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企业与人 > 商界名家 > 俞雷:要做营销“博客”

俞雷:要做营销“博客”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01-05, 作者: 邓璟, 访问人数: 6303


7 上页:第 1 页

  从外企到内企  

  在SARA LEE的职场之路是顺风顺水,俞雷也一直在工作上得心应手。2000年8月,杭州已经多少让人感觉到秋天的一丝微凉。就在这时,SARA LEE公司高层发生了变动,真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俞雷等人都被无情地解雇了。这次偶然的解雇,让俞雷有点措手不及。当几年之后俞雷再次见到SARA LEE以前的高层领导时,都觉得那是一次惨痛的经历。

  短暂休息几个月后,他成为农夫山泉核心市场的大区总经理,然而这仅仅是过渡,他“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和信念显然没有被一次偶然的事件所击倒。

  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欧莱雅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于是,他的职场梦想得到了延续——成为欧莱雅浙江省的销售经理。很快俞雷在欧莱雅的业绩非常喜人,他的职位也随着高层的变动一再更改。从浙江省销售经理——浙闽区销售经理——浙江省销售经理——浙皖区销售经理,职位的提升和下降到再提升,他深深地感到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在这样庞大的外企,几乎无法得到客观的认可。“虽然我们的销售业绩年年攀升,但是却很少有人表扬你或者给予某种肯定性的认可”。

  对于一个搞营销的人来说,最畏惧的也许就是一个没有可供自己发挥能力的舞台。在欧莱雅3年多的时间里,俞雷曾把高层认为“不可能的任务”——浙江义乌的市场硬是开辟出来了。但是总体而言,这段不长不短、不算痛快的职业生涯,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反省和总结,“也许世界500强企业并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了”,俞雷要走的每一步都考虑得特别清楚和特别仔细。

  尽管自己能够西装笔挺地出入知名跨国企业的办公楼,可以和同事悠闲地喝咖啡,也能够和一帮跨国企业的头头们在办公桌上用熟练的英语交流、谈判,但是俞雷却越来越厌倦这种year after year、day after day的机械重复工作方式。第一次,俞雷对自己的职业梦想产生了怀疑。跨国公司在他的心目中,越来越像是透明的天花板,那只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一所好学校,而不是最终归宿。在跨国公司里,永远都只是做事,而不是做事业。

  因为兴趣与理想,还有更远大的抱负,他越来越发觉自己不适合外企的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着书籍和电脑,抽着一根根烟,喝着一壶壶龙井,沉思着、思索着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平安保险、玛氏、莎莉、欧莱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重新涌回到自己的脑海,他开始用文字总结和反思近十年的职业生涯,将一篇篇含金量极高、饱含着汗水与心血的文章投向业内的知名媒体。

  有时候,走在的西子湖畔,看着宁静的湖面,眉头紧锁的俞雷内心并不平静。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率领本土的企业,去打败那些他曾经服务过的跨国企业啊!

  2004年5月,他决定离开欧莱雅。尽管欧莱雅是全球闻名的优秀企业,但是俞雷却发现自己的舞台不在这里。这已经不再是痛苦的决定,近十年的外企职业生涯让他看清了自己的舞台在何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从外企转向民企。

  据俞雷本人透露,他现在一家民营企业任营销总监。当问具体是哪一家民企时,“等我把这家公司做上市之后再告诉你,现在暂时保密”。俞雷说完哈哈一笑。  

  从“实战”到“博客”  

  俞雷很忙,他全身心都投入到如同生命的销售事业中去了。在采访中,问他关于跳槽的时间时,他经常要想很久才能想出来,而对于就职企业销售方面的数据却不假思索、条件反射般地脱口而出。24岁,年纪轻轻时就成了平安保险杭州分公司的负责人,当问他“当时自己觉得是否有成就感”?他说:“保险公司做事情太忙,分身乏术,更没空去考虑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销售经理,他经常跑在市场的一线调研、跟经销商打交道,经销商的请客送礼,多半都被他拒绝了。“吃了喝了别人的,就要掉进别人的套,总是要还债的”。有经销商在夜总会包好房,邀请他去娱乐娱乐,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因为拒绝了不少应酬,所以也得罪了不少人”,“吃吃喝喝的不是真正的朋友,现在做销售不再是传统的吃喝玩乐那一套了,人家只看重你够不够专业”,“君子之交淡如水”……说这番话时,俞雷的脸上是从容和淡定的。虽然俞雷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常常拒绝别人邀请的做法让一些经销商大为恼火,但是这跟他拥有很多真挚的朋友并不矛盾。“在浙江,几乎所有大企业的高级销售经理和我都有深交,就算不太熟悉的,我打一两个电话就能联系上”。

  俞雷虽然被很多人视为“实战派”的营销专家,但是他对“实战派”这个头衔却不满意,他觉得自己更像个营销“博客”,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在网络上、纸质媒体上发表稿件交流思想。他给媒体供稿,条件也非常苛刻,“非一流媒体免谈”,在他的邮箱里有一大堆的约稿信,可是在他眼里绝大部分是“不能完成的任务”。跟很多“专家”每月批量生产稿件不同,俞雷一个月最多只能写1—2篇稿件,每篇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篇篇精品。如果你站在俞雷的楼下观察,他书房的灯差不多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熄灭。“别人应酬的时间,我都用来看书写文章”,当一些朋友问俞雷怎么有那么多好文章出来的时候,他这样回答。

  为了批驳业界的一种谬论,俞雷曾花费了几个月时间通读了该领域的九本经典著作,然后写出了一篇激浊扬清的好文章;为了写好一篇实践性较强的文章,他不惜花费三个多月去搜集一手的数据资料;在编著《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一书时,他也自费到外地去获取真实、详尽的资料。他不屑于“剪刀+浆糊”的写文章做法,写文章之前也很少在“google”或“baidu”去“复制+粘贴”别人的资料。

  因为对自己文章的自信,他一般不允许编辑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宁可撤稿也不愿意修改后刊登”。写了近百篇文章,除了一个读者对他文章里的一个错别字纠正以外,没有人提出质疑的观点。在EMKT(中国营销传播网)的营销管理论坛,他的文章往往一贴出,便在网友中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在大多数从事销售行业的网友眼里,“船长”的文章才是最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也许这个时代会有很多浮躁的著作问世,获得暂时的好评,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那些有理性的读者,他们将会是作品的最好判官。

  “我国每年的营销类书籍和营销类杂志并不少,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是真正的大师和实践者”,俞雷说这番话时神情有点忧伤。只有交流的知识、思想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俞雷从不隐瞒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他愿意跟别人一起去分享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知道的、熟悉的东西,他常常是毫无保留地写进文章里。也许,他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影响力有多大,但是对于一些刚刚进入销售行业、或者说是正在销售领域遭遇困境的人来说,俞雷的文章就像是指路明灯,引导着他们不断前行。

  俞雷还和几个朋友搞了一个“独立财经书评”——挑选几本营销方面的书籍作出独立、客观的评判,不受出版社、作者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有些书商或者作者为了获取他们写的书评,经常给俞雷寄样书,把他的信箱塞得满满的,只不过大多书籍随便翻翻后都被放在书堆里,“现在有价值、有分量的书不多了”。

  在《市场术语》中对“博客”的定义是这样的: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俞雷就是这样,白天在销售市场中身先士卒地“鏖战”,所向披靡,晚上就在网络中让思想驰骋四方,把自己的理念和思想通过各种媒体传递给别人,不受外界任何干扰。

  在俞雷书房的窗前,你能看到那个沉思地伫立着的身影,双目注视着远方……  

  记者手记:

  对俞雷的专访是在他家里的书房进行,据说这仅是他两个书房之中的一个。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书房里的书都是销售方面的书籍,那就大错特错了,汗牛充栋的书架上,哲学、诗词等古典书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反观经济、营销类的书籍,充其量只占了一半。翻开那些书,你会发现很多地方都详尽地做了读书笔记。特别是诗词方面的书籍,俞雷还仔细考究了可能是解释有误的地方。俞太太这样“数落”他:“俞雷特喜欢看书,可能他看书的时间比陪我的时间还要多”。

  晚上7点多,在一个异常窄小却很有特色的小食店里,“每星期我们要来这里2—3次”,俞雷按照往常的习惯点了一煲鸡汤,据说鸡汤是这个餐馆的招牌菜。当服务员把“毛管没有完全拔净的鸡肉”端到餐桌上时,俞雷向老板提出“抗议”,老板先去询问了一下当班的服务员,然后对俞雷说声抱歉,“服务员今天特忙,到现在还没吃午饭,可能手脚不够利索了”。俞雷笑着跟餐馆老板说:“你应该让她看看《没有任何借口》,然后再看一本《执行》……”话没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杭州的夜晚凉风萧瑟,俞雷跟他太太走得很近,“你说,等我们老了退休之后干什么好呢?不如开家咖啡馆吧?”俞雷望着太太说,“开咖啡馆?只是为了过把瘾不管是赔还是赚,是吧?”俞太太回应。“赔本?你也太看不起你老公了吧,再怎么说我也是个营销领域的奇才吧?”大家又笑了起来。

  俞雷对路上的车很感兴趣,打车的时候常和司机探讨前面的那部车是什么牌子,决定明年初也买辆车,“我就不相信它不降价!”一个早就有经济实力购车的营销经理人,说这个话的时候,让人感到特别地理性。

  俞太太对俞雷说:“下周我要出差3天,周五才能回来哦”,俞雷没有回头,“老婆出差啊?没关系,这个家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保姆……”气得俞太太要拧他的耳朵。

  可爱的俞雷,可爱的“船长”!  

  本文刊载于2000年1月号《中国品牌》杂志。《中国品牌》杂志是中国第一本品牌经理人实战期刊,“品牌成就梦想”。如果您对文章、杂志有建议或意见,请致电020-87694009-829、020-87693607-829,E-mail: dengjing1982@vip.sin.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4篇)
*俞雷专访--康纳电器:淘一代的厨卫电器品牌 (2010-03-12, 中国营销传播网)
*别让员工博客成为企业的危机炸弹 (2006-09-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林景新)
*博客营销的未来 (2006-07-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
*博客时代的精准营销 (2006-07-10, 《首席市场官》,作者:王冬杰、朱娟南、林靖)
*博客和圈子社会 (2006-05-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
*中国企业,笑看博客还是错看博客? (2006-05-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志起)
*博客危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6-04-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林景新)
*博客营销(blog marketing)案例 (2005-11-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文京)
*博客营销(blog marketing)初探 (2005-11-1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文京)
*我们如何从心态、习惯、观念和文化上适应现代营销成为高手? (2005-01-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志怀)
*独立财经书评: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出路 (2004-10-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
*细节的力量 (2003-11-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
*当马得其遭遇“最糟糕” (2003-11-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
*《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第九章--综合整治,搞掂“渠道冲突” (2003-11-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陈宁)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4 05: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