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企划与广告 > 企划观点 > 东方居游新范式

东方居游新范式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25-10-22, 作者: 王二水


  前言

  东方居游,是一种源于中国From EMKT.com.cn传统文化的生活哲学,强调居住与游观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咫尺乾坤,居游合一。苏州以千年文脉为纸、现代创新为墨,正绘制一幅东方居游的未来图景。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古城,以其2500年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文旅创新,成为东方居游的典范。

  从《诗经》“适彼乐土”的居住理想,到明清园林“咫尺山林”的居游实践,苏州始终在探索一种将生活与审美、城市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发展模式。苏州以全域为画卷,绘制着东方居游的现代范式。麦肯趋势咨询机构董事长、首席专家王二水以苏州为镜,探析东方居游新范式。

   一、居游,此间即吾乡

  “居游”一词最早在《商君书·垦令》中有提及——“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在这里,居游涵盖了那个时代的两种生活状态,即闲居与出游。这一概念不仅限于个人的日常行为,更涉及到了彼时社会层面的意义。对于当时秦国的大臣和大夫来说,频繁出游或闲居,都是不被允许的,他们必须专注于所治之县范围内的事务。

  在现代,居游是一种超越传统观光旅游的深度体验模式。它指个体在特定目的地较长时间地居住与生活,亦或时间虽短,但宾至如归,不用心理建设即有“此间即吾乡”的心理认同。通过沉浸式地参与当地日常、文化与节奏,将“游”的探索、审美与休闲,与“居”的安定、日常和归属感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身心栖居、文化互动与自我提升的生活方式与旅游哲学。

  其核心在于打破“家”与“途”、“主”与“客”、“生活”与“观光”的二元对立,形成一种“此间即吾乡,栖居亦是游”的状态。

   二、居游的四个维度

  要深入理解“居游”,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剖析:

  1、时间维度:从“短暂停留”到“吾乡式栖居”

  (1)传统旅游:时间紧凑,以天数计算,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覆盖最多景点,容易导致“走马观花”。

  (2)现代居游:时间相对宽裕,以周、月甚至季度为单位。它允许个体摆脱仓促的行程表,遵循自己的生物钟和兴趣节奏,像当地人一样“过日子”。这种时间的延展性是深度体验的前提。

  2、空间维度:从“景点中心”到“生活场域”

  (1)传统旅游:空间焦点是标志性景点、景区。活动范围是点状的、线性的。

  (2)现代居游:空间焦点是整个目的地城市或乡村,尤其是那些非标化的生活空间:古镇街巷、菜市场、社区咖啡馆、街心公园、本地书店、小巷深处、美丽乡村。活动范围是网状的、面状的,整个城市都成为可探索的“大观园”。

  3、行为维度:从“旁观观光”到“沉浸参与”

  (1)传统旅游:行为模式主要是“看”和“拍”,是外在的、旁观式的。

  (2)现代居游:行为模式是“做”和“感”。它强调参与性和日常性。例如:学习一项本土技能——学习苏绣、冲泡一壶地道的碧螺春、临摹一幅园林扇面。参与节庆生活——不是作为观众,而是尝试融入当地的民俗活动。建立社会连接——与邻居、店主、本地艺术家交流,形成暂时的社交网络。

  4、心理维度:从“猎奇消费”到“情感共鸣与自我实现”

  (1)传统旅游:心理动机多是猎奇、放松和逃离日常,追求的是感官刺激和社交资本。

  (2)现代居游:心理动机更倾向于寻求归属感、文化认同和自我成长。它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在异质文化环境中重新审视自我,获得内心的安宁与丰盈,实现“诗意的栖居”。在心理上,居游的概念已经不被时间长短所局限,让人们“在地即故乡”、“此间即吾乡”。

  三、理论渊源:东方美学与哲学基础

  “居游”概念并非凭空产生,其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东方美学与哲学传统,尤其是中国的园林美学与山水画论。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可居可游”思想

  这是“居游”最直接的理论源头之一。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的理想境界是:“可居可游之品”。意为一幅好的山水画,不仅要能游,更要能让观者在精神上产生“居住在其中”的向往。

  明清苏州园林正是这一思想的实体化。第一、居游合一。园林不仅是观赏对象,更是主人日常生活、读书、会友、雅集的场所。亭台楼阁、山水泉石,既满足审美需求,也满足实用功能。第二、小中见大。在有限的市井空间中,通过“叠山理水”等手法,创造出“咫尺山林”的无限意境,满足了文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居游梦想。

  2、“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居游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它不主张对自然和异文化进行征服或掠夺式体验,而是倡导尊重、适应和融入,寻求一种主客相融的状态。

  3、“慢生活”与“栖居”的现代哲学

  海德格尔提出的“人,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与现代居游理念高度契合。居游本质上是对现代都市快节奏、异化生活的一种反思与修正,它试图在旅行中找回生活的本真状态,强调对地方的深度感知与联结。

  四、东方居游之千年历史演进

  1、先秦至汉:居游思想的萌芽,秦汉的“自然”风骨

  《诗经·大雅·公刘》中“于时处处,于时庐旅”,已展现早期居游统一的观念。先秦时期,吴地先民“饭稻羹鱼”,形成依水而居、临水而游的自然生活方式。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吴王阖闾时期,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阖闾城,奠定“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汉代吴郡成为东南都会,士人开始追求园林栖居的雏形。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说明苏州早已形成游乐文化。

  2、唐宋:居游文化的发展,唐宋的"市隐"范式

  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修山塘河,作《武丘寺路》诗云:“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描绘水城居游盛景。宋代苏州成为“风物雄丽为东南冠”的繁华之地,苏舜钦建沧浪亭,提出“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的居游观。

  《平江图》碑显示,南宋时苏州已有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居者忘老,寓者忘归,游者忘倦”的居游环境。范成大《吴郡志》载:“吴中自昔号繁盛,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城乡一体化的居游格局初现。

  3、明清:居游美学的跨越,明清的"园居"革新

  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达到鼎盛。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提出:“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强调居游环境的品第,提出“居山水间者为上”,推动苏州园林的居游化转型。计成《园冶》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概括苏州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

  拙政园以“灌园鬻蔬”为趣,留园以“奇石扶寿”为胜,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皆体现 “居游合一”的理想。苏州园林“可居可游”的设计,使居住功能与游赏功能密切结合,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

  4、近代至今:居游传统的转型,当代的"巷院"新生

  近代以来,苏州在保护古城的同时积极探索居游现代化。1997年,拙政园、留园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苏州成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在平江路历史街区,传统民居改造的"姑苏小院"民宿群体现居游现代转型。首先,三进院落的时空压缩,当客人从临街门厅(公共)到天井茶室(半私密)再到卧室(私密)的行进路径,复现了传统宅院的空间礼序,使短期居住者也能体验苏州人的空间认知逻辑。其次,保持声景营造的在地性。清晨保留摇橹船欸乃声,但通过技术手段过滤旅游噪音;客房内配置可收听评弹的蓝牙音箱,实现传统声景的当代转译。这种对地方感知系统的精细设计,正是居游区别于标准酒店的关键。当下,苏州昆山(周庄、锦溪、淀山湖等镇)、吴中(甪直)、吴江(同里、盛泽、黎里、七都等镇)、常熟(虞山)等区县,接力主城区,全力在古镇、乡村实现苏州样式区县古镇及乡村院落式居游样板,在区县城镇呈现现代化田园居游新范式。苏州正实现从“苏州园林”到“园林苏州”的转型,让整座城市成为一个可居可游的大园林。

  五、苏式居游生活之全域系统构建

  1、古典园林的居游智慧

  苏州古典园林是东方居游美学的典范。拙政园以水为中心,营造“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境界。园中春观牡丹、夏赏荷花、秋闻桂香、冬品寒梅,四季之景不同,乐亦无穷。

  网师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设计精妙在于居游体验的连续性。薛志坚指出:“在网师园里,只要走过一扇门宇,就能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美景。” 水是苏州园林的灵魂,将山石、花木、建筑等元素串联起来,延展空间。

  2、古城保护的居游创新

  苏州严格控制古城区建筑高度,所有建筑不得超过24米,以保护古城天际线。平江路、山塘街等历史街区实行“微更新”策略,保留“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

  苏州创新推出“君到苏州”智慧文旅平台,提供多项文旅服务,涵盖全体系文旅产品,实现“一部手机游苏州”,使古典居游体验拥有现代科技支撑。

  3、乡村居游的融合发展

  吴中区推进五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打造农文旅融合新标杆。东太湖片区以“太湖原乡、花香茶语”为定位,打造科技先导、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典范。吴中光福镇以花为媒,打造全产业链产品,升级居游体验。

  相城区冯梦龙村以文学经典串起乡村文旅新场景,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里开设的山歌酒馆依托冯梦龙“一曲山歌一壶酒”的典故,推出系列主题菜肴,实现“因时出新+文化转化出新”的结合。

  昆山周庄在古镇外的乡村,构建起“香村”民宿群,入室则宁静,出室望田园。在这里,水乡田园成为居游“桃花源”。

  4、数字赋能的居游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打造“惠游园区”平台,为游客提供智慧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构建文旅“最强大脑”,实现“人在游、数在转、云在算”的智慧居游新模式。

  “惠游园区”创新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游客可通过诚信行为获得“信游分”,在七大“信易+”消费场景中享受优惠。这种设计将诚信建设与居游体验有机结合,赋予传统“游观”以现代伦理内涵。

  六、东方居游模式之全球范本贡献

  1、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居游模式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苏格兰旅行家坎贝尔·麦克格雷戈感叹:“在苏州,这里有一百多处静谧的山水园林供人赏玩休憩。当你跨进园林大门,置身高墙内,那一瞬间仿佛进入另一片全新的世界。”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

  苏州园林的设计精髓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与西方园林的几何对称不同,苏州园林追求自然意趣,层次错落有致,山石、花木、建筑、水景等元素相互交织,构成数不尽的斑斓组合。这种设计理念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

  2、城乡融合的居游体系

  苏州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居游网络。吴中区通过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涉及多个镇(街道)及其下属行政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融合发展,让农户从中受益。

  相城区阳澄湖边的消泾·喜溪民宿以“小隐隐于喜溪”为理念,将非遗手作与现代设计相结合。1971仓坊由旧粮仓改造而成,保留“土圆囤”展示农耕文化,同时引入蓝印花布、苏绣、缂丝等非遗工作室,形成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居游空间。

  3、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苏州对文化遗产实行活态保护策略。昆曲、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融入现代居游体验。在园林中,游客可以白天欣赏古典园林之美,晚上观看《牡丹亭》演出,感受时空交织的居游体验。

  苏州园林不仅是观光景点,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拙政园定期举办“园林雅集”,恢复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留园开展“古典园林研学”,让游客深度体验苏式生活美学。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使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居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语:居游,城市文旅发展的迭代必修

  苏州居游模式,既传承了《诗经》“适彼乐土”的居住理想,又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既保持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典韵味,又注入了“智慧宜居”的时代内涵。

  苏州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居游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一种城市发展哲学的变革。它让居住成为游观,让游观融入生活,让生活充满诗意。苏州案例还表明,真正的居游不是旅游周期的简单延长,而是通过重构主体与地方的关系,使旅行从消费行为升华为存在体验。未来,苏州有望成为“中国的居游样板、世界的居游样板”,为国内更多城市提供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居游创新发展模式。

  这种居游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启示在于:优秀的居游目的地应如一本需要慢读的立体书,每个街巷、节令、手艺都是待解读的文本,旅者通过居住实现从“读者”到“注释者”的身份转变,最终在地方性知识中获得自我的重新发现。




关于作者:
尚无作者照片 王二水:作者为中国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咨询邮箱:[email]maiken001@sina.com
查看王二水详细介绍  浏览王二水所有文章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5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10-22 10: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