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海尔,兵败俄罗斯之谜

海尔,兵败俄罗斯之谜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1-02-14, 作者: 路胜贞, 访问人数: 3987


7 上页:第 1 页

  历史上的中国制造

  海尔等中国名牌在俄罗斯的遭遇的冷落,并不单是俄罗斯一个民族本性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傲慢。除了因为中国产品长期的低利和低价造成了中国产品难以融入世界品牌主流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难以掩盖。

  中国制造技术,长期的跟随于欧美。

  一个很好的实例, 2003年,笔者(路胜贞)在比照一款最先进的军机部件设计图纸时,发现原始图纸依然是前苏联60年前后的版本。

  这足以看出中国制造技术与俄罗斯乃至欧洲难以掩没的关系,至于中国工业的雏形与与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依赖关系,从历史角度讲,也是难以掩盖,至今,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的中国大型工业制造基地中我们依然不难看到,前苏联50年代的厂房,和标有俄文才车床铣床。

  如果这些算作俄罗斯乃至欧洲人自傲的资本,那今天,我们仍然会在每年大张旗鼓的法国订购空客飞机,每天我们都在和欧盟谈武器解禁问题,这除了事实上说明,对于全球的领先技术我们掌握的并不充分外,只会助长欧洲国家的自傲和对中国技术的轻视,反过来又影响到欧州普通消费者对中国技术的认知,中国制造已经长期的被定位在徒弟的行列了,让俄罗斯人和中国消费者一样崇拜海尔,知道格力,认可中国品牌,除非,徒弟变成了师傅。

  事实上,中国长期的技术输入,和核心技术产品的输入策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中国技术印象,而改变这一切,除了我们需要加世界制造业尖端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技术强国战略的制定外,而不是一位的进口,模仿,而且在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上,我们过去忽略了技术的积累创新性增长,过多的依赖于房地产、资本操作以及垄断性行业的垄断性利润成长模式,以及投机性增长模式,2010年7月《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品牌排名中榜单,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人寿,建行、中行等垄断性行业霸占,相反在中国的制造业品牌中,联想、格力、美的、比亚迪、海信、吉利等全部排在前十以外,甚至20以外.中国制造即便在国内的地位也竟然是如此的让人汗颜。

  这样的品牌现状,连我们自己都感觉汗颜,那俄罗斯人乃至欧美又如何看待中国品牌呢?

  海尔在俄罗斯的冷落,给中国品牌全球化敲想了警钟。我们如果再迷恋与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会被未来的全球品牌压垮,这个传导将有力的秧及到整个中国的幸福系统,中国人将永远奔波在没有春天的制造里。

  中国制造的巨大牺牲者

  这样的利润所带的危害,可谓深重。为了追逐这种艰难的利润,中国制造普遍不得不采取了高碳高能耗的原始加工方式,因此中国的资源浪费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次,为了获得比较利润,中国制造业不得不大幅度压缩中国劳动力成本,而压缩成本的结果是导致劳动阶层的相应权益受到剥夺,在中国众多的制造企业里,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没有保障的。在笔者调查的数十家私营企业里,用工保险率几乎低的可怜,这不但造成中国当代国有企业、行政单位与普通制造业之间的用工报酬不平等,还在事实上剥夺了众多劳动者未来的幸福预期。他们无法支付高昂的房价,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也无法面对未来在他们失去劳动能力后的生活预期。去年,中国沸沸扬扬的富士康九连跳,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种悲剧性经济发展模式。即便是这样的委屈, 依然在一阵喧嚣的关注后,归于平静,中国制造所信奉的“薄利多销”。这个老古中国商人的“商经”依然在中国的现代人手中发扬光大。 麦当劳的一个土豆,一片牛肉叫个名字“巨无霸”卖10—50元。人家成了国际品牌!我们的快餐店,还是一个土豆,加一片牛肉,卖8元钱。当国外的品牌在狂赚钱的时候,我们中国品牌却打着低价的大旗在国际市场互相拼杀, 中国制造,凭借着引以为毫的价格战,在国际市场上横冲直撞,杀下了不少天地,可惜,这些撕杀,博取了2.8万亿的外汇,可惜这个撕杀,换来却是美国佬的窃笑,当我们杀的精疲力竭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强大的对手,只用了美圆贬值这一招,我们整个珠三角的经济成就,就可以让足以全军覆没。

  除此之外,.利润的损失,最终会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成本,这部分人就是劳动生产者,因为回报的降低,这种制造带来的经济的增长并不能给制造工人带来实际收入的增长,套用经济增长的话来说,这种利润搏杀方式,叫做"不符合制造者利益的市场增长"。而中国目前流行于大江南北的新农村建设,也开始呈现将农业劳动者正式收编成中国低收入产业阶层的队伍中来,而这种土地大规模的剥离,已经开始被中国顶级新闻媒体所肯定,但是在中国制造即将面临天花板的瓶颈阶段,更多的人要融入制造大军中来,它带来的深层生存成本问题,实在让人堪忧。

  中国制造,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海尔的遭遇,也不是海尔一个品牌的遭遇,它所包容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将是未来一个考验整个经济积累形态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智慧问题。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81463608@q.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4篇)
*海尔日本市场孤军奋战边缘化生存 (2009-04-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端木清言)
*技术的华为与品牌的海尔 (2007-06-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步尘)
*海尔,危险的多元化经营 (2007-03-2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裴庆利)
*从海尔品牌延伸失误--谈品牌延伸成功策略 (2004-02-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史永翔)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5-03 05: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