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环球时空 > 跨国公司失利的核心原因之一--“经营管理模式化的延长线进入雷区”

跨国公司失利的核心原因之一--“经营管理模式化的延长线进入雷区”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3-06-02, 作者: 李海龙, 访问人数: 4684


7 上页:第 1 页

  还譬如本书中的这家跨国咨询公司,拥有在欧美很多国家的企业进行咨询的经验,在他们引以为傲的案例库中储存了众多的成功案例。

  于是在多次偶然就成了必然的经验主义驱使下,他们将一套他们在欧美百货零售业操作成功的管理系统原封不动的导入一家所在国度的大型百货企业客户的公司里。

  结果是这套系统与客户的经营管理架构个格格不入。

  于是,客户公司不得不聘请另一家公司对系统进行改造整合的,出于对这家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的尊重,对此客户并没有太过激的言辞,只是暧昧的说,这套系统能做到高度集中管理,在总部控制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但是国内百货商场多为综合性百货,与国外专业化经营有所不同”。

  其实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由于咨询公司缺乏对所在国百货业的深入了解。换句话说也就是咨询公司对自己的客户甚至自己所操作的项目缺乏足够的认知,直接拿来在欧美的管理系统克隆过来,以至于造成与客户的经营现状格格不入的状况。

  同样是这家咨询公司,在为所在国的一家客户进行管理咨询中,称自己的方案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先进方案,而且也是有成功案例的,于是这套方案被引进了这家大型IT企业进行实施。

  方案的核心是从个人权力式的管理方式向程序化管理方式转变,但是在一味的克隆下,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点,那就是这家集团的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手段还相对滞后,没有成熟的明确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由于从创业初期到现在的管理程式的惯性,使得集团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人说了算”也就是“人大于制度”的阶段。

  这种程式从高层到基层都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一段时间的业绩“责任制”的背景下,公司内部的小团体利益所构成的“精神壁垒”,(个人崇拜)比较严重,一个分公司(部门)的运作经常是“核心人物”一票定夺。

  因此按照咨询公司的要求,要该集团立即动手,马上从个人权力式的管理方式向程序化管理方式转变,这对于该集团来说,的确有难度太大。

  5个月后,该集团难以继续承受销售下滑的压力,被迫返回原有的管理、营销体系,咨询方案宣告失败。

  为了这次咨询,该集团交足了学费,大量的应收账款、物资、库存的积压,由于机构调整中的交接不清和混乱,形成了一笔笔在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说不清的烂账,最后在整体上造成了高达1.3亿元的亏损。

  在本书中的另一个因克隆过去在别国实现了成功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失败的案例的表现形式是这样。

  该公司在与所在国的一家大型电器企业合资后,在营销管理上,依然照搬自己在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很明显的不适应所在国的国情,首先委托一家也不十分了解所在国市场的“国际广告公司”统一制作广告,而这家“国际广告公司”不了解内地市场,广告定位不准,力度不够,使美国名牌并未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另外,由于是“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故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大公司的风度和气派,一上来就建立一整套类似在美国本土的管理机构;在公司不景气的情况下,对费用、成本也控制不严,仅美方四位管理人员一年的费用就达80万美元。

  而冰箱生产的化工原料执意从美国杜邦或GE公司进口,其成本高出1/3多;在管理方式上,中国企业对职工的管理靠监督,美国企业靠自觉,结果克隆的后果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不力,人心涣散,影响生产。

  而且习惯于规范的美国人不知“三角债”是何物,结果售出商品不能及时回款,最高时客户拖欠款高达六七千万元,造成公司资金周转不灵。

  最后结果合资公司的亏损越来越明显,经过风险评估后只得撤资。

  这个案例是非常典型的不切合所在国实际的模式化经营管理策略克隆,结果进入“雷区”的失败范例。


1 2 3 页    下页:第 3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5篇)
*欧洲公司与美国公司的管理模式比较 (2005-07-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晨光)
*文化差异,还是战略差异? (2004-08-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孙树杰)
*大品牌在诟病中“特立独行” (2004-07-2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威)
*被困“灰色地带”,跨国公司亟待涅磐重生 (2003-12-3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跨国公司怎样“搞掂”中国市场? (2003-10-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尹生)
*为什么叫《兄弟连》? (2003-10-24, 深圳市普林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作者:罗树忠)
*从失败中获取成功的经验--读《考验》有感 (2003-09-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尤彪)
*解读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败阵”基因--读《考验》 (2003-09-1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布朗姆·托尼)
*三菱遭遇中国人信任危机 (2003-06-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麦肯锡败阵反思 (2003-06-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奔驰为什么? (2003-06-0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汉高的致命硬伤 (2003-06-0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跨国公司失利的核心原因之一--“普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2003-06-0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跨国公司失利的核心原因之一--“普遍缺乏遵守东道国市场秩序和道德准则的观念” (2003-06-0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跨国公司不懂在中国做生意--宗庆后访谈 (2002-12-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海波)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5-01 0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