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企业话题 > 消费者健忘的背后

消费者健忘的背后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1-01-13, 作者: 包·恩和巴图, 访问人数: 5457


  每当爆发一件危机事件的时候,都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以及不良情绪,瞬间把涉及到事件的企业或品牌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头浪尖,恨不得“一棒子打死它”。

  然而,每当危机事件渐渐平息的时候,也不少消费者仍然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该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哪怕在事件中负主要责任的品牌,他们也会继续购买它。

  很多人把这个现象归结为:消费者健忘。意思是,消费者不会把企业或品牌的“丑闻”过多放在心上,时间长了就会淡忘。

  然而,笔者觉得,这是一个过于肤浅的认识,消费者健忘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不为认知的秘密。

  消费者的话语权  

  在中国很多行业,市场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行业处于“消费者驱动”阶段,有些行业处于“渠道驱动”阶段,而有些行业仍然处于相对原始的“产品驱动”阶段。

  一般情况下,处于“产品驱动”和“渠道驱动”阶段的消费者,其“话语权”是有限的,很多愿望和选择权都是无法实现的。尤其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市场更是如此,你不想买这个品牌的产品,那你只能停止这个品类的消费,没有其它选择。

  这对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产品而言,也许可以考虑停止消费;但对那些生活必需品而言,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消费者正在消费的品牌即便有天大的“丑闻”,只要没有“毒死”他,他们只能继续消费它。这不是健忘问题,而是话语权问题。

  9年前在美国,一个财务丑闻就让安然倒下了,但在中国那个时代有几个企业因为财务丑闻而倒塌的呢?10年前在日本,一个中毒事件就让雪印陷入泥潭,但在中国那个时代有几个企业因为消费者“中毒”而真正受损呢?这就是差距。

  另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考虑不得不让消费者失去话语权。原因很简单,由于一次丑闻而关闭一个企业,就意味着几万人,甚至几十万的失业问题;意味着下岗职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意味着财政税收减少问题;甚至还意味着社会安定团结问题;等等。这个时候,政府就会处于大局考虑,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不会让一个企业随便倒闭。  

  消费者的择优心理  

  丑闻过后,消费真仍然继续消费“丑闻”品牌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的“择优”心理。也就是说,即便这个品牌有丑闻,但总体上看,消费它还是觉得比起更换其它品牌要靠谱一点。

  乍一看,这种可能性好像很小,但事实上就是如此。2008年4月,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时遇到了藏独分子的干扰。这一事件让中国的家乐福遭遇了抵制。很多“爱国”人士把“恶气”撒向家乐福超市,似乎一夜间家乐福濒临“门可罗雀”的地步。甚至在有些城市,工友们把推土机开进了家乐福的停车场,导致家乐福无法正常营业。然而,这一“爱国”情绪渐渐平息后,家乐福又恢复到了原来的“车水马龙”景象。尤其到节假日,仍然人山人海,而且可以确定99%的都是中国人。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中国人的“爱国”之情这么短暂吗?不是。这是择优心理的集中表现。当人们冷静下来后仔细想想,放弃家乐福到其它超市买东西,无论在产品质量、价格,还是在购物环境和服务上,还不如家乐福,让他们感觉更加郁闷。这不得不让老百姓暂时把“爱国”情绪放在一边,重新走进家乐福。  

  消费者的包容心理  

  消费者继续消费“丑闻”品牌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的“包容”心理。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性心理,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就有可能犯错误,是企业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每当一个明星或企业爆发丑闻后,人们都在观望其表现,如果他们“改过自新”的决心让大家满意,就可以原谅他们,包容他们。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肯定再也看不到1999年“二恶英”事件中受重创的“惠氏奶粉”重返市场;再也看不到2001年“PPA”事件中遭遇撤架的“康泰克”品牌重振雄风;再也看不到2006年“重金属”事件中退出中国的“SK-II”重新登陆。

  现在,我们仍然以“包容”的心态原谅伊利和蒙牛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的过错,并以较高的信任继续消费它们的产品,即便蒙牛“诽谤”事件再度揭开人们的伤疤,但正因为它们敢于和自己的过错划清界限,仍然在包容它们,消费它们,这和“健忘”毫无关系。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如何对待消费者“钱多人傻”? (2010-05-2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许孙鑫)
*如何触动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神经 (2008-10-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周学伟)
*广告是做给患有健忘症的人看的 (2005-03-2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方玄冰)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18 0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