢? 企业赞助奥运究竟是想向公众表明什么呢?仅仅是自己的商业企图吗?肯定不是。因为如此司马昭之心,是不会让人为之加分的。我们需要的是表明自己在商业之外的、更让人尊重和拥护的价值观,比如社会责任感,比如作为奥运公民的境界,比如说那些可以普世的精神价值。但恰恰是这些,我们中国本土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 还有,我们在奥运这个重大题材面前,已经暴露出我们商业经验和营销技巧的不足。豪放、粗放,成为了中国企业在08奥运营销上的最大特点。 一个简单地例子是:大家只记住了奥运赞助后续投入2~4倍的惯例,而进行大胆的投入,却没有回报的精确预测,这使得企业的奥运营销之旅看起来更象是一场赌博。 比如浙江梦娜针织袜业有限公司投入了500万美元成为了赞助商,按照上述所说的后续投入标准,梦娜今明两年还将计划对奥运配套的营销预算,总计1亿元左右。梦娜去年的销售额是10亿元,也就是说企业拿出了约1/10的销售收入投入到奥运营销中!在商场里,梦娜袜子的零售价通常是10来元一双,也就是说,梦娜在奥运上投入的1亿元,相当于要卖掉1000万双袜子。这笔帐不知道在多时间内能算得过来? 从奥运开始,这只是赞助商品牌长征的第一步,那些被消费者们长久记忆的奥运会赞助商品牌,其实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体育营销之路。我们如果短期心态太浓,想很快有所收获,恐怕摔的跟头更大。 据一项统计表明,在1984年奥运会正式商业化之后,直至2004年累计的144家奥运会合作伙伴中,只有约30%的企业是在奥运项目上盈利的,剩余70%的企业在奥运会结束后,也结束了其短期的奥运价值收益。 因此,我个人的预言是,可能08奥运之后,有一部分企业可能不但没有尝到跟奥运攀上亲戚后带来的好运,反面甚至可能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因财务透支而压垮了自己,改企业的命运将从此被改写。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