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特别关注 > 企业家的责任

企业家的责任


《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三期, 2000-06-27, 作者: 董谦, 访问人数: 4410


  许多中国企业家自觉地担当起一份责任,走得很执著,然而,特珠时期的中国市场掺和进诸多非市场因素,如一道道雾障,诱便不少探索者误入歧途,令入扼腕。我们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学着做市场,切记:雾里看花,须以心灵与智慧去感受。还有,你必须比别人更准确地预测到市场发展前景,时刻把握好自己!

  1998年,风平浪静挨到年末,却不料商海浪起。万和挑起热水器行业的价格大战,长虹囤积彩管惹怒同行,猜疑、异议、声讨之声纷起。乌云密布,暴风雨就要来临。1999年,将是不平静的一年。更因为,跨过去,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纪。

  笔者联想到这些年发生在我国经济界,许多似曾相识的事情,涉及到诸如怎样判断市场,怎样做销售,怎样对待竞争对手,怎样制定企业发展目标等等,其中很多属于观念问题,有很大的普遍性。以这场正在发生的大商战作为背景,把一些普遍问题摆出来讨论一下,也是难得的机会。借此就一些热点、焦点,发表自已的观点,供业内人士参考。

  叶公好龙

  在这里是指国内一些人对待市场经济、市场行为的态度的。

  其实,一开始我们就是从了解负面效应的角度来认识市场经济的。中学的教科书告诉我们,是市场经济把成桶成桶的牛奶倒进了大西洋,是市场经济把成群结队的母猪赶入了密西西比河;只是后来,我们发现计划经济造成的资源浪费更可怕时,才两害相权择其轻,选择了市场经济。但是,一些人的思维模式非左即右,“市场经济”播身一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嘴上一天到晚挂着市场经济,等到市场经济在自己身边越来越具体时,他却见不得了——经济活跃被定义成了一盘散沙、竞争就是混乱无序、品牌意识纯属多余、资源的市场分配等于浪费、降价销售决不能不合情理——全然一副叶公好龙的形象。

  这让我们联想到东南亚的一些政府官员。两年前,他们鞍前马后不遗余力地帮助发达国家到处宣讲经济一体化,兴冲冲地准备参与全球经济大分工,时至今日,却对经济一体化咬牙切齿暴跳如雷,诅咒它是殖民主义、侵略主义。问题不在经济一体化,那是诞生于西方思想库的理想概念,是自由经济主义的乌托邦(欧共体实践它的时候尚且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问题出在那些官员身上,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也罢,孤陋寡闻见利忘义也罢,一门心思认为只要加入世界各大经济组织,就能万事大吉坐享其成,结果成了全世界的笑料。

  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问题,尤其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摸索阶段,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完善游戏规则:假冒伪劣铺天盖地,就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备受捉弄,就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降低企业在正常商业竞争中承担的不必要风险,若类似目前的这场大商战在其他领域也频频发生,那么说不定会促进一部《行业管理法》的诞生。(当然,长虹收购彩管的行为,在目前的法规体系下,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用"叶公们”计划经济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好不麻烦!——不如快刀斩乱麻,痛痛快快地彻底解决一下。正本清源、一役达标、一劳永逸的思想在“叶公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不论积累多少年的问题,都指望在一夜之间解决。好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让我们不再迷信小聪明,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越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越是欲速不达,越是绕弯路;还是让各路英雄纷纷登台表演吧,让我们在风雨中经历激情与疲惫,逐渐成长、逐渐成熟。

  “叶公们”在企业界的表现,就是不承认市场的裁判者地位,老是认为自已处于一个不规范的市场当中,所以总喜欢采取“初级阶段”的办法,商业经验不足,便照搬战争规律,商业用语完全是野战指挥员的口气,消费者的概念淡化得不能再淡;甚至主观设计市场的走向,稍与预测不符,立刻大惊小怪,从一己利益的角度出发,高呼市场需要净化啦,行业行为亟待规范啦——根本上丧失了市场观念。凡此种种,主要还是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时间略短了些,诸位“叶公”未曾见过真龙天子的面目,依然对自己描绘出的假龙顶礼膜拜;眼光稍微放远些,不用太久,只消5年时间,所有中国的商界人士就会明白:市场经济相信价值,市场经济相信质量,市场经济相信服务,谁曾为此播种,谁将在那时收获。

  眼下的市场竞争格外激烈,一方面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也是对经营观念的调整,有些“真龙显身”的模样。面对来自市场的考验,一些企业家不应该事急抱佛脚、有病乱投医,热衷去搞什么行业自律,事实证明,眼下很多所谓的行业自律活动,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如果你相信“行业最低保护价”那一纸空文,麻木不知竞争的真谛,行业今天不淘汰你,明天也要淘汰你。赶紧转过身来,面对你的顾客,面对你的员工,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关注质量,关注服务,坚定信念,迎接挑战。

  市场经济,和其他所有人类活动一样,有利有弊,我们只能尽量全面地认识它、利用它。市场经济生存的土壤——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大环境,需要全体商界人士共同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若是崇尚创造、崇尚劳动、祟尚竞争的,那将是全体商界人士的荣誉。为了我们的生存与荣誉,我们应该认真评价每一场“商战”,看看哪些是真正的市场竞争,哪些是“叶公”的所作所为。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是描绘在考虑民族工业前途时,一些人的表现的。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当今市场,海外品牌蜂拥而入,民族工业且战且退,危在旦夕,你怎么能说是杞人忧天呢?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1998年全国发行的商业类杂志,笔者查阅了三十余本,共找到国内知名企业(不包括外企)决策人物的访谈录26篇,都是谈论市场策略、企业发展战略的。统计一下,其中有l9篇都提到海外品牌抢滩大陆市场、民族工业前途堪忧的问题,情况不可谓不紧急。可是l9位决策人物中,只有6位表现出对海外竞争对手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其余全部停留在忧心仲仲、慷慨陈词的境地。这好比一位日化厂厂长痛斥国人崇洋媚外时,你问他P&G采用什么样的销售管理方式,如何掌控市场,销售区域如何划分,回款周期有何规律等等,他却一问三不知,你作何感想?

  民族工业的“天”的确堪忧,可惜忧天的大多是“杞人”。

  若说到民族自尊心、朴素的爱国主义,血最热的莫过于马俊仁了;当年,“中华鳖精”的企业家请他做广告时,多少应该受到些感染吧。但是,一到具体的市场操作过程,竟把那么好的一个产品和品牌砸得一塌糊涂,而出发点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认真细致地研究竞争对手是件好事。亚科卡领导克莱斯勒时,遇到了来自日本的强烈冲击,起初,他也是游说国会,四处奔波,到处演讲,要求限制日本。随着对日本企业的了解,特别是几次日本之行,他找回了一个美国人的自信,不再用危言耸听的现象吓唬自己,而是投身于自由女神百年庆典活动中去了。十几年过去了,日本自陷泥潭、苦无出路,韩国仍然不依不饶地复制了一个日本,而比尔·盖茨横空出世,继续领导美国走在世界经济的主流上;亚科卡虽然没有准确地预测到这些,但一定会笑得更自信。在对待竞争对手上,亚科卡作为一个企业家,经历了恐惧、接触、研究、学习、自信的阶段。

  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家一旦学会了如何对待竞争对手时,最终肯定会找到自信。只是目前太多人用豪言壮语把自己固步自封在恐惧阶段,夜以继日毫无理由地狂喊:“中国可以说不!”心甘情愿当NO先生,“不什么呀?”在这点上,还不如满清时代的官员林则徐。

  就从1997年到现在,又有一家大型外企,成功地、大踏步地走进了中国市场。起初,广告词就是简单朴实的六个字:尊重人,看重人;外加一个醒目的CI形象。当这个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后,我们先在家电市场发现了这个品牌一系列十余种产品,惊异之余,同一品牌的系列办公用品扑面而来;接着,全国走了一趟,几乎所有的化妆品市场,都在显眼位置开出同一风格的此品牌专柜,从粉底霜到睫毛膏,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漂亮玻璃瓶一应俱全。旁的不说,如此整齐划一的铺货行动,就说明运作市场的决非等闲之辈,而且是一群人。这样多品种铺天盖地冲击市场的事情,我们的企业不是没有尝试过,结果导致了一个巨人企业的失败,为什么这家外企运作起来,不给人以产品粗制滥造的感觉呢?简简单单的六个字,竟然击中要害,俘虏了中国一个特殊的高消费层;早就说中国人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致了富,购买力就比得过欧洲这个国家那个国家,可为什么又是让别人先下手为强,接近了一下这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捕捉到了他们的心态呢?最令笔者遗憾的就是,那么多国内相关企业,眼睁睁看着自已的市场被人抢夺,却至今没有一家把针对此外企的研究报告抛向媒体,仍让这家外企蒙着神秘的面纱,使消费者依从探奇心理去购买——或许,根本没有人去研究,都聚在一处,或慷慨激昂、或失魂落魄地等待着天塌地陷吧?

  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再谈论“海外兵团”时,能拥有一份正常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多看、多学、多做事,少发牢骚、少说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胜利者最温柔。况且,今天让出一块中国市场大家共同竞争,为的是练就一身打拼市场的真本领,早日走向世界;如果明天我们的企业家到了大洋彼岸,满脑子抢占人家市场、倾销自己产品的思想,一副侵略者的形象,除非你是兜售高污染产品,否则,你能有多大的出息?

  另外,商家永远没有权利指责消费者,不管扯起多么大的虎皮。如果消费者怀着真诚的民族情感,抱着拯救民族工业的心态,花了保健品的价钱,买回一瓶王八洗澡水,你可知道是谁在哭?是谁在笑?是谁在——流血!?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企业界一些人士在处理主业与副业关系时,频频发生的现象。

  企业存在于社会,是为了创造财富,活跃经济。企业家精神归根到底,是通过组织管理,研究消费者、发现市场机会、利用新技术、服务客户、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和企业家而言,这些是主业,其他应尽的社会义务是副业。

  亚科卡为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研制新车型时,他是企业家;他日思夜想,琢磨如何推出一种销量大、利润又高的车型时,他是企业家;当他一本接着一本出自传,利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的见解时,就多少有些社会活动家的色彩了。

  我们搞活经济短短二十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企业为数不少了。总结他们风云一时又败若山倒的经验时,不难发现,在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以前,这些企业都曾有过一段对待客户高高在上、无人去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时期。我们阅读牟其中的言论集,其中的确对某些领域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有独特的见解;我们可以把作者想象为理论工作者、中国改革命运关注者和知识经济研究者,就是不能与“中国首富”联系起来,因为,他既不关心客户,也不关心市场,甚至不关心利润。

  年前,笔者前后脚参加了两个产品推广会,一个P&G的,一个Micrsosft的,和所有市场管理先进的企业一样,会前填写一份调查表,换一份小礼品是例行公事。调查表包括详细的个人资料,产品使用反馈意见,一些个人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他们为什么无时无刻不在收集市场信息呢?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围绕消费者展开的,只有了解消费者,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机会;一句话,他们正在做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是在务正业。

  也是那几天,听说今后不再搞“标王”竟拍了,又一桩过渡性事物寿终正寝了,好事。曾和一台资食品企业的广告主管交谈,他说:“我们也经常购买黄金时段,可是为了搞清‘标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至今我不明白,大陆商人都很精明,怎么那么轻易就掉进了广告商的迷魂阵呢?”是啊,我们看电视时,觉得“标王”的广告和其他广告有重大区别吗?据知情人士讲,起初设立“标王”也不是广告商的主意,实在是企业哄抬行情,为了增加透明度不得已的选择。传闻一位企业界实力派人物,酒酣之时,曾一吐心声:“酒色财气,人生享受的最高境界是个‘气’字,能品尝到赌气、斗气、出气的滋味者,倾城之中无一二。”如果一些企业对于诸如“标王”等事情志在必得的时候,存在如此“好汉”想法,岂不是舍本求末?

   比尔·盖茨数次来中国,看看他的日程安排,活脱脱就是一个推销员,推销信息高速公路,推销网络时代。世界首富尚且如此,相比之下,我们的企业家却真有“首富”的气派,根本没有接触具体消费者的习惯;难得到商场里转一圈,美名其日:视察。

  大陆市场商战急,动不动“血流成河”,一不留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却从头到尾见不着消费者的影子,似乎在消费品市场里,最上瘾的也还是那桩被称为资本运作的事情。好不容易,听到一两句来自客户的声音,竞然惹恼了市场霸王,一些企业家露出太岁爷的面目,勃然大怒,先威胁、后恐吓,要么污蔑消费者是精神病患者,或者干脆一纸公文送你上被告席——这些企业家简直就是忘了本。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笔者的统计中,能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企业发展的企业家,一共有8位,其中4位集中在农用车行业。这4位老总,不论是辽宁、山东的,还是江苏、福建的,谈论农用车时都有一种激情,都养成了用农民的眼光看待农用车的习惯,从家庭生产状况的变化到为什么要买农用车,从农村道路的发展到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全部娓娓而谈,一一道来——也许,这就是农用车厂家不仅仅围绕价格,更围绕质量、围绕性能展开商战的原因之一吧。我们为这样的商战摇旗呐喊欢欣鼓舞,为农民消费者感到幸运,同时略作展想:我们拥有了这样的企业家群体,如果再听到国外农用车抢滩中国市场的消息时,我们还会焦急万分、坐卧不安吗?

  最后,借用消费者的口气,向企业家们说几句话:我们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和娱乐就拜托各位了,至于精神面貌、素质教育等不劳各位费心了。只要你琢磨着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舒坦、更方便,我们就念你的好,让你有钱赚;如果你连我们出门是哪七件事都忘了,一头扎进你的战略规划里,明天栽了大跟头,可别怨国人素质低下,不能与你共绘蓝图了;与其那时见了面大家两下尴尬,都不好意思,不如现在给你提个醒:“唉,你是干嘛的?”

  人才难得更易失

  如果说,前面讨论的三方面情况,随着我们的成熟,必将成为速朽的话题,只能记录我们曾经走过的历程,那么,人才问题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还是根据那26篇企业决策人物的访谈录做统计分析:无一例外,全部提及了人才问题,其中17篇用专门章节来讨论;有11位决策者对企业目前不能控制人才流动,表示了看法;有9位坦言企业不能大举发展,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因素之一;有6位明确表示,自已企业的发展将建立在人才优势上。由于这是从访谈录中统计得出的,可以想见,如果设计专门的调查表,调查结果肯定还会高出这个统计。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已经蔚然成风。

  所以说,市场是最好的老师,不用苦口婆心地说教,真理自会体现出它的价值。现代企业管理的道理并不复杂,说来道去就是那些东西,中国人很聪明,谁都明白,为什么一移植到自己的企业就全变了味?一些企业判断市场,决策行动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失误,为什么执行起来就谬之千里?就是因为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通过市场竞争,企业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点,这是一个进步,只是在某些观念上还多少存在误区。

人才在很多人头脑中还是独行侠的形象,就像马到成功的“常胜将军”、独挡一面的“超级明星”。其实,人才始终都是以群体出现,以整体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这是一个常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企业在实施自己的人才战略时,招贤纳士固然必不可少,营造适于人才整体发挥作用的内部环境更为重要。研究中外历史上光辉闪耀、著名的人才群体,可以发现,造就这样的精英团体有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共同的理想、战略性领导人物和民主作风。

  有关共同的理想和战略性领导人物,人人都有自己的主见,不必多说。单说民主作风,这几年和不少企业打过交道,感觉当前效益不错的企业,管理都挺正规,不存在纪律涣散的现象,然而,工作作风民主的却寥寥无几;再深接触,你会发现,不仅基层工作氛围欠民主,往往高层工作圈子里也搞“一言堂”。这样的结果就是,除了老板眼中的几个“红人”里里外外忙得团团转以外,其他人一概按部就班、没有积极性,虽说不上效率低下,肯定是毫无创造性可言。再碰上有的老板根据自己的脾气,三天两头地换“红人”,日子久了,莫说人才难得,就是留在身边的不全是奴才已算万幸了。

  工作作风民主,和工作纪律严明并不冲突,其中的关系,每一个搞过管理的人都明白。向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的企业家推荐扬·莫里森的《第二曲线》,它讲述的道理非常简单,却很值得一读。

  有关人才、有关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家琢磨最多的事情,不须赘言了,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供大家开拓思路。一直稳坐国内新、特药生产厂家头把交椅的某合资企业,它的老总在1996年阐述企业的奋斗目标时,就说:“我们的竞争对手都盯着我们,他们制定的目标不是到2000年销售额达到多少多少亿,就是市场份额增加多少多少个百分点。我制定的跨世纪目标是:到2000年,我们要拥有一支由500名、有5年市场销售经验的职员组成的销售队伍。这支销售队伍将确保我们继续遥遥领先。”

  我们到底要什么

  1998年初,笔者曾下决心:只用积极的、建设的态度对待各种企业行为,多做少说,只交流看法、不评论是非——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可惜,所关注领域源源不断提供的素材,让人做到这点也很不容易。)无论如何,我们多年后,回头看现在,会发现这是一个进步很迅速的时代。就拿心态来说,三五年前,笼罩企业界的还可以说是浮躁、浅薄,但眼下再用这些词汇来形容就有悖事实了,商界人士现在都很现实,做事情踏踏实实,看一步,走一步。不过,总体而言,总感觉我们还缺少点儿什么。

在文章的前面,用了许多赞赏的语气谈论外企,不是扬别人的威风,灭自家的锐气——我们民族的历史证明,我们从来都有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事物。心平气和地看,尽管很多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时,也犯了不少“小儿科”的错误,但是从企业心理学的角度看,整体上,外企在决策企业行为的时候,80%是处于自信状态的。自省一下,我们在拍板的时候,如何能更多地脱离诸如急躁、迷惘、痛苦、孤注一掷等状态,寻找到自信的感觉?

  外国人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得比我们强,主要是他们搞市场经济有200年的经验,而我们只有20年。就以世界500强为例,远不用说30年代,就是50年代的500强,目前还有多少继续存在于500强之列呢?西方经济在总体稳定发展的同时,企业间的兴衰交替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是这些不计其数的成败兴亡,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市场耳提面命的教训,使他们的经验无比丰富起来。我们的20年中,若从马胜利、步鑫生算起,眼前沉浮亦不少了,关键是个态度,只要不总是发生“后人哀秦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的事情,再加上拿来主义,我们在这方面的自信心肯定会增强。

  我们的自信心还有更深邃的源泉。先看看别人的情况,在80年代末,冷战尚未结束时,日本企业界面临非常好的提升自我、再上一层楼的时机,现在回顾他们当时的所作所为,却完全是慌了手脚、毫无章法,浪费了资源,更错过了机遇。为什么?原来,被一些狭隘情绪所把持的日本思想库早已贫瘠,落后了时代一个世纪,根本不能提供高屋建瓴的发展方向。当西方油画的价格纪录被财大气粗的日本商人屡屡打破时,当日本的经理们热衷在中国的《菜根谭》、《三国演义》中寻找理论依据时,我们看到的是日本企业家的悲哀。

  还在两年前,韩国经济最辉煌的时候,一个中国参观团为那些特大企业集团赞叹不已时,韩国人却大不以为然:“这算什么了不起的?你们有鲁迅,我们有什么?”英国历史学家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时,对中国文化抱有非常大的希望,认为它不仅可以治疗工业化带来的一些社会痼疾,而且,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如同自由、民主是美国精神的精髓,天人合一、自省自新也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如果再加上以人为本、提倡竞争的思想,我们在面对各种世界潮流、时代步伐的时候,是否找到了自信的感觉?我们是否可以想见,在未来的世界商业领域,独具风采的中国商人形象?

  作为企业家,如果你相信十年后的中国,是个具备信息时代特征的、强调交流、强调环保、强调尊重人、强调竞争的社会,那么,你就会对市场变化有个正确的判断,你就会看到企业发展的方向。那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所谓“商战”,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的同时,也会成为企业家真正实现自我的舞台。我们期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5篇)
*论企业心理年龄与管理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2009-09-3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何德权)
*激辩企业家vs企业家精神! (2005-12-02, 《中外管理》2005年第十二期)
*略论世界著名企业家亚科卡的经营管理之道 (2005-05-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小华)
*从孙悟空的成功转型看企业家的素质 (2004-05-2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文凯)
*中国企业家的角色换档与持续成长 (2003-12-17, 《中外管理》2003年第十二期,作者:林正大)
*领袖级企业家是培养出来的吗? (2003-12-15, 经济观察报,作者:金波)
*失落的天堂--会诊中国企业家心理健康问题 (2003-10-23, 《智囊》,作者:郑国中)
*中国企业家离“卓越”有多远? (2003-10-20, 经济观察报,作者:薛彩云)
*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 (2003-06-11, 《中外管理》2003年第六期,作者:杨光)
*“快乐”的中国企业家 (2003-02-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磊)
*企业家为何移民海外 (2003-01-08, 《环球企业家》2002年12月,作者:文波)
*3365位企业家的“答卷” (2001-12-28, 市场瞭望,作者:中研)
*企业文化--承担适当责任 (2001-12-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郝志强)
*责任中心的内涵 (2001-11-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辉吉)
*浅议企业家的素质与修养 (2001-11-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恒学人)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4 05: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