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挖麦肯锡的墙角 7 上页:包围麦肯锡(1) 3、宋新宇的矛盾 宋新宇的大名近两年来一直冲击着中国的咨询业。毕竟罗兰贝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经历、德意志银行总部的工作实践、北大学士和德国科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等都光环笼罩在他身上。 在麦肯锡出事之后,这位很被业界看重的精英在6月5日的《中国经营报》上亲自为麦肯锡击鼓鸣冤——《麦肯锡替实达受过,谁为麦肯锡鸣冤?》。在这个很刺激的标题后面,宋先生认为:“麦肯锡就不应该凑这个热闹,因为咨询业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客户的事情不能拿到外面去说。麦肯锡去讨论这个事情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因为谈话过程中涉及到的很多事情麦肯锡是不能讲的——其中有些是可以反驳的观点,也不能反驳。” 另外宋先生还坚持一个观点:“我觉得说‘洋管理水土不服’用词不当。我的看法是,如果前几年大家这么说还有一点道理。但是现在,在麦肯锡和罗兰贝格中,除了少数几个是外国人,其余的都是中国人,即使水土不服,程度也弱了很多。所以我认为所谓的‘洋管理水土不服’,其实是一些企业界人士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反对,或者说是一种抵触。”为什么这样说呢?宋先生解释说,“以我自己近几年来的经验来看,很多中国企业接受的管理思想、观念,实际上是前几年我们努力向他们灌输的——比如大家现在都对核心竞争力开始重视起来,不再盲目多元化——但是当年我们拿这些理论给企业服务时,许多企业认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避开宋的看法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单从谈此话题的动机来看,宋似乎在寻找实际案例和国际化光环之间的一种平衡。虽然宋创办的易中公司现在已经可以说纯粹是一家中国公司了,但是宋毕竟还有一些国际化的背景——易中公司的许多客户可能也正是看中了宋曾经在罗兰贝格的经历,所以宋很需要客户对带有跨国咨询色彩的公司保持信任。 以记者分析,宋的喊冤行为恰恰反映出其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他还需要跨国经验的光环继续为自己的积累做铺垫;另一方面,在咨询市场上声名显赫的他或许真的担心麦肯锡事件会对中国咨询市场的国际化产生不好的影响。 4、麦肯锡在逃避什么 领导麦肯锡大中华区的欧高敦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全球胜利的麦肯锡会在中国出问题。面对媒体,麦肯锡拒绝所有的采访。记者先后三次和麦肯锡进行接触,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北京麦肯锡公司给记者的回答是:不接受媒体采访是麦肯锡的全球媒体策略,原来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这样;要求采访的媒体太多了,可以接受采访的人只能是欧高敦和潘望博(麦肯锡大中华区北京公司总经理),但是这两个人现在都不在北京,而且也很难说什么时候回来。这显然是推辞的借口。那么麦肯锡又为什么要逃避呢? 从表面上看,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之后,麦肯锡似乎害怕新闻,害怕媒体,害怕再次说错话,但实际上,麦肯锡可能是害怕自己——害怕自己在公众面前不能够有良好的表现。其实,自从接受中央台采访的那天起,它对媒体极其差劲的驾御能力就已表现出来。对于媒体炒作的“兵败”问题,麦肯锡甚至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没有澄清,没有维护,没有修补,直到发现自己已是身处绝境时才草率地发表了《七点声明》。 仔细想想,这仅仅是一个对媒体了解不够的问题吗?它也反映出麦肯锡对中国了解程度的不够。 记者的包围计划落空了,但是却看到了一个世界第一的咨询公司在中国的逃避和失落。记者还能说什么呢? 也许,麦肯锡不应该逃避,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世界第一”更应该学会反思,谁都不可能避免错误。毕竟,开放中的中国企业还是需要麦肯锡的,麦肯锡也离不开具有几百亿市场空间的中国。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