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三维透视 > 为什么价格降了,销量却没涨上去?这不科学啊!

为什么价格降了,销量却没涨上去?这不科学啊!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14年2月刊, 2014-03-21, 作者: 刘鹏, 访问人数: 16190


  【导语】为什么降价几个月了还是没有效果?是宣传力度不够吗?还是坚持的时间不够长?

  我是一家酒类连锁企业的运营总监。为了减少麻烦,我简称它为C企业吧。C企业在当地这个三线城市的市区有十几家门店,去年的年营业额已经过亿,算是本地的一个知名品牌。

  不过今年日子就不太好过了。酒行业形势不好,政务团购基本上堵死,高端名酒价格下降得厉害。茅台、五粮液因为更便宜了,销量倒是有所上升,但利润率和利润额远不如从前。

  不仅名酒在降价,大众价位的产品价格也越卖越低。于是老板决定要做将价格向市场看齐,对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基本上就是降价。可现在几个月过去了,降价却没有带来预期效果。

  我越来越想不明白:为什么价格降下来了,销量却没有涨上去?这不科学啊!  

  降谁的价?

  老板所谓的“向市场看齐”,并不是说与其他零售店的价格看齐,而是要求与批发价看齐,因为不少消费者会直接去批发市场买酒。“外面XX酒只卖58元/瓶,我们却标个80元/瓶,谁会来买?”

  其实,标价并不是我故意要标高。作为一家管理规范的连锁企业,有些厂家对我们的价格管理很严格,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厂家的指导价格来做价格标签。但如果真的按指导价写,顾客一看,肯定头也不回就走了。

  于是我们只好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价格标签还是按指导价来写,但实际上允许顾客议价——当然这些只是针对那些厂家管得严、同时市场价格又很透明的畅销产品。

  老板所说的“向市场看齐”,也并不是指所有产品。茅台、五粮液这一类全国性名酒,品牌价值在那摆着,按一般的零售价就可以,更何况现在零售价已经降了不少。其他一些销量并不占主流的产品,或者自己独家代理的产品,也没必要卖得太低。

  真正低价卖的,主要还是本地几个热销品牌的主流产品。这些产品市场价格透明,顾客对其价格也很敏感。

  为了保持低价,我们甚至派人专门到市场价盯价格。只要市场价格有波动,我们就马上调整零售价。  

  事与愿违

  我们本以为,以批发价卖这些畅销产品,一定能引起顾客的关注,销量肯定能上去。但没想到,实际的销量和降价前没什么区别。我们的“大动作”,仿佛石沉大海,没啥反响。

  我曾经反思:为什么降价几个月了还是没有效果?宣传力度不够吗?还是坚持的时间不够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我们的平价政策传播出去呢?

  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做宣传推广。降价后,我们动用了不少传播资源,包括店面门头的LED显示屏、DM单页等等。除些之外,我们还通过短信定向告知重点顾客。

  我们对重点顾客一直进行跟踪管理,了解顾客的购买习惯。当某产品降价后,我们只会短信告知经常购买该产品的重点顾客。

  而对该产品没有特别喜好的重点顾客,或者其他普通顾客,我们并没有专门发短信告知。因为这些人大多对价格比较敏感,会自己比较各个店的价格,哪里的便宜就买哪里的,没有忠诚度可言。

  宣传的效果怎么样?

  不仅是不理想,甚至还有负面的影响。因为我们部分产品的价格是随着市场批发价格变动而变动,所以经常会给重点顾客发短信提示。但这些重点顾客其实对价格并不是很敏感,收到短信后并不是觉得产品便宜了多少,而是觉得:怎么你们的价格老是调来调去,这么不稳定?  

  利薄如丝

  令我感觉进退维谷的并不是降价本身。而是价格降了,毛利率也会降下来。

  我们的运营成本至少是营业额的十个百分点。可是最近我们的毛利率已经不到12%!这就意味着,只要再多花哪怕是一点点费用,我们就要亏钱!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毛利率呢?调整产品结构?

  不错,大幅降价的只是畅销产品,其他产品的价格不会太低,至少不需要和批发价向齐,所以毛利是要更高一些——有的按标价能有30%以上的毛利。

  指望这些产品拉高毛利?只能说说而已。因为真正的销量都集中在主流产品,也正是那些降价的产品,那些看上去高毛利的产品,实际上少有人买。比如我们当地畅销的X品牌,其两款主打产品就占到该品牌销量的90%以上,其他产品基本上无人问津!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降低进货成本来提高毛利。

  我们有些产品,甚至是畅销产品,使用的是“代销”模式,也就是经销商先把货放在我们这里,等我们卖完了,再和他们结算。代销模式看上去是节省了资金占用,但另一方面却提高了进货成本:愿意和你玩“代销”的经销商,价格肯定不会给你太低!

  比如有非常畅销的G产品,经销商给我们代销的结算价格是90元/瓶,但如果我们用现金结算,一次拿个500箱,价格可以降到80元/瓶,这样零售价就算低到88元/瓶,我们也能有利润。

  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进货的方式呢?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0 05: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