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三维透视 > 谈我国的国企改革

来自德国托管局的启示

谈我国的国企改革


《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九期, 2000-06-28, 作者: 龙行桥, 访问人数: 2768


  为什么两德的统一,德国经济非但没有像许多人预料的那样走上衰退之路,反是逐步强大,成为欧洲经济巨无霸,世界经济强国?

  约10年前,分裂达45年之久的东西德国宣布统一,对于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兄弟国家的统一,当时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西德无异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个被称为西欧经济“火车头”的发达国家,很可能被东德拖垮。但是,统一后的德国,非但没有衰退,反而变得日益强大、日益发达。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创造了这一奇迹呢?

  90年代初期,伴随着东西德的统一进程,前东德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前东德的国有企业无论是从资产质量、组织形式,还是从运作机制与管理方式方面都面临着重大调整。德国托管局以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对前东德国有企业重组的重大历史任务。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及国有企业的重组,两者相比,尽管出发点不同,根本目的不同,却面临着许多相同的背景特征,如国有企业债务、人员负担过重、银行不良债权高,等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德国托管局的许多成功做法,尤其是依托金融市场筹集巨额资金来吸纳、消化国有企业债务,对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重组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东德严峻的经济状况向西德提出了挑战

  1.产业布局不合理

  东德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工业,1989年占GDP的67%,比中等收入国家高出31个百分点,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只占CDP的12%,严重偏离国际典型产业分布格局。

  2.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

  当时东德约有20%以上的机械设备已经使用了20年,另有约30%的机械设备已使用了11年以上。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低(只有西德企业的一半)、产品技术含量低。

  3.企业负担沉重

  富裕人员多。东德80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员工4O00余万人,户均人数达5000人之多,许多企业人员严重超编。

  负债严重。到1989年,东德国有企业共欠银行的贷款高达3500亿马克。

  4.体制僵化,亏损严重

  东德国有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虽然企业规模较大,但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处于大而全状态。在管理上又实行垂直领导型的企业联合体形式,主管部门多,易形成若干级管理层次。且企业之间横向联合较少。在这种体制和管理模式下,信息传递缓慢,造成决策的不及时甚至错误,因而企业的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低、亏损严重。统一前东德仅有1/3的企业盈利,亏损面超过50%。

  二、德国托管局应势而生

  在两德统一大前提下,德国托管局应势而生。其主要职能为:

  (1)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尽可能加快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2)在促进经济结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并创造就业机会;

  (3)打破某些行业(如邮电、交通、能源)的垄断局面,组建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结构;

  (4)为企业重组提供贷款和负责债权转让。

  托管局依照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设立,最高领导机构是报告委员会,下设八大部门,在前东德主要工业城镇设有15个分支机构和若干子公司。执委会受联邦各部代表、新州代表、工会领导、﷓商界领袖及学术界专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之监督。

  三、资本为舵开大船

  1.巨额资金从何而来?

  截至1990年6月托管局接管前东德国有企业时,企业账面上共有国有资产6500亿马克,加上托管局在企业重组过程中的全部支出3320亿马克,共需资金9820亿马克;但通过出售国有企业及有关地产的收入仅为7600亿马克。收支相抵,托管局共有2220亿马克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如果不利用金融手段进行融资,托管将难以为继。

  而当时前东德国有企业因债务沉重,资产质量低,投资环境差而无人问津,或被买者大大压低买价,同时还面临着发生金融风波的威胁。因为这些国有企业共有3500亿东德马克的债务,此笔债务都通过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转化而来,为保持社会的安定,企业重组必须坚持债务继存原则。

  7月,两德货币统一,由于德国马克在货币市场有较高的收益,因而储户纷纷提取其在前东德国家银行中的存款,国家银行必须获得足够的基金来保证国有企业的新增贷款和兑现储户的债权。

  在此情况下,托管局别无他路,只有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多途径融资。

  2.做透金融文章

   (1)利用西德雄厚的资金实力

  统一前,两德经济反差极大。前东德的劳动生产率仅为西德的一半,平均工资相当于西德的1/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仅相当于西德的1/3。而西德被称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1985-1989年,累计输出长期资本3700亿马克,购买外币债券1400亿马克;每年从资本输出获得的收益高达800亿马克。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德国托管局利用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筹措资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西德私人资本购买东德企业提供了资本来源,从而为德国托管局在企业重组中坚持和实现本士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事实上重组后外资在所有企业中的份额均在10%以下)。

   (2)不遗余力改善金融环境

  1.设立“有息促进债务平衡基金”,向企业提供扶持贷款。东德全面引入西德马克后,前东德企业支付能力受到极大损害,为了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德国政府授权托管局设立“有息促进债务平衡基金”,由此基金在很短的时间内向企业提供了300亿马克的贷款,以保证其支付能力。

  2.减免企业债务。原国有企业历史上形成的债务包袱,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体制性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是隐藏的政府债务,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最终也得采取由政府部门接受的办法。

  从1991年10月开始,为配合银行的重组,托管局对所属企业进行了认真审查。凡认为有继续生存机会的企业,托管局在相应要求的范围内,承担其银行债务,并为其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对于德国政府而言,以债权方式抵补银行或托管局,其负担是一样的,但结果却大不一样,与抵补银行相比,通过抵补托管局,减免了企业的债务,其潜在效益要大得多。企业财务状况的迅速好转,直接推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强了金融秩序的稳定。到1994年,托管局直接用于偿还企业债务的支出达990亿马克。

  对于那些被认为不宜继续生存的企业,托管局即将其排除在托管的范围之外,银行亦以债权的方式调整其资产的价值。

  3.建立平衡基金账户促进国有银行的重组。两德货币的统一及经济、社会联盟的建立,原东德国家银行随即丧失了中央银行的职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与改组。

  为使各新州改组后的银行具有良好的财务基础,国家规定新州必须编制专门的调整账户,以德国马克为单位反映该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政府设立专门的平衡基金账户以使银行资产负债表平衡。这样,各新州银行的调整账户中资产方与负债方的差额,即通过平衡基金账户的债权来抵补。具体做法是:

  A.将由于货币并轨而形成的银行资产低于负债价值的部分,通过对平衡基金账户的债权方式转移到公共部门。

  B.抵补原东德积累的不良资产。在以德国马克为货币单位的调整账户中,资产方所反映的对原国有企业、农村合作社的贷款,有相当一部分必须从账面价值减至现有价值,即扣除不良资产部分。而账面价值与现有价值的差额,则由对平衡基金账户的债权来冲销。

  C.资产评估大大降低了银行资本,需以对平衡基金账户的债权来抵补银行资本,满足其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通过这一方式,各新州银行由于不对称的货币兑换和旧体制遗留的不良资产所导致调整账户上的赤宇,全部得到平衡,但为此形成的巨额债权达900亿马克以上。而这些债权采取有价证券的形式使用,可以转让或用做抵押,并按市场利率计息。从1995年7月开始,政府即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每年偿还债权总额的2.2%。

  3.争取有利的融资政策

  为筹集3200多亿马克的资金,托管局一方面利用各种手段从国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集,另一方面大力向政府争取优惠的融资政策,取得了发行特种公债的权利,以此筹集了约l100多亿马克资金。

   (l)依据法定授权举债筹资

  1990-1991年,根据《统一合约》,托管局可在德国资本市场直接举债240亿马克;1992—1994年,根据《托管举债法》,托管局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发行特种债券,每年300亿马克,共计900亿马克。这种证券既受到法律保护,又有政府担保,而且可以直接入市交易、具有极高的资信和流动性,因而发行顺利。

   (2)充分利用金融工具等集资金

  由于有1000多亿马克的特种债券作保,托管局在金融市场具有很好的信誉和财力优势,为其顺利融资奠定了基础,国内与欧洲贷款周转信贷、商业票据、借款券根据托管局的需要成为其融资的主要工具。前两者属于一年期短期金融工具,因为它可以用弹性利率来适应意外的短期头寸需要;而托管局需要较多的短期基金加上国内与欧洲贷款周转信贷工具有限,因而两者被结合持续使用。借款券主要是利用固定利率(偿还期在2-10年)和浮动利率的中、长期借款券。

   (3)运用透支手段

  1992—1994年,国会与财政部为托管局专门设立80亿马克的透支权,并可按规定根据需要酌情增加。

   (4)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按规定,托管局可在许可限度内为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保额不限。

  四、分步实施,成效显著

  有了资金保障,托管局的托管工作便得以顺利进行、为保障重组后的企业有效运转,托管局并不是急于使重组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分步实施的做法,确保重组工作的可控性。

  第一步是分解国有大型工业联合体,并进行公司制改组。托管局先将8000家大型国有工业联合体分解成12000多家中、小企业,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其产权由托管局完全持有。分解的同时,建立这些企业数据库,编制成各种文字的计算机软盘发送到德国各地及其他国家,以吸引投资者。

  第二步,在对每个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按当前状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将这些企业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基本条件好,可以立即向投资者出售的企业;第二类是需要先进行整顿,然后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从而向投资者出售的企业;第三类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第三步是将分类企业重组:

  对第一类企业进行私有化,通过招标的方式尽快转让产权。但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托管局并不是简单地将企业出售给开价最高的投标者,而是要求投标者提交一份具体的包括对今后企业经营环境分析、发展规划、就业计划,特别是投资计划等内容的企业整改计划书。那些被认为最有可能把企业经营好的投资者往往成为中标人。托管局在原则上要求一个企业一次性出售,但在特别情况下,允许分期付款。为防止出售过程中出现私人垄断、大量失业和投机等现象,托管局制定了对购买者进行审查以及在裁员、保证最低投资率和最低再出售年限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如违反观定,托管局则采取收回并要求补偿等措施。

  对第二类企业通过委托或租赁承包等形式限期整顿。对于这类企业,除必须马上倒闭清算的企业外,所有企业都必须向托管局提交整顿方案。方案可以由购买者制定,也可由托管局委托经济审计公司制定,或由企业自己制定,但所有方案需经托管局审定。一般整顿方案要提出整顿期间企业计划达到的目标,如亏损企业的扭亏期限和措施、赢利企业的赢利目标、就业计划等。如果整顿和经济调整有可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托管局会在原则上限定一个期限(一般为三年),超过期限企业仍无转机或无购买者,托管局就会将其关闭。通过托管局审查后的经营者,负责执行其向托管局提交的整顿方案,并可通过托管局的担保向银行贷款,从而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直到通过拍卖和其他方式实现私有化。整顿期内中小企业的监事会由企业自己选出,大型企业的监事会由托管局任命。

  至于停业、关闭清算的企业,一般是失去恢复竞争力可能性的企业,即产品已被市场淘汰的企业,或者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以上措施使托管局重组国有企业的工作富有成效。1991年10月第一轮购买企业的高潮过后,托管局开始在国际市场招标,采取将一批相关企业出让给局内的出售经理小组或将一批相关企业出让给局外的购进经理小组以及西方企业购买股份、兼并等方式。到1994年底,共出售企业6599家,物归原主1599家,关闭清算3718家。此外,还出售了2500家商业、服务企业,及46845处房地产。

  五、德国托管局成功的运作方式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我们走过的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今天,当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重组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呢?

  俄罗斯及其他东欧诸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均采取了“休克疗法”,实行快速私有化、导致了连续过高的通货膨胀,不仅危及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更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引起社会的动荡。

  而东德成功的经济转轨,似乎对我国的国企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同前东德样,我国以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其次,我国的国企重组面临着与托管局相似的问题,如企业债务负担重、企业富裕人员多、资产质量低、偿还债务能力差等。

  1.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国有企业重组的基础

 在体制转轨中,国有资产存量调整需要大笔资金充实。可以说,没有充足的资金后盾,国有企业改革很难进行;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问题,而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除中国银行勉强达到标准外,其他银行大大低于标准。到1995年,我国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降低为:中国银行4.03%,中国工商银行3.33%,中国农业银行3.53%,中国建设银行2.81%。目前已变得更低。因此,在对国企进行重组的同时,必须搞好银行的重组,否则国企重组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但是,与各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社会闲散资金数额巨大,1998年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存款已达48686.48亿元人民币。这笔巨额游资,足以为我国的国企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吸纳这些游资。德国托管局的成功经验,应该﷓给我们以启示:

  (1)以法律为依据,以政府为后盾,增加融资行为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小心谨慎、害怕上当受骗的心理。使居民们不敢放心购买各种债券,会大大影响各种融资行为的效果。从我国国库券的成功发行可以看出,以政府作后盾,以法律作保护是增加融资力度的基础。

  (2)参与金融市场与货币市场多渠道融资。德国托管局采取的发行特种债券并上市交易,利用货币市场借款券、商业票据等融资工具,以及动用透支权等有效的融资措施,都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手段。

  2.托管可以成为我国国企重组的一种选择

  托管只是企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的一种手段,其结果并不一定就是私有化。从德国托管局的成功运作可以看出,托管是针对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而采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运营方式,运用资金支持、资产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专家治理、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手段,达到解决企业现存问题,使企业有效运营之目的。至于被托管企业采取何种所有制形式,不是托管形式本身而是其上层建筑的目标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借鉴托管这种手段时,既可对被托管国有企业采取继续国有化的所有制形式,亦可采取私有化的形式,完全可以灵活掌握。因此,托管可以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选择形式。

  3.国家抵补债务不失为减轻国企债务的一种方式

  债务负担沉重是制约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产生三角债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总额已逾8000亿元,约有2/3的企业陷于这一泥沼,不能自拔,并致使许多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不能正常经营,丧失大好时机。

  这些债务,有不少是由体制原因造成的,最终还应由政府来解决。另外这些债务通过债务链表现为三角债,解决一家企业的债务,也许就解决了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的债务问题,尽管总额巨大,但有效数额并没有那么多。

  因此,不妨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国有企业的债务及其他问题包括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较为详尽的考查,对于处于债务链前端企业,由政府承担其债务,以减轻受其影响企业的债务负担;对于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政府一方面承担其债务,另一方面补充其必要的资金,帮助恢复生产经营。

  4.加强治理是保障托管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尽管托管法规定托管局的中心任务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但托管局并非为私有化而私有化,而是从整顿、改组出发,以求彻底改善其经营状况。因此﷓坚持先治理后出售的原则。

  当时,前东德国有企业负债沉重,绝大多数资不抵债,因而很多买主以企业旧债过重大大压低买价,或者要求将大企业分解后购买其优势部分。这样托管局就会陷于两难境地:要么将企业低价贱卖,要么背负沉重的负担。为避免这种状况,托管局采取先治理整顿后出售的方式。一方面对企业进行包装后以较高价格出售;另一方面对有希望的企业提供支持,使其正常运转,然后进行股份化改造。但是,看看我们的抓大放小,往往是为出售而出售,没有整顿治理,没有进行包装,多少企业被廉价处理掉了,这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吸取教训,另一方面要从德国托管局的成功中学习经验,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中,加强治理,强化管理,之后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有希望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由国家控股或参股,按公司制运行;对某些企业进行必要的整顿,采取必要的包装,增值后再出售;而对于难以维持生产,产品没有市场而无人购买的企业,坚决实施破产。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5-03 05: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