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伟大的牵线人 7 上页:第 1 页 中国经济的形象大使 他曾是中国入世谈判的功臣,现在,他又以民间身份致力于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龙永图 龙永图已经是个符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符号。现在在世界上每一个他出现的场合,你都会看到他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充满激情地歌颂市场经济规则之下的自由贸易。 对于一个非理性壁垒仍然横行的世界,这样的声音不可或缺,而龙永图也最堪此任。从1992年到2001年,这位当年中国加入WTO的首席谈判代表用10年时间艰难完成中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的谈判。当“入世”被视作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时,他随之被舆论捧为功臣。 1965年从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入外贸部工作的龙永图有充分的理由接受这一荣誉。为了使中国在入世谈判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他曾将美国谈判代表赶出会议室,也曾在谈判中途摔座离席,拂袖而去。 但是理性从没有从龙永图身上消失。这位首席谈判代表第一次将“双赢”观念带入谈判之中,“既然是谈判就肯定要有让步,要有妥协,并非一味强硬就行得通,关键在于坚持自己的大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龙永图由此希望各方最后达成的是一个“双赢”协议,这样双方谈判代表好对各自国内民众都有一个交代,而双赢两字则最终成为随后中国商业最时髦的用语。 如今回想起来,多年谈判使他牢牢树立了一个更大的原则: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能够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国际自由贸易则是使全球能够实现共赢的手段。 “谈判使我们了解了全世界,推动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进程;谈判也使我们认识了自己和更清晰地明确了我们在全球经济组织中的位置。”他说,“该改的就得改,该坚持的就得坚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水平,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终于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2002年3月,曾是新中国向西方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的龙永图被任命为外经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此前他已经是副部长级的首席谈判代表。2003年,已经年满60岁的龙离开官场退休,随即被选举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如同当年的首席谈判代表身份一样,这同样是一个万人瞩目的位置。旨在“推动亚洲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的博鳌论坛是第一个设在中国的大型非官方国际组织。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错综复杂的因素,整个亚洲是全球最具多样性、多元化的地区,如果不经过长期的沟通、理解,很难形成统一、响亮的声音。博鳌论坛成为目前唯一将亚洲连为一体的纽带。 龙永图面对的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2003年,作为秘书长,他跑遍了世界去邀请博鳌第二届年会的演讲人。龙永图请来了他在中美世贸谈判中的老对手巴舍夫斯基。博鳌论坛的开放机制是让世界讨论亚洲,而不是亚洲人关起门来讨论亚洲,他希望世界更多地倾听亚洲的声音。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称赞博鳌亚洲论坛是一次愉快的思想旅游。他说,通过聆听演讲和参与讨论交流,对于一系列有关中国与亚洲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获得了许多新鲜的认知与有价值的信息,也结识了新朋友与合作伙伴。 而通过博鳌论坛,两鬓在入世谈判期间发白了的龙永图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今年6月3日,他被邀请到意大利出席“彼德伯格秘密会议”,这是西方政治经济界精英人物讨论最重大国际政治经济话题的年会。龙永图说,他是50年来第一个被邀请参加的中国人。基辛格博士则称他是本次年会的“超级明星”。 龙永图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形象大使,他告诉《环球企业家》,自己希望能够成为中国企业理解世界贸易规则的桥梁,希望整个亚洲包括整个世界能够平等、互惠、合作、共赢。■ (文/《环球企业家》□ 余勇|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中国投行之父 这位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在中国扮演了一个建设者的角色,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有了第一家合资投资银行 约翰·马克 约翰·马克(John Mack)频密的中国之旅,开始于1993年。他第一次来华时,摩根士丹利中国区团队安排周密,从机场出来后,甚至有车队护卫其去会见中国领导人。当时而言,在开发中国新兴的投资银行市场方面,摩根士丹利是很落后的——1995年它才做成第一单业务:中国东方航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高盛和美林均已在此之前进入了中国。 但在1994年,马克与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歧山达成协议,创建中国首家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这是一个纯粹的摩根士丹利纽约本部主导的交易,摩根士丹利香港与当时摩根士丹利亚洲业务的负责人华沃兹并非关键发起人。中金正式建立于1995年中期,约翰·马克代表摩根士丹利任董事。从此以后,马克每年两次来中国或其他地方参加中金的董事会议,并时常前来中国参与摩根士丹利的IPO业务。 中金与摩根士丹利各有中国的投资银行团队。曾有摩根士丹利方人士对王歧山表示不敬,导致高盛获得了1997年开创性的中国电信41亿美元的IPO项目。尽管如此,摩根士丹利帮中金建立了香港子公司,借此中金仍成为这一大型海外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之一。此外,摩根士丹利代中金完成了此单业务的全部薄记工作。没有马克的许可,这是不可能做的。 尽管在一单生意上丢了面子,马克持续跟进中金的业务,而在周小川就任建行行长之后,股东关系开始有了显著改善。加上中金管理层的支持,摩根士丹利主持了中石化、联通的IPO以及后来中国铝业的上市。 2001年初,马克由摩根士丹利离职,也告别了中金董事会。他参加的最后一次中金董事会议就像对一个政治要人多年成就的庆典。 要言之,马克创建中金的远见和他每年4、5次亲自来到中国,是摩根士丹利在华成功的关键。■(作者为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及中国区首席运营官) “刀锋”约翰·马克画像 吕彦|文 过去20年间,约翰·马克在华尔街拥有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号“刀锋马克”(Mack the Knife):他用29年时间在摩根士丹利公司从债券销售员一直干到总裁的位置,在此期间他坚定地削减成本,从而得此绰号;2001年7月他加盟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SFB)后,把2.75万名雇员裁减掉了一万,并成功削减了30多亿美元的成本。 1972年加入摩根士丹利的马克,7年内即升为董事总经理。1992年,47岁的马克出任总裁,全面负责公司日常经营业务。此间他不仅确立了摩根士丹利在华尔街的显要位置,更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1990年代初以来,他每年奔走中国数次,是对中国最熟悉,人脉最丰富的金融巨头。 他所为世界注目,是1997年2月主导的摩根士丹利与著名证券经纪商添惠(Dean Witter)的合并。前者是专做大客户的顶级投行,后者则是面对普通消费者的零售经纪商。两者的结合,既可使金融产品从机构进入散户零售领域,又能利用零售领域的行销能力来调度资产,可谓天作之合。 但马克本人为此合并做出了巨大牺牲:凭着添惠在规模上比摩根略大的事实,其谈判对象裴熙亮(Philips J. Purcell)获得了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之职,而马克仅担任新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虽然在新闻发布会上他显得颇为大度:“我宁愿做胜者的巡道员,而不愿做败者的四分卫。”但在随后,更善公司政治游戏的裴熙亮将马克的嫡系各个击破,并最终致使马克于2001年1月23日选择辞职。 虽然最终以失败者形象退出,但众所公认严格、细腻的马克对于两公司整合的贡献无人可及。合并四年后,摩根士丹利-添惠的市值增长了四倍。马克在董事会上宣布辞职消息时,获得了长达三分钟的鼓掌,其本人也泪流满面。 半年之后,在华尔街纷纷传言他将成为纽约证交所主席时,58岁的马克成为CSFB的CEO。他接手的,可能是互联网泡沫破碎以来最棘手的烂摊子:不仅公司业绩一落千丈,其网络时代的明星级投资主管弗兰克·夸冲更为公司带来无数官司。世间不乏CSFB行将易手的传言。 但马克用自己的方式力挽狂澜。他一边四处寻找贷款,一边大规模缩减公司成本。而此过程中他给手下的印象是:说话算数,懂得退让,知恩必报,从善如流。 依靠有效的管理调整、集约成本以及恢复公司活力,CSFB在两年内重新成为投行业最具竞争力者。 6月25日,传来了马克将离开CSFB的消息。“他每次按理应该精疲力尽时,却总能让人觉得他还是那么精力充沛。”CSFB最大的对手之一高盛公司CEO汉克·保尔森对其旺盛精力感到吃惊。对此,马克的回答是:“每天下班时,我都舍不得放下手里的活。我无时无刻不想着成功。我有成功瘾。 ”■ (文/《环球企业家》□ 霍康|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初创企业“造雨人” 他曾将正规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入中国,现在,蛰伏数年的冯波认为新一轮机会又来了 冯波 做个假设:如果你曾有机会在1990年代中期对都正处于创业期的新浪、搜狐、网易、亚信和UT斯达康投资,你将如何选择? 时任硅谷投资银行罗伯森·史蒂文斯(RSCO)中国业务副总裁的冯波选择了新浪和亚信。他第一个在中国采取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游戏规则,将华登、华平、艾芬豪等海外投资公司的资金引入,并在2000年它们上市时取得了丰厚回报。而冯本人,也被Forbes杂志在1997年称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 现在,坐在联创策源的北京分公司——一座曾经属于清代内大臣索额图的三进四合院中——冯波仍对自己当初的保守表示遗憾:“当时认为一个领域只能投一家”。他开玩笑说,如果将自己看好的业务都投一遍,“那我们就是半个信产部了”。 对于一个曾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电影导演的人而言,冯波的经历不是一部关于宿命的艺术电影,而是一部好莱坞大片:不到40岁,他已成为中国IT业的“看不见的手”,但随着网络热潮退去,冯沉默了,他能获得一个好莱坞似的完美结局吗? 1994年进入罗伯森·史蒂文斯后,从头学起的冯见识了大量小公司借助上市一夜爆富的故事,就像看到电影中的高潮段落,他意识到自己见证着许多企业最具活力的片段。一年之后,当他知道罗伯森·史蒂文斯设立了私募部门,他立刻让秘书定了一张飞往中国的机票,并在随后两年中,走访了300家中国企业。 虽然18岁之后就移居美国,但冯保持着中国风格。按照惯例,做投资的顺序是先看财务报表,然后谈战略规划。在四通利方,冯波没有急于让王志东拿出财务报表,而是在长达两年的沟通中形成对人和公司前景的判断。谈判进行到最后,王志东交出一份成绩单,数字并不好看。据冯波当时的合作伙伴回忆,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那份报表已经足以令这个项目被否决,但冯波反而强调这个项目要继续——出门后,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个时候更要树立我们在企业心中的威信。” “当时的判断很简单,如果只是对一家公司进行投资,那四通利方肯定是不合格的。但我们是在投整个中国软件市场。我认为志东一定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冯波对《环球企业家》说。 但当对方不能坚持战略,冯波就不会保持风度了。知道用友的王文京将软件赚到的钱投入房地产后,他不仅放弃了对用友投资的计划,甚至经常指责王文京。“后来看王文京还是很聪明的,他也将我们的建议都吸收了。” 现在,冯波正在筹划一起“大事件”:他和软银的风险投资公司Mobius以及中金创办者之一的Jack Wads-worth合力创办了一个资金规模达1.5亿美元、针对IT业初创企业的联创策源基金。此基金的顾问包括田溯宁、吴鹰与王志东等中国IT业重量级人物,冯波希望借此把握住下一波创业机会:“中国软件市场这么大,好的工程师这么多,不可能像印度一样只做外包,所以一定会出现几个十亿规模的软件公司。”就像当初对四通利方和亚信下注一样,他再次将筹码放在王志东、亚信创始人之一刘亚东等人身上。 在一次与田溯宁参观过贝劳共和国的植物园后,冯对树木“抢夺阳光的战争”深表感触——企业也是如此,而作为风险投资人,他正是造雨者。■ 创投人物 熊晓鸽 IDG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中国信息的使者”。1993年,他代表IDG与上海科委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技术风险公司。包括《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在内的大多数电脑类纸媒体,都是熊晓鸽一手策划出来的。
冯涛 2001年,34岁的联创投资总裁冯涛入选Fortune全球二十五位企业新星,是同时入选的4个中国人中年纪最轻的。和弟弟冯波一样,有艾芬豪背景的冯涛主要投资高科技初创企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亚信和中国网通。 孙强 1987年起即在美国华尔街从事金融职业的孙强,现在是华平创投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在孙强的领导下,华平投资了亚信、港湾网络和户外广告公司媒体世纪,均已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明星企业。 (文/《环球企业家》□ 张亮|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