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解析影响本土营销的九种心态(终结版) 7 上页:第 1 页 七、 从众现象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电影院有两个出口,在电影散场的时候,心理学家站在一个虚掩的出口旁,第一个观众走过来的时候,心理学家告诉他门是锁着的。然后心理学家就离开了,结果整个电影院的人都从另一个门排着队走了出去,连一个敢于尝试的都没有。 平时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在一条陌生的街选饭馆吃饭,哪家人多我们去哪家,对于空空的饭馆,我们甚至可能怀疑是黑店。所以现在很多餐饮店都学精了,尽量扩大临街窗口的面积,增加窗口座位数,快到饭点时,就找几个朋友坐在窗口吃小菜。笔者曾听一位朋友说,他有个亲戚开了蛋糕店,苦于生意冷淡,门可罗雀,煞是苦恼。笔者告诉他,让他那位亲戚找一帮好朋友,一到下班的时间就在店门前排队,结果没几天,小店的门槛都快被踩破了。 从众心理在医药保健品营销中曾经并正在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随便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很容易看见诸如“×城百姓疯抢×××”“××断货,总部紧急调拨”之类的黑标题,配着黑压压一片人头,个个手里拿着产品喜笑颜开的画面。对老百姓来说,这种刺激有时比直接的卖点宣传作用还要大,因为中国人总是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去,相信大家都买的东西肯定错不了。更绝的是前些年某些医药保健品发布的“致歉信”,内容大致是:在×月×日的××产品买赠现场,由于参与群众太多,柜台被挤破,消费者被踩伤,特此致歉并紧急从总部调货,满足消费者寻求。”具有极强的煽动性与迷惑性。 但随着政府监管与媒体监督日趋严格,及信息渠道的透明化,消费者变得理性起来,上文中的做法已经收不到什么效果甚至可能招来骂名。想要长线做品牌,只有依靠真正的产品力,开展各式的体验营销与售后服务,利用口碑效应影响潜在消费者,才会使品牌快速发展壮大,被市场认可。 小结: 从众心理对本土营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应当把握的核心在于,如何塑造产品、品牌的公信力,以理性、诚信的手法来操作市场。在市场信任度日趋地下的今天,只有摒弃投机取巧及虚假炒作,踏踏实实做品牌,才可能站的稳,行的远。 八、 占小便宜 前几天,笔者在小区门口看见邻居大嫂招手打车,问及去向,乃是到十几公里外的某商场购买打折的丝袜,笔者粗略估算了一下,买十双都省不回打车钱来,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身边,像这样的例子又何止笔者的邻居大嫂,每当商家开展大型优惠促销活动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几乎癫狂,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先买回来再说,殊不知,买的不如卖的精,商家正在关起门来数着钱偷着乐呢。 某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在初入国内市场时,有一项政策与国外是一样的,那就是消费者买回去使用后如果不满意,只要剩余量不少于总量的三分之二,就可以无条件全额退款。结果这项政策在国内执行了没多久,就被迫取消了。因为每天都有消费者排着队来退货,而且瓶内剩的正好三分之二,那三分之一呢?不得而知。 占便宜这回事,说白了,就是得到的与付出的比值增加了。所以,想让消费者有占便宜的感觉,可以有三个操作方向,一是原价不变附送赠品或服务,二是产品不变价格优惠,三是价格优惠同时附送赠品或服务。在营销学里,以上三种手段都应该归为营业推广的范畴里,而且都在被众多企业广泛应用,但效果却有千差万别。 第一种,原价不变,附送赠品或服务,可适用于产品的任何生命周期。通常,可以将新产品制作成小规格赠品绑在畅销品种上销售,以促成体验营销。或者是可以捆绑目标消费群体感兴趣的赠品以带动产品销售,比如在儿童饮料上捆绑小玩具。还可以以抽奖的方式促进产品销售,方法可以很灵活,但最终目的就是让消费者感觉超值了。 第二种,产品不变,价格优惠。通常不宜用于刚上市的新品牌,否则将会对品牌伤害很大,知名品牌新推出的新产品或者新品类则不在此列。价格优惠,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相对感觉,是有参照的,换言之就是品牌的价格定位在多数消费者心里已经很清晰。假如有一款全新的运动鞋品牌上市,特价五十元一双,消费者也未必感觉便宜,因为没有对比。但如果耐克限量版特价四百一双,仍然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种,价格优惠,又奉送赠品或服务,常见于倾销库存或者是产品进入了衰退期,比如中国网通的小灵通,当下就又打折又送各种赠品,目的是最后一搏,能赚一点是一点,少亏一点也是好的。其它情况下少见使用。 小结: 俗话说,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谁都爱占便宜。在促销活动中巧妙利用占便宜心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定要综合考虑产品所处的市场阶段、品牌定位、竞品动向等因素,否则,很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九、 小赌怡情[/b] 布什问主席:我一般一次派三至四个宇航员上天,你为什么指派一.俩个人呢?主席回答:你不了解我们国情啊——!这帮王八犊子,三个人就斗地主,四个人就打麻将啊————! 从这个笑话足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好赌成风。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火车上、大树下、办公室、还是酒店里,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必有扑克牌,而麻将也半斤八两。玩扑克麻将的,有的是为了赢钱,也有很多不是为了赢钱,就为了玩玩,消遣时间。这样的游戏有什么好玩呢?玩的是什么呢?笔者亲身体会,玩的不是扑克麻将,是肾上腺素。 真的,一点也不夸张,分分秒秒,那种兴奋的感觉,让人难以罢手,输了想着翻盘,赢了再接再厉,难怪那么多赌徒倾家荡产一文不名。赌带给人的诱惑力,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旁观无所谓,一旦投身进去,很难自拔。 如果给赌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凡是不能完全为自我能力操控,由随机或不可控因素决定结果的事件,都是赌博。比如彩票,股票等等。赌带给人最大的快感就在于对未知的期待,而高潮则是开牌前的最后一刹那。 赌场里每天有人哭有人笑,只有庄家才是永远的赢家。在电影里,通常是这样子的,对于刚入场的有潜力的初哥新手,庄家会有意让其连赢几天,在这样的错觉培养下,绝大多数人很快就找到了赌神的感觉,走路都会越来越像发哥。几天之后,庄家开始让其见识厉害,而赌徒此时早已陷入漩涡了,赌得更加红眼,不惜当掉内裤也要翻本,直到最后赤条条被人扔出去。 庄家的做法已经给我们上了很生动的一课。那就是,怎样的促销才能吸引顾客? 有人说,我已经做的很好了呀,你看,买我的产品,一等奖马尔代夫七日游,二等奖笔记本电脑,三等奖豪华家庭影院,多有诱惑力呀。我问他,这些奖好中吗?他说,当然不好中,中奖概率百万分之一不到。笔者念书时不用功,但有个数学概念记得很清楚,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为零。既然这样,这个促销搞和不搞,有什么区别? 笔者某段时间购买×师傅牌绿茶时屡屡中得“再来一瓶”,最多的时候曾经买一瓶连中过三瓶,虽喝不了仍忍不住小市民式的喜不自禁,可是后来奇怪的很,再怎么买,也很少中了,先前笔者怀疑那些带奖的饮料都被狡诈的经销商喝了,后来在与某小店主聊至此话题时方解破玄机,新款的中奖率高,先把积极性带动起来,到后来带奖的越来越少,但是买饮料的人不服,买的却越来越多了。 与其许诺宝马香车,不如先给二百块钱来的实惠。与其憧憬洞房花烛,不如先得香吻一枚。 拿到手里才是钱,吃到嘴里才是肉。 就这么简单。 电影《英雄》里,无名与长空有一场意念中的精美绝伦的对决,那场对决,两人都没有真正动手,然而须臾之后,胜负已分,这绝不是影视作品的臆想。营销的世界里一样如此,高手博弈在于内心的较量,思想的争锋。就像一代宗师李小龙一样,通过对手的眼神就可以判断其下一秒的出招方向并予以拦截,企业经营至此境界,何愁不能雄踞市场,成就霸业?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puppyjacky@12.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