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嘉士伯的中国战略

嘉士伯的中国战略


《新营销》2012年第6期, 2012-06-18, 作者: 周再宇, 访问人数: 2060


7 上页:第 1 页

 

  国际品牌+本土品牌

  嘉士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采取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联手的策略,通过品牌组合策略进行营销From EMKT.com.cn及销售,拓展业务。

  “在嘉士伯内部,不单是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一样,我们会本土啤酒品牌感到骄傲。同时,我们在规划本土品牌的推广时会很谨慎,因为我们明白它们和当地消费者拥有特殊的感情联系。另外,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也会针对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国际啤酒品牌的营销和推广。”马儒超说。

  对于跨国啤酒品牌来说,利用和分享全球资源,针对各地品牌不同的特点,可以使各地品牌的推广规模做得更大。“当地品牌,也会参与到全球体育类、艺术类赞助活动中。我们希望借此提升当地品牌的知名度。但是也要看到,嘉士伯在中国销售的本土品牌,有各自的产品定位,满足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目前,我们没有把某个本土品牌提升为全国性品牌的规划。但是我们会继续寻找扩大当地品牌影响力的机会。”

  在其他市场,嘉士伯已经有了把当地品牌提升为国际品牌的成功案例。马儒超举的例子是凯旋1664。“它是法国国宝级的啤酒。当初虽然在法国非常著名,但它的全球影响力并不大,后来通过嘉士伯对它重新定位,结合对全球各地消费者的洞悉,我们逐渐把凯旋1664推广到不同的区域,发展为著名的国际品牌。”  

  西部战略

  虽然在1993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外资进入中国啤酒业带来第一个高峰,但由于在分销渠道等方面水土不服,大多数外资啤酒企业败下阵来,有的亏损率甚至高达90%,本土啤酒品牌赢得了防御战。

  2002年,中国啤酒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啤酒大国,外资啤酒品牌再次投入重金,促使中国啤酒行业进入收购整合期。而嘉士伯最初采用直接投资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后,它选择与中国西部的本土啤酒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再次进入中国市场。它选择的合作伙伴包括昆明华狮啤酒、大理啤酒、西藏拉萨啤酒和新疆乌苏啤酒等。

  嘉士伯对中国西部啤酒市场的理解类似“欧洲市场”而不是整个“中国市场”。由于中国西部地广人稀,差异巨大,各区域消费习惯、生活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考虑到初次进入中国市场时的战略失误,他们对地区性啤酒品牌的战略思路是“保留、创新并培育壮大”,不断通过创新避免当地品牌老化,提高品牌形象和品牌的盈利能力。

  嘉士伯对当地品牌的生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然后嘉士伯对当地市场、消费者和消费环境进行分析,重新进行品牌定位,提炼品牌诉求,基于深度分销渠道,逐步将当地品牌培育成当地的中高档啤酒品牌。同时,为了防止高端和超高端竞品进入市场,将嘉士伯绿牌和嘉士伯冰醇系列迅速铺向区域市场,最终形成了以嘉士伯品牌为高端和超高端产品、以区域品牌为中高档产品的市场布局。

  “我们在中国除了拥有高端国际品牌,一些西部本土品牌正在实现产品高端化。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在产品品质、外形设计和品牌定位方面不断提升。”马儒超认为,西部城市在消费水平方面肯定与一线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西部也有一些消费能力比较强的消费人群。“比如年轻人,无论是东部、西部或者是北部、南部,年轻人的消费水平或者消费习惯其实是很接近的,例如对音乐、文化的喜爱和对生活方式的喜爱,无论在哪一个地方,都是一致的,甚至与欧洲的年轻人也是相似的。因此,对于乐堡品牌,我们在全球都会用音乐、文化平台与年轻消费者沟通。”

  对于中国和欧洲市场的差别,马儒超认为市场成熟度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差异。“中国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啤酒市场,但是目前中国消费者每年啤酒的消耗量大约30升,而欧洲普遍在60升以上。另外是口味的差异,中国市场很大,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口味差异比较大。”但是,他对年轻消费者充满信心。“中国年轻消费者和欧洲消费者的差异不是十分大,我们相信消费者选择的共性,尤其年轻消费者是一致的。”

  马儒超说,2011年嘉士伯在中国的销量增长大约为8%-9%。“中国是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我们将继续采用产品组合策略开拓市场。”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4篇)
*快品牌:冰纯嘉士伯:品牌人格化营销 (2012-01-17, 《新营销》2012年第1期,作者:陈春雷)
*冰纯嘉士伯为品牌注入“开心资产” (2009-06-04, 《新营销》,作者:陈春雷)
*收购三线品牌 嘉士伯中国卷土重来 (2003-07-08, 经济观察报,作者:卢淳)
*四面出击 青啤吞下嘉士伯 (2001-02-05, 《销售与市场》2001年第一期,作者:汪田姣)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7-09 05: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