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把青春献给你--十年营销路(三) 7 上页:第 1 页 看来不做一个详细的市场分析,他是不能接受了。虽然公司是支持我缩小该经销商地盘的,但如果经销商内心不认可,这样下去,以后开展工作会很难。我思考了很久,然后和公司、同事都做了沟通,是这样跟经销商说的:公司跟你合作到现在已经3年了,3年中,你从一个小店发展到该批发市场排名前列的经销商,虽说销售额不是最大的,但名气却做的最大的了。那么,你觉得你得益与什么?第一,你经销的该品牌,让你自己的名声起来了;第二、公司的管理、市场操作方法,使你提升了运作和业务管理水平;第三,建立了一支业务员队伍,第四,市区小区域范围的网络(二批商、终端)建立起来了。 总得说来,你现在有名气了,而且也有一些其他食品厂家找你做经销商。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吗?优势刚才已经说了;那劣势呢?受制于你的固有思维,以为地盘大是第一位的,其实不是。你看看现在你经营的区域,销量来源最大的是你精耕的部分,这部分的二批和终端网络很稳固,但其他地方呢,你现在还没有能力精耕,一年多来,有多少地方是你跟进不到位的,又有多少人对你的送货、服务不满呢? 与其做个大区域没有什么销量,而且还要处理一堆后续问题,还不如精耕现在有一定的基础的,还不够完美的区域,其实你现在的区域也够大的了,做好就很不错了。公司有一款高档产品让你独家做娱乐场所•••••• 虽说还是有那么点不满,最后经销商还是让步了。 整个市场运作采用区域经销模式,每区进行线路和网点规划,落实到人。业务员队伍全部归办事处管理,工资发放也由公司直接将钱打到个人的账户。将每年的固定费用,如终端、消费者项目的固定投入,改成对终端的进货奖励、回收空瓶、回收纸箱和对消费者的开盖有奖,变得更直接有效。到我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这个市场的运作还是很平稳的。 另外一个是基础“较好”的市场,每年销售提升都会有,但每年增长呈现递减趋势。在这个市场,问题主要是“大经销商”毛病,大进大出,忽视市场的精耕和网点的全覆盖。对此,我花了大量心血说服公司导入了深度营销模式。 导入这个模式,并不单单是为了控制终端,让业务员每天全面走访疲于奔命,而是要获取公司在组织架构、资源配备的优势。 在组织上保证经销商、二批商、终端和公司总部的协同,信息反馈的灵敏。配备了办事处文员、电脑、传真机;业务员走访体系进行了规范,整个销售基础工作的得到了很大加强。 之后,针对经销商大进大出,终端店老板进货价格不统一(二批商送货价格不统一),意见很大的情况,加强了对总经销的控制。第一,两区各设经销商一名,各区下面设立重点二批商,直接配送终端。经销商主要负责二批的送货和夜市场所、娱乐场所等“特定的”难度较大的场所的开发、维护。 业务员分布到了特约二批商处,进行协销,同时加强了对总经销的价格监控,对经销商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考核。 最重要的一项是在市区引入了一个新产品,也就是在前面提到的那个产品,以降低终端、二批商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老产品逐渐老化,利润空间很低),同时在稍远的乡镇市场导入了另外一个啤酒(公司另外一个啤酒牌子),价格比现有产品低,以抢占农村市场份额。 市场营销是一个系统,但销售工作有时候需要突破,就比方说这个市场,如果仅仅套用一个模式将仅仅是规范了运作,而市场上得不到“引爆”,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个切入点。 一年多之后,该品牌在这个市场取得了排名第二的市场地位,在某些县城排在所有品牌的第一位。按理说,我是成功的,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原因很简单: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部门领导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突发奇想,要搞包干,为什么?因为现有很多市场由于人员、资源不到位,现在又不想丢掉,要将费用打包给经销商,规定完成多少销量就行。部门下文要我去搞,想想也知道,就是搞多少量是多少量,没有也不在乎的那种。但如果搞不好,责任由将由我承担。其实,我认为,包干销售是最愚蠢的做法,想一下就知道了,公司支持配合去做都做不好,经销商会搞好?没有希望达到目标,经销商会把费用投入进去吗?显然不可能,我没有去做包干这件事,因为白痴都知道,没有出路的,与其被“整”死,还不如自己做其他打算。 一个月之后,我向人事部提出了辞职。人事部例行的进行了挽留(还给我透露了部门领导的结论:他说是我和他们搞不好关系,混不下去了!我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俺不想在他那虚耗生命而已。)深谈了几个小时,最后人事部提了一个要求,他说:在这都做了三年多了,公司希望你不要去XX啤酒。我答应了,也做到了。 三年多基层的一线销售生涯结束了。我没有怨恨部门领导的意思,而是觉得自己当时太年轻,太冲动,不懂得领导的“意图”和“心思”,一开始就冒犯了他,以至于干的很多、干的很累,但得不到认可,甚为难受。 但直到现在,我还很感激这个公司,包括我的第一位顶头上司,甚至也包括这位多少有点心胸不够或有点狭隘的部门领导。 罗雪娟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取女子100米蛙泳金牌后说:“感谢所有爱我和恨我的人……”是的,真的很感谢他们。是第一个公司给了我一个从事销售的舞台和机会;是他们使我得到了锻炼和磨砺,使我在“绝境”中获得了宝贵的营销财富和心理磨练,没有他们主观和客观的帮助和“激励”,我真的不知道现在能干什么?就算混迹在销售的“江湖”,也没有任何的本事和资历“游刃”其中。 三年多的“艰苦卓绝”,上帝关闭了“一扇门”;同时也为我职业生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另“一扇门”。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jj001001@12.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