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后危机时代,品牌新机遇 7 上页:第 1 页 二、技术实力,彰显“品牌”优势 中国品牌当前的优势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的配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持久,一旦上游外资巨头潜心研发的新一轮技术得以推广,本土企业又会面临新的挑战。对于目前的中国彩电市场,业内专家表示,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级扩容机遇,一是未来5-10年将有超过4亿台CRT电视需要升级;二是三网融合开始试点以及未来的推广将让国内的彩电市场规模从目前的不足4000万台到实现翻倍增长。 2010年1月全球ces展会上,中国企业就释放出“中国品牌”的强烈信号,2010年ces设计与工程创新荣誉奖花落漫步者m500。这令人惊艳的“中国创造”来自于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棒——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让本是便利工具的电子产品,变成一种彰显品位的lifestyle。作为国内多媒体音 响领军者的漫步者,依赖强大的设计团队及每年达上千万的设计投入,一举提升了漫步者核心竞争力,扩大领先优势,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在丹麦、意大利、法国的 音响市场,漫步者跻身市场前三名,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更是领军品牌。 三、互联网推广,插上品牌翅膀 传统的品牌建立观念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品牌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而网络时代加快了品牌的建立进程。传统产业中讲求“规模”的门槛在互联网并不存在,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在服务器上租用空间并宣传其品牌,从而成为市场中强有力的竞争者。而这前提是使“以用户为中心”的品牌营销观念得以真正实现。 而利用互联网来塑造品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营销方式,它更强调互动式的信息交流,消费者可以直接将信息和要求传递给市场营销人员,这大大提高了营销过程中消费者的地位,使他们由被动的信息承受对象和消极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重要的信息源。在整个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持续的双向沟通 和交流,让消费者参与营销过程的方方面面,从产品设计、制作、定价到售后服务,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品牌观念。美国在线在美国家庭的知名度高达80%,可它还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还有国内新兴的网站门户搜狐、新浪、网易、百度、腾讯等,尽管这些公司历史不长,但是生命力旺盛,也非常成功。它们的品牌在短短数年中建立了起来。 互联网与传统业务的结合,大大丰富了品牌联想,为企业的品牌塑造提供了一条更为完美的途径,并且这种途径还加快了品牌全球化和快速获得认知的过程。 四、LOGO升级,老品牌凸现新活力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国内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有的企业通过改变Logo来塑造和强化自己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传递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象华为、联通、联想等品牌。虽然说Logo就像一个品牌的门面,不能随意改变,但是当企业自身或者外部消费者已经发生变化,Logo不能很好地肩负起传递品牌核心价值的使命时,就必须改变了。 因此,中国许多企业和不少品牌要想很好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适当也可对自己的品牌标识做调整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华为改变了Logo,并不意味着市场策略的转变,而是“重新思考了公司的品牌核心价值”所做出的决定,“标识要表达的是华为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理念”。联通公司改变Logo,也同样为了塑造自己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品牌新形象。腾讯改变了自己的Logo,以绿黄红三色轨迹环绕的小企鹅替代了过去的QQ企鹅图案。因为腾讯已经由成立时单纯的即时通讯服务商转变为集即时通讯、新闻门户、在线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互联网公司,原有的Logo已经不足以体现腾讯网现有的产业布局、经营模式和品牌竞争能力,所以做出改变。 五、品牌优化,危机中沉淀机遇 实际上,在在危机中,对于中国品牌来讲是缝隙中的品牌机遇,逆势而上,不能说不是一次好的洗礼。在中国实体经济中表现最强抗跌性,并逆市上扬的是品牌型企业,而在出口企业中,就在很多“代工”的“中国制造”倒闭时,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还挺立潮头,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 而当危机到来时,也不一定是坏事,后危机时代同样需要品牌强势来参与竞争,而征服身边的广大消费者者,拉动了内需,才能够进一步去参与到需求下压、成本抬升 以及竞争加剧国际竞争当中。 对于参与竞争当中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来讲,危机是一次沉淀的过程,很多不规范和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肯定会在这轮风暴中被无情地淘汰,剩下的将是有一定规模、有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这将减少恶性竞争,行业发展将更加健康有序。 而且,对于以贴牌加工企业为主的企业来说,也是一次打造自身品牌的有利时机。 我们处于资讯过剩的时期,不论金融危机还是后危机时代,坚持打造品牌或者增加品牌投入其取得的效果将会比以往更加显著,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淘宝网却高调宣布,明年将用十个亿投到品牌里;作为以品牌经营为核心能力的恒源祥集团,也将一如继往地增加品牌的投入。可见,品牌的优化和提升是企业致胜的关键。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