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东风苗圩时代真相 7 上页:第 2 页 东风“迁都”梦圆苗圩时代 蒋泽一是东风汽车公司车架厂原副厂长,也是见证和参与了东风汽车公司从原址、到建厂再到发展壮大的元老之一。他在回忆当初创业的情景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1966年10月,车身筹建组由李跃同志带队前往湖北省均县老营参加厂址选择的‘老营会议’。筹建组重新划分之后,我被分到冲压筹建组。为了贯彻‘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老营会议’对厂址选择和厂房布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厂房越小越好,尽量低一些,土一些,厂房要钻小沟,充分利用支沟,留出大沟种田。一个车间的长度不超过70米宽度不大于20米,单独建筑物的占地面积控制在1000平方米左右,最大车间也不宜超过3000平方米。 车架厂因有一台3500吨压床的关键设备,根据老营会议的精神,将其厂址安排在条件较好的狗陪沟内,对于3500吨压床的安装位置问题曾形成两种方案。一种是将压床安装在山洞内;另一种是‘嵌’,就是将安装3500吨压床的车间建在两座山中间。利用房顶的宽度把两座山连接起来,房顶上面填土种树,这样,工厂的标志和特征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那时,我们虽然对‘山、散、隐’有些不同的看法,但只要领导说了我们还是认真去做。在我们的心里有一个信念,为了二汽早日建成。” 蒋泽一所写的“二汽”即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就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早在1953年国家筹建一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建设二汽的构想。1964年,顺应毛泽东“三线建设”的方针,中央确定二汽厂址选在武当山一带。1966年,当时的国家计委负责人又提出:“要找一个既有铁路又有水运,厂址要打不烂、运输炸不断的地方,要从最困难的地方着眼。”于是选址又向大山的纵深发展。当年10月,二汽最终选择建在武当山北麓,东西长32公里,南北8.5 公里,号称百里厂区,24个专业厂分布在20多条山沟里,厂区之间一般相隔 2公里至5 公里。 对刚从战争的苦海中解脱出来的中国而言,这样的选择在当时本无可厚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1980年7月22日,邓小平视察二汽。当他把分散建设在十几个山沟口附近小盆地上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看完之后,斩钉截铁地说:“你们注意搞军用产品当然好,但是从长远从根本上说,是搞民用产品。” 那时困扰和影响二汽放手建设和发展的,是二汽的长远发展目标,到底是以军用产品为主,还是以民用产品为主的问题。邓小平当时纵观世界形势,认为“和平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打不起来的,因此军品订货必然少,而民品市场则相应会变大。 根据这些指示,二汽当时的领导班子下定决心调整部署,把二汽原由国务院审定的、年产10万辆汽车纲领中的年产4.5万辆军用车,正式大幅度调低到1万辆;把5.5万辆民用载货车,正式大幅度调升到9万辆。同时,在新疆开发了沙漠勘探车,在西南开发了高原客货车。这么多新车型不但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解决了国防需要。 然而,当20世纪90年代,私家车消费潮流汹涌而至时,蜗居大山的东风汽车公司的各种弊端进一步显露无疑。 十堰没有飞机场,从最近的大城市武汉到十堰,乘火车最快也需要7个小时。乘汽车时间也大致相当。而从全国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来十堰,只能先乘飞机到武汉,然后再用一天的时间坐火车或汽车到十堰。十堰的地形复杂,甚至在市区乘车而行,你都要经历左右回旋、高高低低的山路。一个现代化的大企业生存环境中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信息化”,而十堰地区显然缺乏适应“市场化”、“信息化”的硬件。在这样的条件下,东风公司对外交流出现“梗阻”毫不为怪。 东风公司与一汽、上汽被看作是中国汽车的“三大巨头”,但与一汽、上汽相比,东风公司所欠缺的主要是地域优势。由于“被困”大山之中,公司整体对外辐射能力大大减弱,已经严重影响到东风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出山!”立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东风汽车公司的有识之士发出呐喊。 其实,早在1997年担任东风汽车公司党委书记一职时,苗圩就曾经提议将公司迁出武汉,但遭到了十堰市乃至东风内部各方面的强烈反对。 十堰市是个“因车而生,因车而兴”的城市。十堰市地税局东风汽车公司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东风公司(包括东风(十堰)实业公司和东风公司老干部处下属企业)2002年共缴地税1.74亿元,比2001年增长20%。据十堰市地税局东汽分局局长孟文生介绍,东风上缴地税占整个大十堰(包括十堰五县一市两区)地税近1/3,远远超出1954万元地税征收任务。 东风搬走后,除了税收方面将极大地影响十堰之外,还会给十堰市现有的零配件企业造成重压。一份来自十堰市统计局的调查材料证实:在东风配套处每年采购整车配件的30个亿大单中,大十堰的企业(含省属企业)拿去8亿,市属企业能与主机厂配套的有四家,可以获得3个多亿订单。市属企业的配额占历史最好年份的30%。在这些汽配企业中“三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企业占据90%,其中30%国有中型企业已至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边缘。原先能够从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份额中分取一杯残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在于“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东风“迁都”之后,地利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东风许多职工包括一批元老也对“迁都”表示不满,这不仅缘于他们创业于斯,对十堰有着深厚的感情,更在于东风一旦迁出十堰,将对十堰汽车基地建设非常不利,从而使依然留守在十堰的数万名职工有一种遭遗弃的感觉。 迁都是铁定要进行的。苗圩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他却显得非常慎重。 “东风肯定不能走远,如果迁都与十堰发生利害冲突,谁来摆平?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最佳选择是迁都武汉,武汉是指定的对口支援十堰的城市,这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保持后院稳定。”苗圩想。 而且,素有“九省通衢” 之称的武汉,将使东风公司的对外辐射能力大大加强,并真正可以与一汽、上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不仅如此,如果东风搬迁到武汉,东风公司的区位优势将比一汽、上汽更加明显,毕竟武汉立足中原,往东西南北的扩张更加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武汉市长李宪生此前曾担任十堰市委书记,与东风公司的苗圩在十堰长期配合。苗圩决定“迁都”武汉,甚至后来出任武汉市委书记,是否也包含有李宪生“作为”的因素,人们对此有理由作出丰富的想象。 2003年9月28日,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汽车公司举行了隆重的总部新址奠基仪式,宣布东风公司正式走出大山,迁址武汉。此次迁入的虽然只有东风汽车公司总部12个部门6个项目平台小组,计180多人,但搬的是东风的“头脑”,并且其旗下的神龙公司、与日产合资的东风有限公司、东风本田、东风电动车等公司早已注册武汉,这一切对加快东风国际战略合作和改革重组,吸引人才,拓展产品,开拓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苗圩终于在自己任期内,让东风汽车公司向十堰――这个“被汽车拖来的城市”挥手作别,并且向着世界500强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一个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 2005年,苗圩这样重新定位东风。这原本是他准备继续奋斗的光荣与梦想,现在他交班了,但东风将长驻他的心田,后苗圩时代的东风仍将被他深深地牵挂。 2005年5月21日,《商界名家》记者特别拜访《商界名家》的“老典型”苗圩。其时,他刚刚从日本返回。从他亲和、自信的笑容中记者可以推测,东风雷诺尽早落户武汉的项目磋商肯定卓有成效。这应该是他为东风直接做的最后一件事;当然,这也是他为武汉做的第一件事。 记者问:苗总,离开东风,有何感触? 苗圩微笑着,意味深长地作答:我还是东风人啊!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27-87129010、62204433,电子邮件: dzj19750618@yaho.com.cn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