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汽与海马的豪门恩怨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到家喻户晓的厂商,海南马自达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和努力就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从2000年仅3000多辆的年销量到2002年的近3万辆,海南马自达产品销量翻了近十番,至2005年时,海马的年销量已经突破7.8万辆。 就海马而言,从规模和产销绝对数量上均不显优势,但这没有阻碍海马高速发展的脚步,面对国内新生力量的逐步壮大和国外汽车巨头“入侵”的境况,海南马自达在积极布防的同时主动出击,全面加强自身的攻势。福美来、普利马持续热销,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连续几年增长幅度超过市场的平均增长率,日渐成为车市的中坚力量。 然而,进入2006年的海马销售情况却比较沉闷,仅靠福美来和普力马这相对不算新的两个车型来和其他品牌的各路新老车型较量显得有点势单力薄。特别是,日本马自达先后将旗下马自达6和马自达3注入一汽轿车以及长安集团,而海马拥有的依然只是普利马和福美来两款已投产多年的陈旧车型,虽然月均销量仍可以维持在5000辆以上,但竞争力日益下滑。 近期来,业界盛传马自达品牌正在从海马汽车剥离,马自达品牌今后将全归一汽所有。而一汽马自达高层也一再强调,今后所有马自达品牌产品的销售都要归属一汽的网络,这对于正在申请马自达中国From EMKT.com.cn生产后续车型许可的海马汽车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一汽与海马的多年宿怨是否激情重燃?没有了马自达品牌支持的海马能走多远?海马又能否走出自主品牌之路? ——题记 一直热销的海南马自达福美来将在年内换上海马汽车的标志继续生产。这个消息近期在业界广为盛传。一汽马自达内部员工也证实,马自达品牌正在从海马汽车剥离,今后所有马自达品牌产品的销售都要归属一汽的网络。对此,海马汽车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海马汽车正在和马自达中国进行协商,马自达品牌是否还会留在海马汽车预计会在5月份得出结果。一场因为马自达品牌而产生的豪门恩怨再度迸发。 海马的“独立运动” 海马与一汽、马自达的关系渊源久长,1992年,日本马自达与当时的海南汽车制造厂合作成立了海南马自达;1997年,海南汽车厂又并入了一汽集团,马自达也就与一汽集团间接搭上了边。从此,海马、一汽、马自达陷入一个错综复杂的三角恋关系之中。 可以说,一汽集团与马自达的合作应属“无心插柳”之举,但马自达品牌到后来却是偏向一汽而抛弃海马,海马与一汽的恩怨与马自达有着莫大的联系,但真正使得双方交恶的源头,则是缘于海马的“独立运动”,而海马要独立又缘于1997年一汽兼并海南汽车厂时的行政干预。 1997年11月,一汽集团和海南省政府经过协商签订了《关于兼并海南汽车制造厂组建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的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以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方式实现资产重组,成立一汽海南马自达有限公司,其中一汽国有资本占51%,海南汽车国有资本占49%,新公司由一汽控股,作为一汽在华南的重要生产基地纳入一汽统一规划。 虽然通过政府撮合,海马通过一汽而获得了生产许可,但此兼并通过国有资产无偿划拨方式完成,海马方面对此无偿划拨一直颇有微词。事实上,一汽也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控制海南汽车制造厂。海南汽车制造厂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独立经营意识非常强烈,而且,当时的海南汽车厂拥有在行业中一流的美国福特汽车菲律宾公司提供的冲压厂和装配厂的全套设备,设计生产能力为整车5万辆,与安徽奇瑞和上汽合作相似,海马与一汽合作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产品上“户口”,解决当时海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进入国家汽车产品目录。 这种带有政府色彩的合作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弊病就逐渐显现出来,有关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的各种不和谐声音也逐渐传了出来。特别是随着一汽大众价格体系的调整和海马产销量的扩大,一汽与海马在市场上的竞争关系已不容回避。业内人士称,尽管海马在极力避开一汽,但是随着海马效益的提升,与一汽的制衡无非就是两个,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兼并重组,类似于风神汽车,成为一汽在华南的生产基地,另一个便是独立。 事实上,心存异议的海马一度想通过借壳上市来达到独立的目的,但一汽方面当然不希望海马独立。对于有官办色彩的海马,一汽实质上并没有从海马的项目得到多少利益,这让一汽很恼火。之后,一汽想整体收编海南马自达,但却遭到了海南省政府和海口市的拒绝,双方关系紧张。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