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深度研究报告:风暴眼中的中国连锁药房——“关店潮”背后的逻辑与未来路径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药店总量跌破70万家,行业正式进入负增长阶段。曾经高速扩张的连锁药房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震荡。 自2024年起,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曾经遍地开花、高速扩张的连锁药房行业首次出现规模性收缩,引发了备受关注的“关店潮”。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零售药店数量较峰值减少3000家至69.7万家,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负增长阶段。 盈利压力下,各大连锁药店一边放慢开店节奏,一边集中关闭亏损低效门店,药品零售业整体仍处深度调整期。 01 行业寒冬:数据描绘关店潮真实图景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药店总量跌破70万家,行业正式进入负增长阶段。这一数据背后,反映了行业面临的深层挑战。 对比过去7年里中国零售药店数量增长幅度高达50%的迅猛扩张,当前的收缩趋势尤为明显。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2025年一季度,益丰药房净增门店仅10家,相比2022年至2024年每年新增超过2500家门店的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行业集中度正在提升。2025年一季度,百强连锁(按销售额排名)仅以21%的门店数量便撬动全国53%的销售规模;而在2022年一季度,这一销售占比尚不足47%。 市场整体规模也在收缩。2024年全国药品全终端市场规模2.03万亿元,同比增幅仅0.9%,预计2025年全终端的药品销售规模将下降至1.97万亿元,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跌。 02 三重压力:政策、市场与成本共酿关店潮 政策高压:医保改革与监管趋严 医保政策的调整是导致行业收缩的重要外部压力。医保局持续“压实定点机构医保基金监管主体责任,提高医保管理能力”,合规经营成为行业主旋律。 支付端,在门诊共济改革之下,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规模持续萎缩,冲击了依赖医保支付的药店经营模式。监管端,医保控费与集采持续扩围,等级医院渠道预计2025年再降5.7%,份额跌破61%。 市场饱和:过度竞争与同质化严重 中国药店行业已经面临严重饱和。在我国,平均每一家药店的服务覆盖人数仅为2000人——这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密度。 过度竞争导致行业“内卷”加剧,绝大多数药店在商品结构、服务模式上高度雷同,最终陷入低水平的价格战,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 成本攀升:人力与租金双重挤压 人力成本已成为药店运营的重大负担。实体药店销售处方药需配备执业药师等,单店月均人力成本近2万元。相比之下,自助取药机的年运营成本仅约数千元,形成显著成本差距。 租金成本同样不容小觑。开设线下药店有面积要求,一般要求药店的最低实用面积不能低于60平方米,经营保健品则要求不低于80平方米。在商圈环境变化、客流减少的情况下,租金压力更加突出。 03 线上分流:数字化冲击传统业态 渠道格局正在加速重塑。线上渠道继续分流,电商增速虽由两位数回落至5.8%,但O2O在抗感染、口腔咽喉等品类占比已超10%,B2C对慢病用药的渗透亦日益加深。 这种渠道变革不仅分流客源,更重塑了价格体系与消费习惯,对依赖线下交易的传统药店形成全方位挑战。2024年,8家上市药房营收增长中位数仅4.7%,利润变动中位数为同比下滑32.9%。 今年一季度,8家公司的营收、净利润中位数双双走低。线上渠道的增长确实对线下药店形成了冲击,但线下药店的根本问题在于自身模式的滞后性。 单纯依靠“卖货品”的粗放增长已难以为继,必须向服务要效益。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