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品牌买断的本质与规律 7 上页:形成的原因 (1) 对卖者的可能伤害 早在80年代,一些名牌日用工业品企业按照政府的“扶贫”要求出让品牌使用权时,或为眼前利益卖品牌时,就发现了伤害。 当时,普遍采用的对策是在商品外包装上区分“总厂” 与“联营厂”;消费者则一方面千方百计抵制“联营厂”产品,一方面寻找更安全的品牌;外资品牌趁机进入,轻工业行业的老名牌终于全军覆没。 会计等行业的“卖品牌”,至少已能看到这样的后果:股民不相信中国会计或资产评估机构的财务报告,只有找到外资评估机构的报告才有人相信。麦肯锡、安达信、科特勒等公司也就更受人重视了。 白酒、牛奶等行业,正按照同样的规律前进:先毁灭现有的所有的所谓名牌,再产生浴火凤凰。 高等教育、出版等行业,正在等待“毁灭时代”的到来? (2)“品牌买者”中也有受害者 亏损的书商不知有多少。 老17大名酒卖出的品牌已有几千个,成功者只有数得出的十几个而已;许许多多“顶级著名酒厂”的“买断品牌”,全国市场一年只卖几千万甚至一二百万(我国多数县的市场容量都在1000万以上;只卖一二百万意味着只占领几个村庄)。 如此高的伤亡率,却没有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却没有抑制住飞蛾扑火的热情,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人们把失败归结为失败者的个体原因,认为“他不行不一定我也不行”,认为少数成功者才是自己的榜样(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别人的惯性就是这么可怕);二是多数“品牌买断者”实际上是“二道贩子”,销量再差它们也没有亏损,亏损都分给了分散的经销商,由于经销商的种种原因,真相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 当“受害者” 引起业界重视时,“品牌买断”的风险就会暴露。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灾难就蕴涵在每个个体的血液中。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虽然还不强大或者说还很虚弱,但几十年对经济学的无知与妄为,使我们的资源匹配极不合理,许多“注定要赔钱的人”掌握了大量的“可用于赔的钱”,并正朝着赔钱的方向前进,就象大前门香烟、咏梅收音机、春娟洗发水、白猫洗衣粉、鸳鸯牌床单、永久自行车、宝石花手表、蝴蝶缝纫机等等已经覆灭的许多轻工业名牌。 我多灾多难的民族还有许多命中注定的该流的血没有流。 只有该流的血流完之后,老品牌的剩余价值下降为0之后,“品牌买断”才自然会停止。新一轮的真正名牌,象今天工业界重新崛起的一大批真正名牌一样的真正名牌,才会在白酒界、教育界、医疗卫生界、司法界、评估界、鉴定界等之中崛起。那时,我们才在这些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 曾祥文 玮识管理顾问机构(广州)顾问、合伙人,中国营销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营销学院客座教授;公司地址:广州市水荫路52号1号楼7层,电话:020-37612636、37612586、37604469、37603092,手机:13318731617, zxw88263@vip.16.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