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经销商的冰火两重天:探寻成功与失败的密码 2025年,快消行业加速洗牌,经销商群体正经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有的经销商在库存积压、渠道滞销的压力下节节败退,一边抱怨市场艰难,一边依赖厂家政策续命;而另一批经销商则逆势突围,通过精准定位、服务升级和数字化改革,在存量市场中撕开增长缺口。 作为连接品牌与终端的“毛细血管”,经销商的价值从未被削弱,但竞争逻辑已然改变——从“躺赚时代”的渠道为王,转向“精耕时代”的效率为王。笔者结合市场走访与行业观察,拆解失败者的致命短板,提炼成功者的突围密码,为经销商转型提供一份实战指南。 一、生意不好的经销商:深陷的三大泥潭 1. 忽视市场变化,认知滞后于时代。 案例:河北某饮品经销商,固守传统批发模式,过度依赖厂家保姆式分销,不走访市场,忽视新兴渠道崛起,厂家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缺乏市场拓展意愿,三年内市场份额缩水近20%,任务完成率愈来愈低,最后被厂家淘汰。 这类经销商常将“市场不好做”归咎于外部环境,却对消费分级、渠道碎片化等趋势视若无睹。他们依赖厂家业务员反馈信息,极少主动走访终端,更不了解Z世代“即时满足、情绪价值”等消费偏好。当折扣店、即时零售、社区团购逐步抢占各类采购场景时,仍将资源押注在批发大流通市场,定将被时代所抛弃。 2. 渠道掌控力薄弱,缺乏核心壁垒。 案例:浙江某区域经销商,过度依赖单一KA渠道,疫情后商超客流锐减,面对营收暴跌,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转型拓展其他渠道,面对厂家任务压力,只能到处低价甩货,不屑于从0开始,重新布局。 增量时代,“资金实力”是经销商的通行证;但存量竞争中,“渠道渗透力”才是护城河。失败的经销商往往对本地市场缺乏深耕——经营渠道单一、乡镇网点覆盖不足、餐饮渠道开发滞后、特通资源整合无力。当厂家要求渠道下沉时,他们既无团队也无仓储能力,只能眼看竞品抢占空白市场。 3. 经营粗放,拒绝创新与数字化。 案例:山西某休食经销商,老夫妻蹬三轮起家,经营理念薄弱,厂家上了订单系统,也感觉繁琐,线外订单经常手工记账,导致库存混乱,旺季爆单时常常配送延误,丢失大量核心客户。厂家的返利惠让也对不清楚,造成费用下发缓慢。 库房管理靠记忆、订单处理靠笔记、客户维系靠酒精——这种“作坊式运营”在精细化竞争中不堪一击。更致命的是对变革的抗拒:认为“数字化是烧钱”“O2O不赚钱”,结果被接入智能数字化系统的竞争对手碾压。当厂家推出扫码返利、动态库存系统时,他们因执行能力差经常被列入淘汰名单。 深层症结:失败者将经销商角色定义为“物流商”,而非“市场服务商”。他们被动等待厂家指令或投喂,却未意识到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本地化能力弥补品牌方渠道下沉的“最后一公里短板”。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