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联想未来

联想未来


经济观察报, 2004-12-20, 作者: 任雪松周璐李晶沈建缘, 访问人数: 3445


  40岁的杨元庆在谈到DELL的时候,尽管依然充满着敬佩,但言语中已然不自觉地露出自己的霸气和野心。“DELL是一间非常成功的公司,已经把效率做到了极致,再不可能有另一家美国公司能做到DELL的程度,但是,会有一家中国的公司可以做到。”

  显然,杨所指的就是他领导下的联想集团。他的理由是,中国有很大的市场,这是联想强有力的后盾,此外联想的PC业务基于一个高效的运营平台,公司的运营成本DELL也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会让DELL也望而生畏。”12月9日,杨对本报记者说。

  事实上,让杨元庆信心高涨的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联想集团此前一天刚刚成为IBM全球PC业务的新东家。

  12月8日,联想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构成,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具体支付方式则包括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此外,联想还将承担5亿美元的净负债。

  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此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年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在以销量而论的全球个人电脑制造商销售排名中,联想集团也将从第八跃居至第三,仅次于DELL和惠普。

  此时,在大洋彼岸的麦克·戴尔依然强大。这位DELL公司董事长对于远在古老东方的这个PC传奇依然充满着不屑。“联想和IBM 之间的交易可能逃不出业界其他许多合并案的命运。”他的言外之意显而易见:两家完全不同层级的公司可能最终会遭遇整合失败。

  但这并没有影响杨元庆的心情。巨大的并购行动足以让杨异常激动和兴奋。他说,8日夜里他只睡了两个小时。而柳传志、杨元庆们更加信心十足,他们下一个目标是在全球塑造一个中国的PC传奇。

  并购

  12月8日清晨5点,熬了两个通宵的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松在结束了与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的越洋电话会议后,长长地舒了口气,在长达13个月漫长而艰苦的谈判之后,联想对“蓝色巨人”IBM的全球PC业务的跨国收购终于尘埃落定。就在两个小时前,联想的首席财务官冯雪征刚刚在此次收购交易书上签字。

  同一时刻,联想100多名中层干部被火速召集到位于上地创业路6号的集团总部,被告知这一令人兴奋的消息,而此前有关此次收购的任何消息在内部均被封锁。

  12月8日9点10分,一脸笑意的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出现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一般来说,头大的婴儿会难产,所以我们今天来得稍微晚了点儿。”这是柳传志风趣的开场白。随后,他正式宣布,联想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同时,联想集团宣布了高层的变更调整。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任联想集团新CEO,杨元庆则改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此外,新的联想集团在五年内有权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的品牌,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

  再续前缘

  “IBM的人2000年到北京跟元庆谈过这个事,元庆跟我谈过以后,主要是我没有多加考虑就把这个事枪毙了。因为当时把难度和风险看得比今天要大得多,认为这是要命的事。”12月9日,柳传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回忆道,“事情在2003年冬天出现了转机。”“13个月以前,二次提起来的时候,我就着实紧张了,尤其越来越接近拍板要做的时候紧张得晚上睡不着觉。”

  联想遇到了三大收购风险:一是IBM原有客户听说业务被联想收购后还会继续买这个产品吗?二是IBM PC业务一万多名员工都以作为IBM的员工而自豪,那么今后他们会放弃联想吗?三是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能很好地融合吗?

  按照柳传志的说法,当时联想的核心层经过仔细的研究,结论一致:风险是可控的。“比如第一个风险,我们在18个月内还是可以用IBM的品牌,18个月后我们会采用IBM和联想的双品牌,到5年后再打联想的品牌。而联想新CEO还是原来的主管,员工也没有换,对于客户来说,这些风险也可以控制。对于第二个风险,我们调查后发现,IBM员工还是愿意从IBM离开进入到一家新的公司。”柳传志告诉记者,在实质性的谈判前,联想找了不少IBM的员工谈,发现收购后联想会以国际化的心态去管理公司,而IBM的员工也会很愿意接受联想。

  事实上,2003年11月,当IBM再次向联想抛出橄榄枝时,在多元化战略上举步维艰的联想正处在叉路口,同时在国内市场,联想正在遭受劲敌DELL的有力挑战。

  IBM也曾试图寻找其他买家。虽然乔松透露,和IBM有过亲密接触是一家来自华尔街的基金公司,但是有外电指出,东芝曾考虑参与收购。事实上,能让IBM和联想在三年后再续“前缘”还在于一个有趣的细节。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IBM要转让PC业务已经有3年的时间,最初,IBM曾考虑将PC业务卖给日本企业,如东芝。IBM的考虑是,出让后,企业内部的磨合会相对较小。

  但是,后来事情发生戏剧性的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第三方的力量。众所周知,长城电脑在为IBM PC做代工的长城国际(IIPC)中拥有20%的股份。而长城电脑的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长城的两任董事长,王之和陈肇雄对这件事情一直十分重视,先后与IBM进行过多次磋商。”他特别强调,“王之甚至表态,如果要出让股权,必须获得IBM的承诺进行更深度的合作,如谈判不成,宁可不转让。这会使双方在股权转让以后进入清算局面。”这样,IBM的PC业务出售事宜就被拖后。

  最后,在长城与IBM达成妥协之后,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才日益清晰。长城和IBM的最终协议是,长城出让长城国际20%的股权,出让价格大约为4000万美金。而长城则获得了IBM的承诺,在12月12日双方宣布再度组建一个新的合资公司,原长城国际中的服务器制造业务则被剥离出来,被填充到了新公司中。

  艰苦谈判

  2003年11月,联想组成了一个谈判队伍,四五个人,由冯雪征领队飞往美国,与IBM进行了第一次接触。“那个时候主要是双方摸底。”联想副总裁乔松对记者说。

  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5月被看作是联想和IBM谈判的第一个阶段,联想谈判小组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对方情况和提出有关收购的商业方案。

  联想集团副总裁王晓春透露说,联想的谈判队伍是在不断扩大的。在联想内部,收购所涉及到的部门,包括行政、供应链、研发、IT、专利、人力资源、财务等各个部门均都派出了专门小组全程跟踪谈判过程。每个小组由3到4名员工组成,总人数则逼近100人。在内部团队之外,联想还聘请了诸多专业公司协助谈判,麦肯锡担任战略顾问,高盛担任并购顾问,安永、普华永道作为财务顾问,奥美公司作为公关顾问参与。

  5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联想方面拿出初步的商业方案,其中包括收购范围、收购价格、支付方式、合作方式,谈判进入到最艰苦的实质性阶段。

  “我们最终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全部东西。”乔松称,联想圈定的收购范围从始至终都没变过。同时,他指出,整个交易有两个时间点,目前是签订协议;而到明年二季度则是整个交易完成交割。届时,IBM公司会正式完成对PC业务和资产的剥离。

  6月到10月,双方在各个问题上胶着着,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价格。

  12月6日,长达13个月的谈判最终进入冲刺阶段。当天早晨,联想0992.HK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有关收购IBM PC业务的申请,联想0992.HK宣布停牌。

  “关于收购案中所有细节均是到最后一刻才敲定的。收购所涉及到的各种文件垒起来竟厚达一米。”乔松称。而此刻,已经炒作一月之久的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传闻在市场上愈演愈烈。

  “2003年11月份开始和IBM谈判的时候,IBM曾经规定,如果联想走漏了消息并证实了的话,就立刻终止谈判。而香港联交所又规定当他们进行询问时必须加以证实。这就让我们很为难。”柳传志称在谈判最后的一个月,联想集团上下都很紧张。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6篇)
*联想会成为三星吗? (2004-05-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黎初源、杨金枝)
*联想的“精神病”(一) (2004-03-31, 《公司》杂志,作者:尹生)
*联想失去战略判断力了吗? (2004-03-12, 《环球企业家》
*联想回归PC业务 杨元庆称是营收和利润的源泉 (2004-03-01, 经济观察报,作者:林木)
*没有理想的企业长不成巨人--从长城与联想的差距看中国企业的战略迷失 (2003-05-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姜汝祥)
*从联想分拆看中国企业管理官僚成本的无奈 (2002-07-03, 经济观察报,作者:许德音、王野青)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5 05: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