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企业与人 > 商旅随想 > 中国营销,用什么照亮未来?

中国营销,用什么照亮未来?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9-12-01, 作者: 马晓宇, 访问人数: 3147


7 上页:第 1 页

  中国的广告界是随着中国营销成长起来的,发展的也很快速。广告的整体创作思路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以产品为中心”的卖方市场时代,着重强调产品本身优势;接着是“以创意为中心”的买方市场时代,着重强调的是广告的关注度、吸引程度。那么今天是什么?  

  我的观点是“以需求为中心”的消费者研究时代。  

  正如前文所言,营销活动是由需求起至需求终而不断循环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模式、手段、经验以及很多其他的内容都是重要的,是毋庸置疑的。但,需求在这当中应是最重要之首。我经常讲一句话:你的东西要卖给谁,你就得研究谁,这是天经地义的。而最近几年的中国营销界,我以为浮躁也好、迷茫也罢,根源是我们忽视了对需求和对消费者的研究所致。  

  中国营销,最近几年有些迷茫是因为我们太多注重对营销本身的研究,忽略了对市场、对消费者和需求的研究。看看最近几年中国营销的理论发展有多快,各种理论就像韭菜一样长了一茬又一茬:从科特勒的4P开始,4C、4R、定位、营销战略等等这些大师们的理论,还有国内众多的营销咨询公司那些乱七八糟的理论,乍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其实呢?不是旧酒装了新瓶子,就是冷饭再炒热。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蓝海战略”提出来的时候,什么叫蓝海战略?根子其实就是科特勒的“差异化营销”和里斯,特劳特的“差异化定位”,只不过他们把这两个概念结合了一下,提了一个更为新颖的概念而已。  

  很多时候,中国营销界所谓的“理论创新”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理论从何而来,又从何提升?是从市场来,一线来,也必须从一线去提升和创新。理论对中国营销的哺育已经结束,早就到了应该断奶的时候,而不是就着嘴里的奶味儿再猛咂摸。  

  今天的中国市场正在高速发展,消费者需求不仅呈现多元化,更呈现多层化表现。例如,一个糖尿病病人有四大需求,即:降血糖、控制并发症、降低治疗代价、彻底停药。这四大需求我们称之为“共性需求”,也就是差不多所有病人在购买糖尿病类产品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受这四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是不是我们只要满足了这四方面的需求,产品就可以卖出去了呢?不然,因为,在共性需求之下,还有很多的个性需求,你只有掌握了这些个性的需求并对其进行了满足,消费者才可以购买你的产品。换言之:影响消费的不是共性需求,而是个性需求。  

  为什么今天的很多营销模式、手段不灵了?原因就是:过去我们站在共性需求的基础上看待消费者,而今天影响消费的却是个性需求。两者不对等,消费者自然不会为你的产品埋单。  

  那么,研究消费需求的意义在哪里?仍然接着前面糖尿病人的四大需求继续分析,我们可以把这四大需求视为四个大市场,然后以需求为中心对市场再进行细分,例如:降血糖市场可以划分出:西药快速降糖、中药长期控制血糖、保健品改善胰腺功能控制血糖、低代价控糖、替代控糖等。只是一个降血糖,就可以划分出这么多的细分市场!

  中国不是缺蓝海,更不是缺认识蓝海的理论,而是缺少找到蓝海的方法和满足蓝海的策略。这就是研究需求的意义所在:发现蓝海,找到蓝海,满足蓝海。  

  研究消费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随时发现消费需求的变化,准确掌握消费行为的改变,进而快速调整企业的营销思路,使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市场是由什么构成的?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需求;营销的前线在哪里?不在办公室、网络、渠道,而在消费者的心理。中国营销的一个症结是重视营销,忽视需求,是过多的迷信大师的理论,而忽视了市场的“理论”,这样是必定摔跟头的。  

  中国营销过去三十年是用理论,是用一群特殊企业家和从业人员的智慧与精力照亮的,也收获的。那么,未来三十年、三百年,中国营销何去何从?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是我想:  

  在照亮中国营销未来之路的若干个火把中,需求必然会成为最亮的一根!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bluemxy@to.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7篇)
*严冬的营销成长(一) (2011-12-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赵严冬)
*中国营销的两种论调 (2011-06-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何绿原)
*盘点2010中国营销10大关键词 (2011-01-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马继圣)
*中国营销:从过去看未来 (2010-10-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屈云波)
*中国营销批判③ (2009-09-15,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09年8月刊,作者:刘春雄)
*25年中国营销激荡史--影响中国的营销理论 (2004-10-18, 《成功营销》,作者:王卓、林思勉)
*中国营销的启蒙书籍 (2004-09-15, 《成功营销》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7-06 05: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