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定位:杰克·特劳特的使命 7 上页:第 2 页 网络无法承载市场营销功能 《新营销》: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许多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中小企业转向内销,其中很多企业选择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市场营销、品牌建立工作,你怎样看待这种“互联网创造的品牌”? 杰克•特劳特:互联网的确是一种新媒体,企业甚至可以借此进行分销,但如果利用其进行具体的营销工作,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目前,在市场营销中有90%的资金仍然用于传统的媒体,只有10%分散到网络上。成功的营销策略在于向人们成功讲述一个品牌故事,向消费者展现其品牌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何不同。但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很难做到这一点,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分销渠道的角色而已,“淘宝”是这样的一种作用,即便是Facebook,它利用互联网似乎也没有成功的营销案例,其具体的商机和盈利模式很模糊。 《新营销》:但是像Facebook、Twitter之类的网络媒体在中国已经出现,它们解放了沉默的大多数人,有时微博上的一句话甚至可以毁掉一个品牌,难道不会对定位产生影响吗? 杰克•特劳特:微博的字数是有限制的,不超过140字,人们其实只是把思想宣泄在一个数字空间内,没有人会在意其真正的内容。打造一个品牌需要清楚认识到自己与其他竞争对手产品的相异之处,继而选择正确的途径准确传达企业的定位,比如沃尔沃汽车的定位是安全,而ZARA的定位是低价高品质的服装。但在Facebook或者Twitter上,企业无法传递正确的品牌故事,或者说无法传达让人们能够记住的品牌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在言论不受控制的基础上可以胡言乱语,这种没有监管的状态对于市场营销来说是个挑战,因为人们甚至相信自己看到的每一句话。 《新营销》:这是否意味着,对于众多没有品牌力的中国企业来说,互联网并不是很好的路径选择,而像耐克、可口可乐这些品牌力强大的企业更值得投入? 杰克•特劳特:是的。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大企业运用得当的话,相当于锦上添花。它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耐克用户群、可口可乐用户群,通过微博发布一些消息。而对于那些尚不为人们知晓的品牌来说,互联网不会起到太大的帮助。 《新营销》:不可否认的是,与以往一个品牌积累、形成、老化的周期相比,网络品牌的生长周期在不断减短,这会对定位带来怎样的冲击? 杰克•特劳特:相比电子业、制造业来说,利用网络营销的企业进入的壁垒较低。只需少量资金就可以成立一家网站,或者经营一家网店。但也正是如此,行业内的竞争者会接踵而至,企业的品牌复制率会升高,导致竞争更加激烈。此时很多人发现,如果想要进行差异化突围,传统媒体支撑下的广告宣传更有说服力,所以我并不认为利用网络进行品牌建设、经营是一种长期、可取的办法。 《新营销》:但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中靠血缘、亲情、关系维持的社会规则,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杰克•特劳特:我不太了解中国的情况,但在美国,网络确实改变着社会,现在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寻求改变。网络技术、电脑技术的发达使很多人因为过于依赖网络从而失去了自我判断力。他们无法集中精力,无法专注,总是一心多用,很多商务人士亦是如此。但如果进行商业决策的话,互联网对于提高洞察力、分析力没有任何帮助。上网会使大脑混乱,判断失准,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些重要的决断又十分重要。 互联网带给年轻人的,无非是渐渐丧失真实世界中的社交技巧、不断发胖、变得更加愚蠢,甚至更早地接近世界末日而已。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认知基础 《新营销》: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有所动作,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其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都有所提高,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杰克•特劳特:吉利的影响力确实有所提高,但沃尔沃怎么办?任何被收购的品牌其实都在走下坡路,沃尔沃原先的定位是“安全”,但收购后怎样保持这个定位?日本丰田自身的电子技术发达,在安全性能方面做得十分优秀,但中国吉利的技术怎样才能超越这些竞争对手?这些都是收购之后吉利所要面对的问题,也许吉利在国内市场卖沃尔沃会相对容易,但国外市场有可能根本不认可一辆在中国制造的沃尔沃。品牌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在收购之前必须想好应对相关问题的方法。 《新营销》: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 杰克•特劳特:联想真正的市场还是在中国,因为在美国基本没有人会购买联想电脑,他们一般都使用戴尔(Dell)、苹果(Apple)、惠普(HP)、捷威(Gateway),因此联想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化,它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很小。虽然它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但如果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它没有思考清楚其真正的市场目标(想做行业巨头或者只是参与进来)或准确定位的话,最后只能靠价格战赢得市场。 《新营销》:华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将触角伸向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比如印度,之后登陆北美,甚至打败了北电(Nortel)这样的企业,你对此怎么看? 杰克•特劳特:的确,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在新兴市场可能不会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在印度曾为一个生产摩托车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它进行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走进非洲,而非洲市场只有一个竞争对手,就是中国企业。由于它的发动机更胜一筹,因此销量十分好,后来它在进入东南亚市场时遇到了强大的日本公司,我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所以,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选择一些新兴且较为薄弱的市场,有助于进入一个竞争者较少、适合自己的市场环境。 《新营销》:受到资源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中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着选择的难题。你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先选择品牌全球化还是市场全球化? 杰克•特劳特:任何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目标市场上强大的竞争者竞争,它们一般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资本、技术、人力等优势。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我建议它们选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比如中药、陶瓷。这些行业具有一定的市场认知基础,可以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起步较为乐观。但如果中国企业选择经营汽车、电子电器的话难度就会大一些,毕竟飞利浦、三星已经相当成功,与其竞争相当于自讨苦吃。而且我建议中国企业应该先稳固住国内的市场份额,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继而抵抗国外巨头的入侵,之后才是考虑怎样国际化的问题。 《新营销》:除了中药和陶瓷,你还看好哪些行业? 杰克•特劳特:除了中药和瓷器,我暂时想不出来,不过这一定需要这个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很好的声誉,也就是认知基础。我曾经给一家电子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这家企业生产条形码,是阿根廷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但是,世界市场上的消费者提到高科技不会联想到阿根廷,倒会想起牛肉、皮革。高科技更多是与美国挂钩,如果想要拓展海外市场,根据消费者的已有认知建立消费群十分重要,于是我建议这家企业把总部设在美国,把企业拉丁风格的名字改为英文。之后老板带着员工和机器设备迁到美国迈阿密,并且改了企业的名字。这家阿根廷高科技企业俨然成为一家美国公司,这使得它大获成功,避开了市场认知的误区。 《新营销》:中国银行业有着强烈的国际化愿望,你如何看待这些企业的国际化? 杰克•特劳特: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广泛的认知基础。中国不是瑞士,人们会对国家与品牌之间产生认知和联想,而且对于国家干预银行的做法有所顾虑,担心与国有企业的纠纷问题,因为后者的所有者毕竟是一个国家。另外,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名声在下降,所以国有银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将更多。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