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星巴克的“暴利经济学”值得学习 近日,关于星巴克在中国的“暴利”颇受关注。 央视在20日发出的报道称,一杯同样规格的拿铁咖啡,在孟买的价格是14元人民币,而在北京的价格则高达27元人民币,此外,星巴克同规格的咖啡在芝加哥、伦敦的售价也大大低于北京。同时,根据业内人士的揭秘,星巴克该款咖啡的物料成本还不足4元。 而在央视报道了星巴克的暴利说之后,坊间对此产生了两种争论,一种是就此指责星巴克进行“明晃晃的价格歧视”,并呼吁工商部门“严打价格双重标准”;另一种则是力挺星巴克,认为星巴克不是垄断企业,“它愿意卖多贵就多贵”,质疑央视不懂市场经济,做无意义报道。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对于产品的定价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基于成本的定价,即根据原材料成本加其他摊销费用,制定出产品的市场价格;一种是基于竞争的定价,即根据市场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自身定价的基本目标;另外一种是基于需求的定价,即根据市场消费的的需求状况来制定产品的价格。从星巴克的定价来看,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定价,也就是认知价值定价。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时代,成本并不是决定产品最终价格的主要因素,产品的稀缺性或市场对于产品价值的认知,才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要原因。比如苹果手机,材料费只有1000多元,但终端市场的售价却是其3-5倍;Levi's镜架出厂价为170元,批发价涨到500多元,零售价则为千元以上;一件阿玛尼西装在代工厂生产的时候,最低用料的价格只有区区百元人民币,而销售价要到数千元以上……但面对这些品牌厂商的“暴利”,很多消费者明知厂商在其中坐拥巨大利润,仍会主动购买,这就说明消费者对于这种产品本身之外,包括消费体验、品牌认知、价值定价是认可的,星巴克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光顾星巴克的消费者具有较强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星巴克也成功地把“小资”、“白领”、“品位”和其品牌捆绑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使“喝星巴克”被认为是一种消费时尚和一种生活享受。所以,产品被认可,利润再高也能卖;产品不被认可,售价低于成本也无人问津,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段话,做标准和做品牌也一直是很多企业的愿景,尤其在市场充分竞争和开放的今天,品牌从来就是企业成长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上佳的产品质量与成功的品牌营销From EMKT.com.cn仍是中国企业需要努力进行的工作,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向来就有“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尴尬,贴牌闯世界只能在价值链的最低端苦苦挣扎,进而丧失了做品牌的机会,丧失了对市场的定价权,也丧失了企业发展的机会。 所以,尽管我们看到星巴克的“暴利”,但决定这种暴利的是市场对这个品牌的认可,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简而言之,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对比星巴克的一杯咖啡,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得到一种启示,一种感悟。 徐红明,实力派营销新锐。财经作家。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新营销》杂志特邀研究员。致力于对中国企业营销战术的研究和实战推广策划工作,个人研究方向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品牌整合及定位。主要擅长:通过低成本的事件营销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通过终端的改革推进企业产品的销售及管理;通过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成本。邮箱:zheshang@12.com QQ:9226563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