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果酒:立足小品类,做出大事 第一次真正接触并开始关注、跟踪、研究果酒,是2001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为甘肃成纪酒业有限公司做形象提升策划。成纪酒业是一个利用当地丰富的苹果资源生产苹果酒的集体企业,以生产苹果蒸馏酒为主,主要品种有苹果白酒、苹果白兰地及苹果利口酒。在整个企业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懂营销From EMKT.com.cn,仅限于附近几个县市销售,而且只有几个经销商情况,成纪酒业的年营业额竟然达到400万元以上。虽然对企业的生产规模来说,这个营业额远远不足以支持企业的生存,但仍然让我感觉到果酒市场规模与前景。 一、对消费者而言,发酵型果酒、水果白酒、水果白兰地、水果利口酒都是“果酒”,只不过工艺不同而已。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果露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白镇江先生给果酒的定义为:以水果为原料,经过发酵酿制而成的低度饮料酒。其中关键点有三个,一是“以水果为原料”,二是“发酵酿制”,三是“低度饮料酒”。 这实际上就是“发酵型果酒”即所谓“真正的果酒”。但站在营销及消费者(或者我们还可以将消费者进行层次划分)理解的角度,果酒包括发酵型果酒(真正的果酒)、水果白酒(蒸馏型果酒)、水果白兰地(白兰地工艺)、水果利口酒(或称“力娇酒”,配制型)几种类型。其中发酵型果酒又按糖度含量分为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四种,按原料的收获季节分为一般果酒和水果冰酒。 可能有些朋友会象当初某枸杞酒企业一样对笔者进行反驳(见笔者《枸杞酒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一文):真正的果酒就是发酵型水果低度饮料酒,其它的并不能真正称为果酒。笔者的观点是:对消费者而言,发酵型果酒、水果白酒、水果白兰地、水果利口酒都是“以水果为原料做成的酒”,只不过工艺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对果酒企业而言,发酵型果酒、水果白兰地、水果利口酒和水果白酒均可以成为发展方向。 二、无论是发酵型果酒,还是水果白兰地、水果利口酒和水果白酒,均存在着自己一定的发展空间。 虽然笔者断定果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品类产品”,但并不表示果酒就没有做大事业的可能。 笔者曾分别通过不同的经销商收集到北京和上海10多家酒吧与大中型餐饮店的酒水单,其中几乎每家的酒水单上均有水果白兰地和水果利口酒。这说明在中高档场所,水果白兰地和水果利口酒已经是比较普遍了。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果露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白镇江先生在《我国“水果白酒”前景广阔》一文中强调:水果白酒是有大市场的差异化产品,可以借用白酒概念,省去引导工作,因此,水果白酒蕴藏着惊人的销量,可以给企业以良好的市场回报。 其实,中高端和中低端的发酵型果酒也分别有各自的市场空间。 节日团聚、同事聚餐、同学聚会女士们喝什么?现在一般是可乐、乳饮料、果汁饮料等。但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女士,特别是消费层次比较高的女士,不再“以茶代酒”,而是开始端着一杯低度数的葡萄酒或果酒了。而且这种情况其实在中低端早就有。笔者有一个亲戚,虽然消费层次并不高,却每年春节购买几瓶中档次较低的果酒给女士们喝。 市场本已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发现其巨大潜力并全力加以挖掘而已 三、无论是发酵型果酒,还是水果白兰地、水果利口酒和水果白酒,均只能算作酒类中的一个“小品类产品” 很多果酒企业在介绍果酒前景时一般强调这样几条: 一是对政策支持的信心。即国家近年来对酒类行业提出的“四个转变”:从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从烈性型酒向营养型酒转变、从勾兑浸泡类酒向发酵类酒转变、从粮食类酒向果露酒转变; 二是对消费趋势的信心。即由于果酒与葡萄酒有着极为接近的产品特质,通过葡萄酒和洋酒的引导,消费者开始接受并追求酒类的营养、保健功能与享受生活的价值观。 三是对枸杞果酒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即2001年起宁夏红枸杞果酒的突然发力,使果酒的局面发生了突破性改变。 笔者要给果酒企业泼点冷水的是:果酒包括枸杞酒,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只是一个“小品类产品”,很有可能并非如那些企业所预期的那样成为酒类的一个“大品类产品”。 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发酵型果酒有着太过明显的性别定向性。 笔者多次提到过很多产品的性别与年龄定向性。即消费者观念的影响,很多产品特别是食品都有“性别或年龄定向性”的特点。如牛奶的儿童、女性和老年人定向性,茶、咖啡、白酒和啤酒的男性定向性。虽然葡萄酒属于中性酒,但果酒(特指低度数的发酵型,枸杞果酒是特例,因为保健功能,特别是提高性功能是消费者饮用枸杞酒的主要原因)则具有明显的女性属性,所以我们很少看到男人喝果酒的情况。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女性并非酒类产品的核心消费群,即使是喝酒,一般情况下女士也是少量饮。这就大大限制了发酵型果酒的市场规模。 第二,政策引导并不表示市场就按引导的方向发展。 2001年我就看到过政府对酒类行业提出的“四个转变”,但是,酒类的实际市场发展却十分让人意外:白酒近几年反而从低度酒向高度酒发展,个别白酒企业早就提出了健康白酒的概念,却没有一个成功的;除葡萄酒属于长时间的生活观念引导而自然增长外,2001年兴起的枸杞果酒再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黄酒还在为寻找春天而苦苦求索,其它果酒更是不知春天是何时。 第三,发酵型果酒与葡萄酒之间距离遥远。 虽然果酒与葡萄酒有着极为接近的产品特质,但是,从文化上、生活方式上、观念上、原料上、生产上、营销上、产业规模上,葡萄酒已经自成一系。而果酒则并未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的体系,甚至还在为“果酒的标准”和“生产技术水平”而战。即使是在对果酒接受程度比较高的日本与西方国家,果酒也从未成为主流酒类。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