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新营销 > 新视野 > 谈谈音乐营销

谈谈音乐营销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6-11-20, 作者: 程志宇, 访问人数: 4951


7 上页:第 1 页

  三、音乐营销的注意事项

  1. 音乐营销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需要系统规划,精心制作,长期运用,而不是一时兴起,图个热闹。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认识的了音乐营销的特殊作用,创作了一些企业歌曲,但是鲜有生命力者,大多属于粗制滥造之列,旋律生硬单薄,歌词苍白无彩,只是词藻的堆砌以歌功颂德或是痛表决心。这些企业歌曲的出炉往往是管理层出于装点门面的一时兴起,再加上别有用心的音乐制作经纪人上下窜掇而形成的状况。歌曲搞出来后,企业大张旗鼓地组织员工学唱、找歌星灌唱片,再拍个MTV到处参加比赛,风光一段时间后即被遗忘。根本起不到凝聚企业人心,激发员工热情,宣传企业和品牌形象等正面作用。某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名叫《著名企业歌曲展播》,本应是一些著名企业的企业歌展播,但只有某酿酒一家,展播的是该企业的系列歌曲,歌曲的MTV整个画面毫无亮点,就象老八股的新闻报导片,歌词乏善可陈,不伦不类,尽是歌颂功德无量、圆满,或者是说教,曲调也大同小异、平庸俗气——不客气的说完全属于不太入流的作品——可能是大批量制作的缘故吧。可怜该企业一掷千金地唱了这么多歌,究竟能得到什么呢?

  2.注意采用合适的音乐,以便和品牌形象、产品特点、商场氛围想协调,而不是没有选择地随意播放。

  现在几乎没有哪家商场没有播音系统,但真正能发挥它的功用的,我看不多。因为音乐的播放有很大的技巧性,什么时段该放什么歌?什么日子该放什么歌?放的音量该有多大?这些都很有讲究的。没有一点这方面的研究,音乐的播放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音乐的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企业在广告中也要有音乐营销意识,要选择与产品市场定位、广告内容、背景协调一致的经典音乐,以达到渲染强化广告主题、内容的效果。目前许多广告的背景音乐显然未能做到这一点,如宁静的画面配上《斯拉夫舞曲》,火腿肠跳跃的场面却用《蓝色多瑙河》。效果较好的算"圣达"鳖精广告,它引用英国比肖特《可爱的家庭》与全家饮用鳖精的画面相结合,营造了幸福家庭都饮鳖精的氛围。最成功的例子应是"孔府家酒,让我想家"的电视广告,它迎合了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情淡漠而思乡思亲之情渐浓的"情结",其背景音乐选用《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旋律,与王姬回国的画面情景交融,达到了促销产品的广告意图。

  3.音乐营销需要通过音乐来传播品牌精神,而非名人效应。

  很多品牌也邀请有名的歌星做代言人,比如康师傅,前后邀请过任贤齐和张惠妹。最终起到的效果却不明显。原因就在于他们代言人的形象和产品并没有完全结合到一起。企业得到的主要是名人效应,而对品牌精神的传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与其他公司相异,台湾黑松公司以更巧妙的方式将公司所倡导的理念,通过音乐传递出去,准确地到达目标消费人群,同时还很容易在目标群体中引起共鸣。比如,黑松多使用新推出的原创歌曲,歌曲强调黑松公司的品牌精神:有梦就有快乐。同时在选择歌手的时候,也倾向于那些刚刚出道的歌手。一方面这样的歌手比较有朝气,另一方面歌曲的内容和演绎者本身也比较容易结合到一起。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曾红遍台湾和大陆,其实这首歌就是黑松在台湾的广告曲。由此,黑松公司也唤起了公众对于黑松精神的肯定和追随。每年黑松的主打歌的歌词都很相近,以此反复塑造黑松精神。黑松公司将唱片公司、电视节目、广告、零售终端结合在一起,扩大了营销传播的范围,同时这些渠道的交叉作用也强于单一媒体的作用。该公司将这一理论也应用到了华东市场,在2004年9月份,邀请当红上海歌手胡彦彬演唱了《我的未来不是梦》,同时举行了一次巡回校园歌唱比赛,将这股旋风刮及整个华东地区。电视娱乐节目、广告、唱片行里不断播放的歌曲,公众对于这名歌手的追捧,以及零售超市的大幅海报都成为了黑松有力的传播工具。而紧随其后的市场调查显示,黑松的知名度从零上升到67%的人群到达率。

  4.音乐营销要注意音乐的版权问题,忽视音乐的版权将产生“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负效应。

  在运用“音乐营销”之前首先要意识到音乐是一种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的纠纷是可能为品牌的发展埋下祸根的,其次必须努力取得许可协议,对于能找到著作权人的,企业一定要与著作权人友好协商获取权利许可;对于一时找不出著作权人的,应请主管部门代收版权使用费,同时刊登广告公开寻找著作权人,这样才能先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有许多品牌对此极为忽视,最终酿成难以下咽的苦酒。伊利由于重视音乐版权,既传达了品牌的精神,又留个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品牌的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伊利在确定把“找朋友”民歌作为广告歌之后发现著作人不详,为了尊重版权伊利向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交纳了版权费,同时在《南方周末》报等媒体发布硬性广告公开寻找《找朋友》的著作权人,继而伊利集团在北京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向记者宣布“伊利集团在产品广告中采用了《找朋友》歌曲,但是由于其著作权人一时无法找到,已请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代收版权费”。此举立刻引起了《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等强势媒体的报道同时吸引众多地方报刊的转载,达成了新闻炒作的效应。然而这还不是最终,著作权人一下子冒出了很多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整个音乐界几乎都被卷进去了,最后争来争去发现《找朋友》原来不是中国民歌,而是匈牙利民歌,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这些意料之外的事件大大提高了伊利雪糕“找朋友篇”广告的注目率以及记忆点。

  总之,企业可以多想办法,充分利用音乐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添加一股强劲的动力。  

  原载:《商场现代化》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c426@to.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5篇)
*企业销量倍增计划之一:音乐营销带动销量倍增 (2011-08-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拓)
*音乐营销的未来之路 (2008-11-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德苍)
*音乐营销,构建企业的声音识别系统 (2007-07-31, 《新营销》,作者:陈阳)
*音乐营销:拨动消费者购买的心弦! (2006-09-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绍兵)
*当音乐遇上营销 (2006-07-0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盛轩)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5-01 05: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