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实务 > 透过“市场无热点”现象

市场无热点是客观事实,而只有认清这一事实的成因、实质,才能识破玄机,先行一步!

透过“市场无热点”现象


《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十二期, 2000-06-27, 作者: 张晓青, 访问人数: 2317


  近一段时间来,消费市场的疲软现象愈来愈突出,“市场无热点”现象成为商界和学术界共同讨论的话题。但大多数人只把这种现象作为一种事实和现状用下讨论其他问题,而对这种现象本身缺少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拟对此现象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提出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一、市场消费热点的类型

  市场消费热点是指购买力集中指向的热门商品或劳务服务,它是商品经济体制共存的一种现象。消费热点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不同的生成原因,其性质和特点也不完全相同。按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消费热点可分为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四种类型。贫困型消费热点产生在经济极度落后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供分配的消费品严重匮乏,居民最低生理需求的满足无法得到保证,人们的购买欲望集中在少数生活必需品方面,从而形成消费热点。贫困型消费热点高度集中在几种商品上,它们的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甚至高达100%。

  温饱型消费热点产生在经济较为落后的社会里,与贫困型社会相比生产力水平有所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收入水平不高,所以购买欲望只能指向少数耐用消费品上面。这种消费热点具有局部性、间歇性、相对性和破坏性,一方面热点商品的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并不高,其成为热点的原因只因为需求大大超过了供给;另一方面热点商品只在较小的领域里存在。

  小康型消费热点产生于经济进入成长期的社会里,此时的生产力发展进入了快速阶段,人们开始追求富裕生活,购买欲望指向享受型的中高档消费品和服务,如住房、汽车、旅游、保险等这样的商品,从而形成消费热点。小康型消费热点属于绝对性的,此时供给的弹性变大,对需求变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不会出现长时期需大于供的情况,一般不会产生消费热点的现象,而上述商品之所以成为小康型消费热点,是由于它们的销售额比较高,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高,对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很大。

  富裕型消费热点则产生于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的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达,居民生活富裕,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购买力指向高层次的精神产品文化消费,使这些商品的销售额占了社会零售总额的绝大部分,因此是一种绝对的热点。

  

二、市场消费无热点现象的分析

  衡量有无消费热点的标准是考核该商品的销售额在社会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当这一比重上升到能够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时,可以认为这样的商品就是消费热点商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在经过了十几年的持续发展后,升始进入成长阶段,但随着入们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消费欲望却急剧下降,购买力没有集中指向点,市场上出现消费无热点现象,而居民存款却大幅度上升,导致社会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企业效益普遍滑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种现象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从逻辑上讲,社会从一种消费热点转向另一种消费热点时,中间必然存在一个过渡阶段,也就是无消费热点阶段。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建国初期的几十年,经济发展一直被贫困型消费热点困扰着,购买热点指向少数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居民收入提高较快,消费欲望极度膨胀,形成温饱型消费热点。当时这两种热点的转换衔接紧密,甚至交错在一起,没有出现消费无热点的现象,这是因为贫困型消费热点持续时间较长,以消化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基本消费要求,从而滞后到与下一个消费热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好似没有过渡阶段的长过程。

  2.这种现象是我国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几年来,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滑坡,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导致消费者对未来顶期收入值下降的恐慌。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相继出台了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案,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加大,消费者预期支出的信号不断增强,致使储蓄额连年上涨。同时由于现在的投资渠道较多,股票交易市场、保险业和国债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居民手中的资金有了投资增值的渠道,其结果使实物类消费市场严重失血,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市场无热点现象。

  3.这种现象是购买力出现分流的结果。消费无热点现象主要是指实物类商品无热点,它表明居民新增收入的大部分没有用于实物商品消费而是转向了其他渠道,出现了分流。由于社会进步,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的消费投向逐渐向非实物性的新型消费市场发展。据统计,目前城镇居民家庭支出增长最快的四个项目全是非实物商品支出,其中,非储蓄性保险支出增长42.9%,医疗保键支出增长30.2%,教育支出增长23.1%,住房支出增长20.3%。这些因素进一步限制了实物商品的消费能力,使市场无消费热点的现象成为现实。

  4.消费者收入差距明显增大,收入分布不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也是产生市场无消费热点现象的原因之一。我国农村人口中大约7千万人的年收入不到300元,城镇居民中约2千万人月收入不足200元。资料表明,至1998年3月底,全国企业下岗未就业人数达860万人,这部分人的相对收入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消费行为更加谨慎。与此同时,全国拥有1000万元以上资产的个人早已突破600万人,这些先富起未的人由于积累效应变得越来越富,在社会财富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他们的消费倾向则转向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和服务消费,消费比例也随着财富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导致社会商品消费趋淡,消费热点分散,从而产生市场无热点的现象。

  5.企业缺乏现代营销观念,缺少市场细分。现代社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成熟、更理性,个性消费的倾向也更突出,对商品的特别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目前许多企业不懂市场细分,每个企业都选择市场规模最大的“子市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经营优势来确定一个适合自已的目标市场,出现了许多企业参与同一产品的竞争,而产品又大同小异,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其结果使企业处于即无产品差异又无竞争优势的被动局面,最后落入价格战的无序竞争中,而价格战又导致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观望心理,难以形成消费热点。

  

三、对市场无热点现象的思考

  通过对市场无消费热点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观点和结论:

  l.市场无热点现象的出现表明,当前市场正处于两种消费热点的转换过渡期,主要市场的温饱型消费热点已经消散,小康型消费热点正在酝酿。为了加速后者的尽快形成,缩短过渡阶段的时间,结束目前这种市场状态,必须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倡和鼓励现代消费观。其次要确立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机制。再次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领域,推动新型消费。发达国家35%的消费属于新型消费,这部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20%,这种新型消费在我国对推动经济增长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局部特征。从商品类型上看,现象表现为实物商品消费无热点,而劳务商品的销售已经或正在形成热点。当前,城乡居民的家庭平均消费支出中,用于食物、衣饰、耐用品和日杂品的比重逐渐减少;而用于交通、保健、文化、旅游的消费支出比重却逐年上升。

  从地域特点上看,表现为城市消费市场无热点,而农村市场由于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相对滞后,温饱型消费热点仍在继续。在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33.1%的贡献中,农村消费仅占15.8%。农村的消费市场大有可为,关键是要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从产品、价格、销告渠道、促销和售后服务上准确切入。

  3.市场消费无热点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它表明社会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水平正在提高,生产供给的弹性增强,市场机制得到完善,对需求变动的适应能力加大,从而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利用这一时机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发挥自身优势,找准目标市场,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新热点的到来。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7篇)
*2005年十大热点词汇 (2006-01-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建法)
*E品牌,新上演的一出戏 (2000-07-11,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四期,作者:乔远生)
*创新:今日主流 (2000-07-05, 《销售与市场》1996年第一期,作者:魏农建)
*领域界定与市场细分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七期,作者:温小青)
*商界围城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十期,作者:谢宏章)
*“96摩托车市场分析” 97市场预测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一期,作者:南京新动态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产品,成功营销的基石 (2000-06-30, 《销售与市场》1996年第三期)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5-06 05: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