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新营销 > 新视野 > 公益营销,发动感性营销终极引擎!

公益营销,发动感性营销终极引擎!


《市场圈》, 2006-07-28, 作者: 唐锐, 访问人数: 5968


  在许多人眼里,一家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成功,那么它便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公众对它的期望值也就越高。自然而然的,那些自告奋勇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企业,小到哪怕为一所乡村小学提供课桌椅,大到举行一次消除世界饥饿的大型募捐活动,人们总能对它们铭记在心。

  企业投身公益事业,公益组织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体得到了帮助,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因为在公益组织、企业和受益群体三者之间,逻辑上原本就不存在利益冲突的关系,这就是公益营销的客观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运通公司捐赠170万美元用于修复风化的自由女神像,这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公益事业融入企业营销活动的案例。20多年过去了,公益营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低成本、高曝光率却又往往容易让企业陷入舆论旋涡的营销方式。它一方面让公众对企业及其品牌和产品产生认识,一方面又有力地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当人们还在抱怨一般的营销行为只能增加知名度却对美誉度提升无力时,公益营销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纷乱的竞争年代,公益营销让那些“为善”的企业和品牌得以区分,这一颇具亲和力的感性营销方式让世界500强企业趋之若鹜。

  对于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而言,除了常规的提升形象、品牌和声誉等作用之外,公益营销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尽管全球化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文化的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跨国公司深入中国市场的进程。特别是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初期,此时谈论企业文化和理念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但“为善”是没有文化和国界的区别的。从公益入手,跨国公司以这种成本更低的方式获得了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同感。

  而在中国的本土企业当中,公益营销却更像是一门不占学分的“选修课”,“公益”的原本就不多,“营销”的则就更少。  

  尴尬的现状

  由国家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时报》是国内最早一份探讨企业公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专业媒体。2003年6月,时任报纸主编的刘佑平开辟了四个版面的专刊专门用于探讨企业公益行为和企业社会责任,公司。

  “当时的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几乎一片空白,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它们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刘佑平说,今天他已经是《公益时报》的总编辑。而随着近两年来舆论和政府的推动,国内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才开始发展起来。

  翻开最新一份由国家民政部担任指导单位的“2006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黄如论以16170.95万元的捐赠额蝉联第一位。1.6亿元,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在另外一份“2006跨国公司在华捐赠排行榜”中排名前三位的索尼(中国)、飞利浦电子和星巴克咖啡的捐赠额加在一起也不到1.4亿元,而整个榜单中的42家跨国公司在华捐赠数额合计也不过4.2亿元。从统计数字来看,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才是今天中国企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主力军。

  然而尴尬的是,在一般人印象中投身公益事业的仿佛总是跨国公司,似乎跨国公司对公益事业总是慷慨而积极的,国内企业却总是吝啬和消极的,这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统计数字和常识上的巨大反差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跨国公司在其成熟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下,捐赠的数额决定于其整体战略的需要,并不一味求多;二是跨国公司在事后都做了良好的公关和宣传,而国内企业却做了好事不留名,成了无名英雄。”刘佑平说。

  或许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为善不为人知”几乎成为本土企业和企业家在投身公益时的共识。受此影响,本土企业和企业家在进行公益捐赠时,往往只考虑到尽企业社会责任,却根本不会想到公益其实可以同营销结合产生多赢的结果。从企业行为的角度来衡量,这种观念不值得提倡的。在刘保平看来,企业也应该“旗帜鲜明”地扬善。“为善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些从事公益事业的企业应该把自己宣传出来,作为榜样和标杆为其它企业所效仿。”

  而另一方面,受到落后的公关思维和手段的制约,一些本土企业不知道如何利用企业公益活动营销自己,要么在手足无措间错失良机,要么不合时宜地过渡宣传和炒作,最终给公众造成“目的不纯急功近利”的恶劣印象,引来舆论的批评,好事反而变成了坏事。

  此外,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模糊化。经常一个公益行为很难划定为是企业家个人行为还是企业行为,导致企业公益营销效果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从企业公益到公益营销,本土企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那些对公益营销有着数十年经验的跨国公司又是如何做的呢?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0篇)
*谁能把握抗旱中的公益营销机会? (2010-03-0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詹轩)
*公益营销,浪费资源 (2009-01-0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谢龙恩)
*公益营销:该出手时须出手 (2008-12-0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省平)
*从“捐赠门”探讨企业公益营销策略 (2008-05-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菌)
*2008年公益营销的两大方向 (2008-02-0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彭旭知)
*M3.0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公益营销 (2007-09-18, 《V-MARKETING成功营销》,作者:林格林)
*公益营销:把握“赢”销的关键点 (2007-02-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彭旭知)
*从社会公益到公益营销 (2006-07-29, 《市场圈》,作者:唐锐、刘丽娟)
*公益营销,中国企业如何才能不做无名英雄? (2005-11-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林景新)
*公益营销 (2000-07-05, 《销售与市场》1996年第二期,作者:顾惠忠)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4 05: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