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经营观点 > 颜值战争之欧莱雅:108年并购数百个品牌,只换了4届职业经理人

颜值战争之欧莱雅:108年并购数百个品牌,只换了4届职业经理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7-01-04, 作者: 饶润平, 访问人数: 3104


7 上页:第 1 页

  高处不胜寒 低处水难流   

  相比于美国市场势如破竹式的跨越式并购,欧莱雅最初进入中国却是“静水流深”。欧莱雅刚开始把大约一亿具有一定购买能力、年轻活跃的都市女性作为目标群体,并用不同的品牌对她们进行细分区隔。几年过去之后,欧莱雅旗下的品牌分别在各自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中国该类产品和消费的领导或一线品牌:兰蔻、美宝莲在各自的分级市场和不同销售渠道已经取得第一的份额,巴黎欧莱雅占据了高档染发市场,药房专售的薇姿也成为活性健康化妆品市场的领袖。   

  然而,以上业绩基本上是在高端市场取得的。即使是其旗下的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在国外是大众化妆品,到了中国,也是首先进入中高端专柜销售,根本没有接触中低端市场。但对于刚刚步入21世纪的中国市场来说,高端市场容量毕竟有限,大众市场还是主流,这也是欧莱雅进入中国的前6年,一直亏损的根本原因。   

  当然,面对大众市场的诱惑以及宝洁、联合利华们的率先发力,欧莱雅未尝不曾心动甚至行动。2001年,欧莱雅企图利用旗下的卡尼尔作为深度分销武器,仿效宝洁的玉兰油进入大众市场,但一年之后,其1400万的市场投入却只换来1200万的销售业绩。2003年,美宝莲的产品也不动声色地降价,降幅达30%,价格直逼本土品牌。一年之后其业绩虽然上升到了5.8亿,但超市、化妆品店,或者说三四线市场意义上的分销渠道所占比重并不大,尤其是相对于其死对头宝洁的玉兰油惊人的25亿销售业绩,还是远远不够。   

  但不管如何,也正是在2003年,欧莱雅中国市场实现了首次盈利,而且销售额的72%都来自于大众化妆品市场。这无疑更加坚定了欧莱雅开拓大众市场的信心:2004年前后,欧莱雅使出“看家本领”,连续闪电收购了国内优秀品牌羽西和小护士。   

  理论上看,这是两笔相当不错的生意:彼时羽西在全国250个城市有800个柜台,小护士更是有28万个销售点,且其中很多都是欧莱雅之前没的触及到的三四线市场盲点,整合得好,将成为欧莱雅深度分销的两把利器。遗憾的是,或许是过高估值了自身的并购经验,加上不了解中国二三线市场消费心理,欧莱雅对羽西、小护士的形象改造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脱离了市场实际,导致两次并购都没能延续之前美国市场的成功:如今的小护士在主流市场上早已难觅踪影,而羽西还一直深陷大众化与高端化矛盾的泥淖。   

  但形势不等人。资料显示,欧莱雅并购失利的前后十年间,即2000年到2010年,恰是二三级市场新兴渠道的代表——专营店发展的“黄金十年”。专营店已发展为继商场、超市后的第三条化妆品主流渠道,成为众多外资品牌角逐的肥肉:2004年,资生堂以“店中店”形式发展签约专卖店,还推出只在“资生堂化妆品专卖店”销售的品牌“悠莱”,四年之后签约专卖店已达5000家;2006年,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Mamonde梦妆”开始将专营店纳入渠道拓展计划;2007年,高丝以“KOSE化妆品专卖店”形式,正式拓展专营店渠道;2010年,妮维雅也对专营店渠道不断重视。   

  但这个时期的欧莱雅,超过50%以上的销量还来自商超,专营店份额只是10%左右。因此,如何提高专营店的市场份额,成了欧莱雅近年来大众化的重点课题。而解决这个课题的切入点,首先放到了巴黎欧莱雅身上。   

  众所周知,洗护发产品是中国日化领域渗透率最高,也是市场容量最大的品类之一(约占化妆品市场超过20%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是由宝洁、联合利华等日化巨头重点把持的领域。2009年巴黎欧莱雅逆势亮剑,以“专业受损发质修护”概念切入中国大众洗发护发市场,并先后启动了“巴黎欧莱雅魅力联盟”及其后续的升级版,吹响向专营店渠道进军的号角,并逐渐将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纽约、羽西、卡尼尔和小护士等覆盖了护肤、彩妆、染发与洗护发等四大品类的大大众品牌逐渐纳入专营店体系。魅力联盟之前,化妆品专营店多通过代理商向欧莱雅进货,而这个计划施行之后,前者可直接联系欧莱雅厂家,经筛选成为加盟会员后,由欧莱雅通过销售商直接向会员店供货,并对会员店提供各种促销支持。   

  多品牌借助“魅力联盟”平台协同作战,欧莱雅可谓意在长远,也确实取得了相当业绩。然而,经营5年后,欧莱雅集团最新数据显示,化妆品专营店在巴黎欧莱雅所有渠道网点中占比虽然已达60%,百货渠道与现代渠道仅各占20%,但据媒体报道,其专营店的“收成”却不尽人意。   

  另一个更加雄辩的数据是,直至2013年,国内化妆品销售冠军仍然归于宝洁旗下的玉兰油所有,其年销售达到80亿元,而欧莱雅2012年在中国的总销售是120亿元,其中大众化妆品部的多个品牌加起来约占50%。这意味着,时至今日,欧莱雅的大众化之路不仅没有取得横向对比意义上的成功,即使是与2003年自身历史数据比,其大众化妆品在自身整体份额中的比例,也已经降低了至少20个百分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不过,抛开大众市场开拓的种种不如意不说,欧莱雅中国一直以来的整体业绩并不坏。根据欧莱雅2013年度财报,其在华销售总额已达人民币132.8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0.2%,这是欧莱雅中国连续第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2年初,欧莱雅又跃居为中国市场第一大美妆品牌。   

  但高中低端通吃的战略,也让欧莱雅中国陷入四面树敌的尴尬。如今的欧莱雅可谓劲敌如林:高端市场有雅诗兰黛、香奈儿围追堵截,中端市场有玉兰油、资生堂的单刀直入,低端市场则面临宝洁、联合利华等的火拼。   

  调查显示,在高端化妆品的竞争市场中,尽管兰蔻拿到20%左右的份额,拔得头筹,但是随后品牌的差距并不大,如CD占14.8%、SK-II占14.5%、资生堂占14.2%。可以看到兰蔻(LANCOME)在中国依然受到宝洁和资生堂的巨大压力。   

  从渠道上看,在通往二三线市场的道路上,欧莱雅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在专营店渠道,由于没有自己的专营店独有品牌,特别是在帮助专营店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会员服务等方面,与这个渠道的先行者如资生堂等,依然存在差距。   

  何况,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宝洁也并不是“吃素”的。2012年底,宝洁旗下的玉兰油推出花肌悦系列,专供本土化妆品专营店销售。两个月后,宝洁又向专营店推介仅在该渠道销售的“海肌源”品牌,卖点为海洋补水概念,定价59~139元区间。虽然目前来看,以上两个品牌在专营店发展并不是很好,海肌源甚至于2013年底被屈臣氏下架,玉兰油销售占比也不大,但宝洁传统的洗护品牌如潘婷、海飞丝、飘柔、沙萱等,在专营店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而且,巴黎欧莱雅以“修复受损发质”为出发点,从护肤跨界到洗发,但这个细分市场上,潘婷的“乳液氨基修复”、力士的“14天另严重受损发质焕然新生”、施华蔻的“含有胺基酸、Cura Tec蛋白质发及维他命原B6”、舒蕾的“蚕丝顺滑”等,早已严阵以待。用一些专家曾经的形容是,巴黎欧莱雅如今不得不“左博潘婷、右击力士、头顶施华蔻、脚踹舒蕾”。   

  此外,本土品牌自然堂、卡姿兰、美肤宝、相宜本草等,近年来也在不断成长。相对于五年前来说,它们无论是在研发实力方面,还是在市场销售以及供应链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市场份额也在节节增加。   

  早前分析人士甚至表示,欧莱雅在某些细分市场领先对手,并不是说欧莱雅做的多么好,而是它的对手出现了问题。比如宝洁受累于高管流失,雅诗兰黛短板是高管本地化不足,缺少市场亲和力,而资生堂则被中日关系制肘。如果这些企业在短时间解决掉这些问题,那欧莱雅虎口夺食的难度更大了。事实上,这几家巨头都已开始调整策略,如资生堂不断调高在华销售目标,雅诗兰黛还改革了价格体系,拟缩小海外与内地产品差价。   

  更致命的是,大众市场对于欧莱雅来说,既是诱惑也是陷阱。毕竟,“对于欧莱雅中国而言,这些高柱子和高增长如果不能改变化妆品市场第二的这个事实,那么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一位专家曾经这样评论道,和宝洁在中国的策略不同的是,欧莱雅一开始就运用了多品牌的策略。尤其在大众化妆品领域,欧莱雅投入了最大的兵力,而药房专销渠道的两个品牌,其实也能理解成对大众化妆品市场的一个细分。   

  特别是如今全球销售增长下降,亚太市场增长放缓,中国市场大众品类乏力,竞争品牌咄咄逼人之际,欧莱雅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动了它的并购战车:2013年8月6日,欧莱雅以65.38亿港元收购美即。同年9月,又在首次在印度市场收购了印度护肤产品生产商Cheryl’sCosmeceuticals。10月,再次以闪电般速度提出以2.3亿欧元(约合18.4亿元人民币)收购资生堂集团旗下法国专业护肤品牌思妍丽Decléor和凯伊黛Carita的并购要约。与此同时,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The Body Shop也宣布收购巴西有“山寨美体小铺”之称的美容品零售商 Emporio Body Store 51% 股权,并获得在2019年前增持至80%的选择权。   

  虽然短期来看,以上并购还不好判断成败与否。但美即控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之前的6个月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2732万港元,相比上半年的2 .07亿港元,下滑幅度接近80%。而且,有关人士曾经做过预测,由于欧莱雅收购美即总成交价高达65.387亿港元,若按美即当前的利润水平计算,撇除利率因素,欧莱雅要收回并购美即的并购成本,需等三百年。

  集中兵力 左右逢源   

  但不管如何,中国市场是欧莱雅必须攀越的“珠穆朗玛”。2010年,欧莱雅中国一跃成为集团在全球化妆品销售的第三大市场。可在这样一个“老三”市场,欧莱雅市场份额仍然仅有其全球的14%。也就是说,中国市场之于欧莱雅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至少欧莱雅的预计是,今后5到10年,欧莱雅中国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欧莱雅集团旗下第一大公司。   

  而根据欧莱雅计划,未来10到15年,欧莱雅在全球要增加十亿消费者,占据全球人口1/5的中国无疑又是其最大的“希望田野”。因此,中国市场在欧莱雅集团内部的战略地位,甚至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为欧莱雅亚太地区的决策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欧莱雅中国前总裁盖保罗此前甚至毫不讳言:欧莱雅中国下一步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对市场份额进行进一步拓展。   

  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毕竟,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并不景气,不少消费品牌都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欧莱雅中国近年来的增长速度逐年走低,2014年一季度甚至是近五年里销售额最低的一个季度。为此,欧莱雅不得不首次对旗下品牌进行“加减法”,在收购、引进一些新品牌的同时,砍掉一些表现相对欠佳的品牌:除了收购大众品牌美即,前两年还陆续引进了圣罗兰、科莱丽等高端品牌,同时还忍痛让本来表现不错的卡尼尔也退出中国市场,以为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的进一步发展让路。   

  同时,在新媒介环境下,欧莱雅还更多地把网络、微博等新方式应用到日常推广中去。在欧莱雅品牌以往的推广投放中,传统媒体投入占据较大比重。但早在2010年,美宝莲BB霜推广就应用了多种媒体的整合,包括社交网站、博客等。而2011年戛纳电影节期间,如果有用户在百度上搜索 “欧莱雅”、“彩妆”、“时尚”等相关词条,只要他使用同一台电脑在当天的任何时间,再登录一家和百度有合作关系的网站,1秒钟之内该网站页面上就会出现一段“巴黎欧莱雅彩妆戛纳展”的视频广告。换句话说,用户被自己的搜索行为锁定了,使得广告可以追踪到,欧莱雅成为第一个在百度鸿媒体尝试投放的国际品牌。   

  在电子商务方面,欧莱雅与电子商务企业亿佰购物正式合作,亿佰购物负责欧莱雅旗下八大品牌(兰蔻、碧欧泉、植村秀、阿玛尼、科颜氏、赫莲娜、卡诗、羽西)商品在银行通路的推广销售。亿佰购物利用银行庞大的信用卡用户消费数据,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销售模型,该模型依托信用卡用户的地区、年龄、性别、消费力、消费习惯等诸多关键字段,不断的将商品、渠道、营销From EMKT.com.cn三者进行匹配,使得产品的推广和投放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的精准营销。   

  不独如此,欧莱雅与淘宝、乐峰以及聚美优品等网站都有良好合作。同时,欧莱雅一些品牌甚至还有自己的天猫店。另外,欧莱雅还开展了一些平台的创新,比如针对敏感肌肤的E-skin,是中国首个敏感肌专业诊断护肤网购社区,有近千万独立访问量。奢妍美网站则是其高端化妆品品牌的网络销售平台。现任总裁贝瀚青介绍,仅2011年,欧莱雅在电子商务渠道里的销售量就翻了一番。   

  “旅游零售也是我们一个非常战略性的渠道,如果把所有的品类加在一起,欧莱雅在旅游零售渠道排名第一位。”欧莱雅集团总裁安巩曾经介绍,40年前,最早推出在机场业务的就是欧莱雅公司。他认为,旅游市场每年有7%左右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带给渠道本身很多有机增长。此外,还可以很好地表达品牌。“比如,将旗下的香水品牌通过旅游渠道向消费者展示,使他们在机场等待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我们的产品。”   

  欧莱雅还发现,中国女性非常重视皮肤护理,中国70%的美容消费都集中在皮肤护理方面。而都市男性则越来越注重外表,美容用品是他们尝试奢侈品消费的首选。为此,欧莱雅正积极开拓男士市场,目前在大众男士化妆品的市场份额是32%。   

  此外,欧莱雅在上海浦东设有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专注于研发适合亚洲人肤质的产品。这种为特定需求研发产品的策略是欧莱雅全球策略的一部分,旨在尊重各地域的审美、文化和生理特点。该中心的主要目标在于研发出适合中国女性皮肤和头发的产品。欧莱雅还利用本土材料来制作更多产品。比如,有4万种千年来为中国人所使用的植物材料经过了实验室测试。目前,实验室已经研发出了以竹子和茶叶中所含植物物质的产品。针对中国女性需求的、以美白产品为代表的一系列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被研发出来。

  作者饶润平系广州慧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轻营销传播专家,电子邮件>>: 651282047@q.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04-20 05: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