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健康时代来袭与零售企业的战略纵深 “大健康”无疑是当下行业最热门的词汇,是药企对多元化发展、突破瓶颈的战略考量。因大健康产品的差异性,加之新版GSP出台,全面提升了企业经营的软、硬件标准和要求,使得行业变革加剧,准入门槛提高。而且,随着医改的继续推进,零售药店的平价模式无以为继,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普遍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其药品价格较零售药店还要低,完全市场化竞争的零售企业没有政府补贴,常处于不利地位。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药企可能会抛弃原有的零售药店,而去考虑商超、专卖店等特殊渠道,也有不少零售企业积极谋求升级转型,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要想在夹缝中求生,零售企业在战略方面应做何调整?笔者就几种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作一分析。 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管理中心的定位应介于医院和药店之间,更多地扮演家庭健康顾问、营养师,慢性病康复指导等角色。 当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亚健康人群的日益增多,催生了人们对健康管理方面的需求。而国家药品价格的不断下调,药店单纯依赖药品谋利的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健康管理中心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以医疗器械、家用器械等产品为代表的健康管理中心的特点在于,产品附价值高,环境舒适体验度高,顾客群体以都市中老年顾客群体为主。其运作模式基于系列健康理念,为顾客提供诊断、治疗、用药、饮食、保健、亚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务。此外,现代化、高科技的检测项目也是其经营亮点所在,主要包括基因、虹膜、经络、乳腺、血糖及血压等方面的检测。 由于健康管理中心对顾客体验、配套设施、营业面积以及消费能力方面有较高要求,所以选择此种业态的零售企业一般是百强连锁或区域龙头。其选址应定位在消费能力较强的一二线城市,依据城市商圈布局进行布点。 纵观器械市场,外企仍占据龙头地位,但其高昂的价格往往使得普通家庭用户望而却步。随着国内企业仿制能力提高,自主研发脚步的加快,一部分物美价廉的健康产品将会陆续上市,而健康管理中心也将会成为国内厂商的一个不错选择。 中医养生馆 中医养生馆是借助知名老中医坐堂,经营中成药、中药饮片、名贵滋补品以及养生保健类产品为主的零售业态。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聘请有资质的知名老中医长期坐堂审微恙,治未病,开处方;辅以药材加工、代客煎药等中医药特色服务;更重要的是,关联系列养生茶饮、药膳、保健酒等中医药衍生产品。一般来说,以中医养生馆为定位业态的零售药店,其中药销售额至少在50%以上。 与健康管理中心相对比,两者目标客户均为中老年群体为主,不同于前者现代化产品及健康理念运作,中医养生馆更多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熏陶。 两会传来最新消息,“中医药立法“从提出至今历经30年,如今离最终进入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只剩“最后一步”。这对于像同仁堂、片仔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王老吉等一批中医药企业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和利好,这些企业均是几百年来中医药文化积淀的典型代表,品牌效应深入人心,进军大健康有其先天优势。 伴随中医药产业的规范和繁荣,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体去关注中医药了解中医药。顺势应景,药诊店连锁、国医馆及养生馆等一系列以中医药文化为经营核心的零售业态将有所作为。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